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忠強
露地春甘薯,前期受低溫干旱、土壤板結鹽堿、透氣失墑和中后期陰雨、旺長條件的影響,造成產量不高、生產效益低下。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和科學合理的種植管理技術,克服春甘薯生產中的諸多不利因素,可有效促進甘薯生長發(fā)育,提高甘薯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生產經濟效益。
1.增溫保溫。覆膜后土壤受光增溫快,地溫散失慢,起到保溫作用。使用黑色地膜覆蓋,一般5厘米深表土層溫度會提高3~6℃。
2.保墑調墑。地膜覆蓋可以抑制土壤水分的蒸發(fā),保持土壤有較長時間的水分適宜期,且不易產生澇害,起到保墑調墑的作用。
3.保肥增效。覆蓋地膜后,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和繁殖,加速有機質和潛在腐殖質分解轉化,增加土壤養(yǎng)分的積累。
4.防土壤板結。覆蓋地膜后,土壤始終保持疏松狀態(tài),通透性好,既有利前期秧苗根系下扎,又有利于后期薯塊膨大。
5.防雜草危害。黑色地膜阻擋光線,雜草得不到充足的陽光而容易死掉,可減少除草用工,避免雜草與甘薯爭奪肥水和空間。
6.防鹽堿危害。地膜覆蓋后,使土壤中的水分蒸發(fā)量大大減少,鹽堿地鹽分上升量也隨之減少,土壤表層沒有鹽分積聚,土地鹽堿化程度減輕,甘薯免受鹽堿危害。
7.減輕病害發(fā)生。覆蓋黑地膜后可減輕甘薯莖線病的發(fā)生,對甘薯根腐病、黑斑病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減少防治用工用藥和病毒病傳播。
8.促進生長發(fā)育。甘薯覆蓋黑地膜比露地栽種可提前8~10天,植株發(fā)根早,根系強壯;覆膜后甘薯生長條件適宜,營養(yǎng)豐富,地上部分枝數(shù)、葉片數(shù)、莖長度、莖葉生長量均比露地栽培高。
1.選好地塊,整地施肥。甘薯耐旱怕澇,適宜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而且透氣好的沙質土壤。前茬以花生或玉米等農作物最為適宜。甘薯不宜連作。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早進行耕翻。施肥原則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要施足,省去追肥工序,簡化栽培程序。土壤旋耕后進行起壟覆膜,有條件的可采用旋耕起壟覆膜一體機。壟距70~90厘米,壟高28~30厘米,壟寬32~35厘米,每壟栽種一行。地膜應選用寬1米、厚0.006~0.008毫米黑色地膜。
2.選用良種、壯苗。根據當?shù)馗适硎袌鲂枨?,選用增產潛力大,豐產性能強,適應性廣,抗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高產穩(wěn)產,品質優(yōu)良,耐貯藏運輸,市場需求大的品種。選苗要掌握好壯苗標準,一般掌握苗高20~23厘米,節(jié)間5~7個,薯苗長勢粗壯,苗粗5毫米左右,葉片舒展肥厚,大小適中,色澤濃綠,頂三葉齊平,無病蟲害,百苗重不低于500克的壯苗。薯苗要采用高剪苗。栽種前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泡薯苗基部10厘米處8~10分鐘即可栽種。
3.適期栽種。一般掌握在4月中旬晚霜結束后10厘米地溫達15℃時栽種,比大田栽種提早7~10天。為提高成活率,栽種時宜選擇陰天或晴好天氣的下午進行。栽種方式以水平扦插法為好。
4.合理用水。地瓜是怕澇作物,特別是坐薯期,田間積水會影響塊根膨大,嚴重的造成薯塊腐爛。地膜甘薯在蓄足底墑的前提下,一般苗期不再澆水;生長中期已進入雨季,如遇干旱少雨的年份,應根據情況適當澆水。澆水要掌握小水輕灌,不要大水漫灌,收獲前一月不再澆水。如雨季田間積水,要抓緊排水。
5.莖蔓化控。對于旺長地塊要避免翻蔓,可采取化學調控的方法控制莖蔓生長。春薯栽插后45~60天,對有旺長趨勢的地塊每畝可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30~50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施莖葉,每隔5~7天噴施1次,根據情況連噴2~3次,控制莖葉旺長。
6.葉面施肥。甘薯進入生長后期,根據根系吸收能力減弱,往往出現(xiàn)早衰現(xiàn)象,為防止莖葉早衰,應進行葉面施肥,可用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葉面噴肥,每畝用量30~40公斤,連噴2~3次,噴肥時間以傍晚為宜。
7.病蟲防治。⑴病毒?。喊l(fā)病前可用10%吡蟲啉10~15克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蚜蟲和飛虱等害蟲,預防病毒病發(fā)生。在發(fā)病初期,每畝用20%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160~250克,兌水30公斤噴霧處理,或2%氨基寡糖素水劑160~270克,兌水30公斤噴霧處理,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3次。⑵斜紋夜蛾、甘薯天蛾:每畝用5%氯蟲苯甲酰胺30~55克或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懸浮劑3.5~5克,兌水30公斤噴霧。
8.適時收獲。當氣溫降至15℃時開始收獲,降至10℃時收完。一般選擇晴暖天氣上午收獲,經過田間晾嗮一段時間,可減輕薯塊表皮的損傷,下午再行裝袋銷售或入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