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李貴斌 王春燕 孫文靜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天津300450)
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IH)是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之一,該癥自愈率低,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做為一種微創(chuàng)術式,可規(guī)避傳統(tǒng)術式的多種弊端,具有復發(fā)率低、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特點,特別是對于同時合并有對側鞘突管未閉的患兒可一并手術,有效的避免了對側異時疝的發(fā)生。隨著手術器械的改良,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也不斷向著單孔、隱瘢痕的方向發(fā)展[1],并逐漸演化為不做疝囊解剖、不遺留縫隙的完全腹膜外結扎術[2]?,F就我院小兒外科完成的273例經臍單孔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結扎術(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y extraperitoneal closure,TSLEC)患兒的圍手術期護理總結如下。
本組患兒273例,男237例,女36例,年齡8月~7歲。單側疝206例,雙側疝或術中發(fā)現對側鞘狀突未閉67例。所有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0~28 min,平均(14.6±4.3)min,無一例中轉開放手術。術后4例患兒出現肩背部酸痛,考慮為腹腔殘存CO2刺激膈肌所致,給予低流量吸氧處理,均于24 h內癥狀消失。所有患兒術后均未出現腹腔出血、陰囊水腫、傷口感染等短期并發(fā)癥。術后隨訪6~60個月,未出現疝復發(fā)、對側異時疝、醫(yī)源性隱睪或睪丸萎縮等中遠期并發(fā)癥。
患兒氣管插管全麻,術區(qū)消毒鋪無菌單,臍部刺入氣腹針建立CO2氣腹后置入3 mm Trocar,放入腹腔鏡鏡頭探查腹腔、兩側內環(huán)及腹股溝疝情況,于內環(huán)體表腹橫紋處用尖刀刺破皮膚,疝鉤針鉤掛對折2-0絲線后經皮膚穿刺孔穿刺腹壁達內環(huán)口前壁腹膜外,先沿內環(huán)口內側緊貼腹膜外分離潛行,撥離輸精管(女性則為子宮圓韌帶)與前面腹膜分開越過,必要時可注水輔助分離,在輸精管與精索血管間穿透后腹膜入腹6~8 cm,推出針芯使鉤掛絲線與疝鉤針脫離,將折疊線暫留在腹內,將疝鉤針緩慢退至內環(huán)前壁腹膜外,隨即再將疝鉤針沿內環(huán)口外側腹膜外潛行,剝離精索血管緊貼腹膜越過,從后腹膜預置結扎線穿刺點進入腹腔,推出鉤針芯,鉤掛住預置線環(huán)回縮卡牢,將腹內預置雙線回到腹膜外間隙、經前腹壁穿刺通道帶出體外結扎關閉內環(huán),線結埋置于腹壁肌層下、內環(huán)口前壁腹膜外間隙,完全腹膜外結扎疝囊。查無出血后,撤除氣腹和套管,臍部穿刺孔做皮內縫合,生物膠粘合表皮。
3.1 術前護理 ①術前訪視:術前1 d醫(yī)護共同訪視患兒,關注術前化驗檢查結果回報,排查手術禁忌證。醫(yī)護共同對家長進行手術宣教,向其詳細交代IH的病因、手術方式及圍手術期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使其了解TSLEC手術的優(yōu)點及注意事項,減輕患兒和家長的顧慮,消除焦慮、恐懼心理,使之能夠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手術治療;②心理護理:術前醫(yī)護與患兒進行情感交流,通過撫觸、擁抱、聊天及玩耍等多種方式,盡快消除患兒對醫(yī)護人員的恐懼,對于認知能力差的患兒,手術當日可由家長陪伴完成麻醉前鎮(zhèn)靜,避免患兒劇烈哭鬧;③患兒準備:術前1 d護士取靜脈血化驗,操作時做到快而準,避免患兒長時間哭鬧。取血完畢,如有疝囊突出需醫(yī)生及時復位。