張 偉
(甘肅省子午嶺林業(yè)管理局合水分局大山門林場,甘肅合水 745400)
刺槐又名洋槐,屬溫帶樹種,喜光,抗旱能力強,在合水林區(qū)多生長在陽坡、半陽坡,花瓣可食用,根系具有趨避中華鼢鼠的作用,在營林生產(chǎn)中多與針葉樹混交,成活率高,是造林首選樹種。現(xiàn)將刺槐雙壟全膜集雨育苗技術(shù)簡單介紹如下。
育苗地一般選擇在地勢平坦、向陽的川臺地,不易用溝灘或山地作為育苗地,土層最好選擇厚度≥65 cm的黃綿土[1],酸堿度為酸性或中性的土壤做育苗地,刺槐苗地不宜連作,易遭立枯病、腐爛病的危害,最好與松樹、楊樹、豆類輪作,改良土壤減少病蟲害發(fā)生,促進苗木健康生長。
刺槐育苗土壤深耕是非常必要的,土地深耕以后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熟化底土,可以把肥料和雜草深埋,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和養(yǎng)分的釋放,同時翻動泥土,能夠充分接受陽光照射,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為刺槐的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深耕可在育苗前一年秋季深耕,深度控制在20~30 cm,結(jié)合耕地施入基肥,基肥選擇充分發(fā)酵的廄肥或堆肥30 000~33 750 kg/hm2,并施入硫酸鉀型復合肥750 kg/hm2,土壤消毒施入20%吡蟲啉粉劑7.5 kg/hm2,硫酸亞鐵112.5~150 kg/hm2,摻入30~40倍細土均勻撒在地中深翻覆蓋,深耕后進行旋耕、耙平,并將育苗地中的草根、石塊清除。
在春季播種前通過鐵篩過濾雜質(zhì),對種子進行精選,挑出硬籽、發(fā)霉、有蟲眼的刺槐種子,最好以當?shù)厣L健壯、無病蟲害10~30年的中齡刺槐母樹采種,能提高抗性,減少病蟲害。若需要外調(diào)種子,則需要具有林木良種許可證的鄰近產(chǎn)地,且種子質(zhì)量達到國家Ⅰ級標準以上。種子應(yīng)儲藏在干燥、通風性好的倉庫內(nèi),并置于架板上,不宜隨便堆放在倉庫內(nèi),防止?jié)穸冗^大導致種子發(fā)霉、變質(zhì),管理人員要隨時查看儲藏環(huán)境和種子質(zhì)量。
為減少病蟲害發(fā)生,促使種子在播種后快速發(fā)芽破土,出苗均勻不斷行,增強苗木抗病能力,一般在播種前,應(yīng)對種子進行消毒、催芽。常用的催芽方法有以下幾種。
在冬季降雪時,收集降雪,放在鋪有塑料紙的庫房背陰處,然后將種子平鋪在雪上,一層種子一層雪,鋪種厚度一般在3~5 cm,堆成錐子型雪堆,或用3~5倍雪均勻拌種,裝入到透氣、保濕性好的麻袋內(nèi),置于雪上,再將麻袋四周用雪蓋嚴。為防止播種前氣溫高使雪融化,可在雪上覆草墊。春季播種前將種子取出,置于室外背風光照好的地方,待雪完全融化后,將籽種裝入到缸內(nèi)再用2%氫氧化鈉溶液浸泡消毒10~20 min,用清水清洗干凈,再把種子平鋪在曬場,覆棚膜進行短期催芽,每半小時噴水翻種,氣溫高時當天種子裂口率即可達60%,然后拌細沙播種(拌細沙防止播種時損壞胚芽)。
播種前半個月在儲藏室內(nèi)搭建竹排,為保證通風、排水效果,竹排離地50 cm,在竹排上鋪草席麻袋片,然后將過篩的細沙拌多菌靈殺菌并噴濕,根據(jù)種子數(shù)量以2倍的量與消毒的種子均勻攪拌堆放在竹排上,專人看護,每天查看濕沙濕度、過干要用灑壺適量噴水,并上下翻動,保證濕度適中,中間不發(fā)熱,夜間要保溫,待50%種子裂口時,即可播種。
春播前一周,將篩選消毒后的種子放入缸內(nèi),倒入熱水燙種去果膠(溫度在70~80℃即可),要邊倒水邊攪拌,種子通過攪拌受熱均勻,燙種時間不宜過長,倒入熱水淹沒種子均勻受熱后即刻倒入涼水并攪拌,直到水溫不燙手,在缸內(nèi)一般浸泡24 h。然后將缸內(nèi)上層漂浮的種子皮和癟種子用笊籬撈出,將吸水飽滿的種子和硬粒過篩分開,及時將篩選的種子放入到缸內(nèi),表面覆蓋濕草簾,放于室內(nèi)通風處催芽,隨時查看水質(zhì),若渾濁可用清水淘洗,一般每天淘洗1次,翻動2~3次,種子裂口達到50%時播種。
