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拉宗 牛 磊 云丹扎西 姚小波 唐廣元 尹振旗 曹 倩 王 莉 閔文江
(1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2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農業(yè)研究所 西藏 拉薩 850000;3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yè)信息與經濟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白粉病是近年來西藏青稞的常發(fā)病害,主要危害青稞的葉片,也危害青稞的莖稈、葉鞘和麥穗。在西藏青稞種植區(qū)域均有發(fā)生,其中拉薩、山南、林芝、昌都發(fā)生較為普遍。一般在6月下旬開始出現病害,7月為病害盛發(fā)期。白粉病發(fā)生后引起青稞葉片早枯、成穗率減少、千粒重下降,嚴重影響青稞的產量與品質。一般地塊減產10%~30%,重發(fā)地塊減產50%以上。
青稞白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侵害植株地上部的各器官。青稞苗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均可發(fā)病,前期主要侵害葉片,隨著病害程度的增加會逐漸擴展至葉鞘、莖稈、穗部。
發(fā)病初期青稞的葉片上形成一個黃色的小點,然后逐漸擴大發(fā)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病斑上著生一層白色霉層,這個霉層就是病原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外觀呈白粉狀。到中后期病斑連成片,形成一個大的白色霉層,覆蓋大部分,甚至會覆蓋至整個葉片,到了后期白色霉層變?yōu)榛野咨蚧液稚?,上面散生有針頭大小的黑色小點。一般來講,染病葉片正面病斑多于背面,下部葉片病斑多于上部葉片,受害葉片易發(fā)黃、早枯,當白粉斑蔓延到整個葉片時,引起葉片的枯死,造成植株早衰。
青稞白粉病病原菌為禾谷白粉菌大麥?;汀T摼鸀閷P约纳?,只能在活的寄生組織上生長繁殖,主要通過分生孢子繁殖。分生孢子在溫度為1℃~30℃、濕度為85%時能萌發(fā),最適相對濕度100%。孢子萌發(fā)、侵染到再次產孢一般7~10 d。白粉菌侵染適宜溫度15℃~22℃,溫度高于25℃病害發(fā)展明顯受抑制。病菌生活史可分為有性生長階段和無性生長階段,無性生長階段白粉菌營養(yǎng)體為菌絲體,主要寄生在青稞葉表面,產生分生孢子進行無性繁殖,并通過風力傳播。有性生殖1年內只發(fā)生1次,在初夏衰老的青稞葉片上,無性生長后期菌叢產生有性繁殖器官閉囊殼,產生子囊孢子,條件適宜時子囊孢子生長發(fā)育產生菌絲體,又進入無性生長階段。
4.1 病原菌的侵染機理。當氣傳分生孢子落在青稞葉片上后,在適宜的條件下,分生孢子萌發(fā)產生芽管,芽管穿透到葉片表皮細胞內形成一個掌狀結構的吸器,吸取細胞的營養(yǎng),保證自身的生長,而后在葉表形成白色粉狀物,即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脫落后隨氣流傳播,飄落到青稞葉片上,引起再次侵染。
4.2 侵染循環(huán)方式。在西藏地區(qū),青稞白粉菌不形成閉囊殼,青稞白粉病主要依靠無性階段的分生孢子傳播侵染。春青稞收獲后,分生孢子借助氣流傳播到自生苗和冬青稞,引起侵染,來年分生孢子再借助風侵染春青稞,形成一個侵染循環(huán)。
青稞白粉病作為一種靠氣流傳播的病害,傳播的范圍能達到300~400 km,具有暴發(fā)性、流行性等特點。病害的流行發(fā)病與菌源數量呈正相關,菌源越多,侵染頻率越高,發(fā)病可能性越大。
影響青稞白粉病流行程度的因素較多,如氣候、品種抗病性、栽培條件等。造成西藏青稞白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本地菌源數量多、缺乏抗病品種、播種過早過量、氮肥施用量過多等。
防治青稞白粉病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時盡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
6.1 物理防治。①首先是減少病原菌數量。青稞收獲后應及時深翻土壤,清除病株殘體,并在播種前鏟除自生麥苗,及時拔除初發(fā)病的秋苗等,減少菌源。②加強栽培管理。播種時要做到適時適量播種,控制田間群體密度;在施肥方面要控制氮肥用量,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
6.2 化學防治。目前生產上缺乏抗病青稞品種,如果田間出現病害,在白粉病發(fā)生的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一般在青稞拔節(jié)至孕穗期病株率達5%,抽穗揚花期病株率達到15%時,就需要及時進行化學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一般每畝選用12.5%烯唑醇20~30 g或30%醚菌酯50 g,兌水30~45 kg,進行葉面噴施。孕穗期、抽穗期每畝用25%吡唑醚菌酯30~40 g或43%戊唑醇15 ml,兌水10 kg,進行葉面噴施。施藥時間應在早晨晨露干后,病害嚴重時,可間隔7 d再次用藥。要合理交替輪換使用藥劑,避免產生抗藥性,確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