術前1 d護士清潔患兒腹部、腹股溝區(qū)及會陰部皮膚,尤其是清潔臍窩內積垢,先用生理鹽水浸泡臍窩5~10 min,棉簽清潔后再用75%乙醇消毒,注意輕柔操作,避免用力摩擦。并告知家長術前禁食水的重要性,患兒術前禁食6 h、禁水4 h,避免麻醉及術中出現嘔吐及誤吸。術前2 h上肢靜脈處建立靜脈通路,靜脈點滴5%葡萄糖溶液防止患兒低血糖。術前30 min囑患兒家長協助患兒排盡尿便。術前三方核對;④術間設備及器械準備:術前30 min手術室護士將術間溫度調節(jié)至26~28℃,術中維持在24℃,濕度保持在50%~60%,同時準備腹腔鏡專用監(jiān)視器、二氧化碳氣腹機、冷光源、導光束、多媒體系統(tǒng)及小兒腹腔鏡器械,其中腹腔鏡器械包括3 mm腹腔鏡鏡頭(KARL STORZ)1支、氣腹針及3 mm Trocar各1枚、可注水式雙鉤疝鉤針[3]1支。
3.2 術中配合
3.2.1 巡回護士配合 術前配合麻醉醫(yī)生氣管插管麻醉;麻醉后約束帶固定患兒身體及四肢防止墜床,注意松緊適宜,同時注意保護患兒隱私。為患兒擺放體位時,先取平臥位,待建立氣腹后調整為頭低足高位(約15°);根據患兒體重及年齡建立CO2氣腹,壓力控制在6~8 mmHg(1 mmHg=0.133 kPa),流速保持在1~2 L/min,充氣時先慢后快,從1 L/min開始,以免CO2蓄積。術中注意觀察氣腹機輸出流量,并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及面色,尤其是血氧飽和度和心率,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
3.2.2 器械護士配合 提前20 min洗手上臺,連接各項儀器設備并檢測功能是否正常,按序擺放手術器械。遞尖刀于術者做切口,遞氣腹針緩慢建立氣腹,待氣腹壓控制在6~8 mmHg時,遞3 mm Trocar穿孔,遞腹腔鏡協助術者探查腹腔,待術者明確診斷后,遞鉤掛對折2-0絲線的疝鉤針結扎疝囊,如需注水輔助分離,遞吸好生理鹽水10 mL去針頭注射器。配合術者采用“一探、二拉、三擠”的三步探查法明確對側鞘突管閉合情況,具體操作方法:“一探”是指術者將腹腔鏡鏡頭深入需探查的鞘突口處,通過挑撥、旋轉鏡頭多角度觀察鞘突管開口;“二拉”是指在腹腔鏡近距離監(jiān)視下,由器械護士協助輕輕牽引需探查側睪丸,通過精索血管及輸精管的移動表現,探查鞘突管是否完全閉合;“三擠”是指由器械護士雙手握住需探查側的陰囊緩慢擠壓,腹腔鏡監(jiān)視內環(huán)口處有無溢液及氣泡冒出。術畢排凈氣腹,遞4-0可吸收縫線皮內縫合臍部穿刺孔,遞生物膠粘合表皮,術后用無菌敷貼覆蓋。
3.3 術后護理 患兒術后6 h內去枕平臥,行全麻術后常規(guī)護理,心電、血氧、血壓監(jiān)護,間斷鼻導管吸氧(流量2 L/min),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囑患兒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誤吸?;純菏中g當日靜脈補液,術后2~3 h督促患兒自解小便,避免膀胱過度充盈。術后禁食水6 h后如無惡心、嘔吐可試進流食,第2日半流質飲食,如無不適則逐漸轉為普通飲食。術后隨時注意臍部和腹股溝部穿刺孔傷口,觀察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熱、痛等,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手術傷口隔日消毒換藥,傷口結痂脫落后方可洗澡。醫(yī)護人員術后需反復向患兒及家長宣教避免患兒出現劇烈活動、哭鬧、咳嗽、便秘等可能引起腹壓升高的因素,防止疝復發(fā)。術后患兒需臥床靜養(yǎng)1周,期間囑家長協助患兒排尿排便,避免尿濕傷口敷料。