春季播種前清除育苗地內(nèi)的雜草、石塊,搗碎土塊平整土地,在平整的育苗地上,劃分苗床與步道,用測繩放線,雙行做壟,做壟前要進行消毒、施肥、淺耕并耙平,行寬距60 cm和50 cm,壟長依地形而定,一般壟長10 m,壟高10~20 cm,壟面平整成拱形,并用窄镢頭在行內(nèi)開兩條相距35~40 cm、深5 cm、寬10 cm的溝渠,并做排水渠。
播種時間可根據(jù)當?shù)貧鉁貨Q定,過早出苗易遭受凍害,過遲生長期短,適期播種能夠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率,增強幼苗抗病能力,保證較高的出苗率,刺槐播種以春播為主,根據(jù)多年播種時期經(jīng)驗,一般在4月中下旬,平均地表溫度達8~9℃以上播種最為適宜,播種前用80%多菌靈噴施床面進行土壤消毒,然后將種子均勻撒入做好的溝渠內(nèi),用木棒輕度鎮(zhèn)壓,對斷行的補種,并用過篩的腐殖質(zhì)土均勻覆蓋,不宜過厚,一般覆蓋2 cm左右為宜,然后緊貼壟面覆膜,選用厚度0.012 mm、寬度130 cm的地膜,每隔3~5 m壓土腰帶,地膜離開溝底處約5 cm,壟面上形成兩條“W”型凹陷溝即雙壟溝。
苗木出整齊后,用利刃劃開地膜放苗,可降低苗床內(nèi)的溫度,并用篩過的腐殖質(zhì)土壅在苗根處,防止地膜溫度高灼傷苗根。
放苗后對幼苗進行1次全面的澆水,用灑壺噴施,不能用漫灌的方法,表土必須保持濕潤(含水率6%左右)防止芽干,此次澆水至關(guān)重要,可以起到定根和補充水分的作用,以后澆水根據(jù)苗木生長情況和氣溫適期適量澆水,不宜在中午澆水,應(yīng)在陰天或午后進行,如遇高溫天氣,地膜表面溫度過高,防止遭受日灼,也可在午前澆水。每次澆水后,要對板結(jié)的土壤松土,利于保墑。
刺槐在地溫、光照條件良好時分化早,尤其覆膜育苗比一般育苗分化更早,當幼苗高5~8 cm時,要及時進行第一次間苗,分布要均勻,株距大約3~5 cm,間去弱苗、病苗。保證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空間,促使幼苗茁壯生長,同時對斷行的用幼苗補苗,可有效提高苗木的利用率和出圃率。
適時進行除草,第一次除草時要在雨后或灌溉之后人工拔除苗根周圍的雜草,確保拔草不傷苗。待苗木高10~15 cm時全面清除地膜后,可根據(jù)雜草多少采用鋤頭清除。苗高30~40 cm時可用生物制劑林惠用爾、果爾等除草劑除草。
苗木生長期,可用稀施美、氨基酸、生命1號等葉面肥進行交替施肥。在雨季下雨時可采用下溝施硫酸鉀型復合肥,用量30~112.5 kg/hm2為宜。
刺槐苗期,每隔10~15天可噴施800倍液30%噁霉靈和80%代森錳鋅、75%百菌清,交替使用防治立枯病和白粉病。蚜蟲危害可使用800~1000倍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懸浮劑或30%吡蟲啉進行防治。
一是通過雙行起壟,能夠起到通風、集雨作用。壟面與播種溝形成“W”形狀,覆蓋地膜后可使壟面雨水匯集到播種溝內(nèi),充分收集了育苗地地表降雨,特別是對合水林區(qū)春季5 mm左右的微小降雨,能夠有效的利用降雨,降水利用率可達到91%左右。覆膜后白天可起到保墑作用,減少了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fā),合水林區(qū)晝夜溫差大,夜間可起到保溫作用,同時降低了人工灌溉次數(shù),減少育苗成本,保證了離水源地較遠的無噴灌條件的刺槐育苗地苗木能夠正常出苗。
二是育苗地全覆膜,能有效降低雜草與刺槐苗爭空間、爭光照,同時可降低病蟲害發(fā)生,覆膜后膜下通風不良,光照下高溫可使一些雜草在發(fā)芽后被燙死,起到物理除草作用,在強降雨時能夠減輕降雨對苗床的沖刷,減少苗木被水侵蝕出現(xiàn)臥床現(xiàn)象,提高苗木成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