自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結扎術出現以來,其因操作簡單,結扎確切,復發(fā)率低,美容效果好而廣受醫(yī)患的歡迎[4-6]。近年來對該類手術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手術器械的改良,腹腔鏡穿刺孔也逐漸由兩孔演變?yōu)榻浤殕慰准夹g[7],達到無瘢痕的手術效果,可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微創(chuàng)手術[8]。目前,經臍單孔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結扎術(TSLEC)已被寫入2017版小兒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操作指南[9]。我院小兒外科通過醫(yī)護之間的不斷溝通合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圍手術期醫(yī)護配合流程,保障了該項手術的順利開展。
4.1 重視臍部護理 該手術的主要切口位于臍部,因臍部皺褶多,常有污垢和細菌存在,術前護士備皮時需要重點清潔臍部,但因其較敏感,許多患兒術前不能配合護士清潔,因此在術中給予麻醉后醫(yī)生還需著重再次清理臍窩內污垢,確保術區(qū)清潔干凈。術后醫(yī)護仍要著重觀察臍部切口有無滲出及感染征象。對于合并臍疝患兒,臍部皮膚更加菲薄,臍疝疝囊內可能有腸管等內容物,故術前清潔操作更需輕柔,但因臍部膨出其內存留污垢也相對較少,術前僅需沖洗消毒即可。本組6例患兒合并臍疝,臍部均較清潔,術前沖洗消毒即可達到備皮標準,無需用力擦拭。
4.2 充分顯露術野 兒童腹腔空間較小,腸壁纖薄,如果術野顯露不清,鉤針可能會意外刺破腸管,造成嚴重的副損傷。因此在圍手術期中特別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利于術野顯露:①術前當日避免患兒劇烈哭鬧,防止吞咽空氣造成腸管積氣擴張;②術前30 min協助患兒排盡尿便,防止脹大的腸管及膀胱遮擋術野,即降低了術中副損傷風險,同時也減輕了患兒全麻術后尿潴留的痛苦;③術中體位設定為頭低足高位(約15°),目的是使患兒腹內腸管積聚于中上腹部,擴大手術操作空間;④術中疝鉤針在腹膜外層潛行撥離輸精管和精索血管時,器械護士協助向足端牽拉術側睪丸,使輸精管和精索血管繃緊,擴大術野縱深,利于手術剝離。本組8例患兒麻醉插管后腹脹明顯,考慮腸管擴張,可能影響手術操作,與術前哭鬧及麻醉誘導時消化道充氣有關,均予以按摩腹部、刺激肛門排氣后腹脹得以緩解;另有3例患兒術中發(fā)現膀胱充盈,遮擋術野,予以導尿處理。
4.3 “三步探查法”探查對側鞘突管TSLEC術中常需探查對側鞘突管是否完全閉合,但有時因未閉鞘突管開口較小或局部腹膜皺褶遮擋影響探查效果。經過長時間的摸索,采用“三步探查法”,由器械護士配合術者采用“一探、二拉、三擠”的方法明確對側鞘突管是否完全閉合,該方法探查效果確實可靠。本組術前診斷單側疝的260例患兒術中發(fā)現54例合并對側鞘狀突未閉,其中4例鞘突管開口較小,鏡下觀察開口不明顯,僅在牽拉睪丸時才顯露出一小開口,擠壓陰囊可見有少許溢液,予以一并手術,避免了對側異時疝的發(fā)生。
4.4 術后加強宣教 術后患兒可能因手術區(qū)疼痛出現劇烈哭鬧,或因麻醉插管刺激出現咳嗽等,這些都是可能引起腹壓升高的因素,不利于結扎疝囊創(chuàng)面的愈合。本組27例患兒術后6 h內劇烈哭鬧,均為3歲以下幼兒,在由醫(yī)生排除器質性病因后先由醫(yī)護及家長試行安撫。其中安撫有效16例,無效11例,對安撫無效患兒予以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腸鎮(zhèn)靜處理。6 h后所有患兒均未再出現劇烈哭鬧。對于術后有明顯刺激性咳嗽患兒予以吸入布地奈德霧化治療,可有效緩解咳嗽癥狀。由于患兒天性活潑好動,術后著重宣教需臥床靜養(yǎng)1周,并在術后1月內避免患兒劇烈活動及跑跳,防止疝復發(fā)。另外患兒便秘時用力排便也能使腹壓明顯升高,術后也應盡量避免,如遇排便費力可使用開塞露潤腸助便。
在小兒經臍單孔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結扎術圍手術期,醫(yī)、護工作雖然分工有異,權責不同,但始終是一個互相合作,互相補充的整體,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醫(yī)護之間加強溝通合作,反復復習配合流程,熟練配合,才能保障TSLEC手術順利安全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