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榮,邱傳明
(1.信宜市鎮(zhèn)隆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廣東 信宜 525347;2.茂名市農業(yè)科技推廣中心,廣東 茂名 525000)
近年來,農民為追求高產盲目增施化肥,尤其是過量施用氮肥,導致肥料利用率低下,產品質量下降,土壤板結,耕作層變淺,且病蟲害發(fā)生加重,農藥使用量也隨之增加。不但影響產品的食用安全性,還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因此,原有的施肥技術已不適應糧食作物品種、產量水平、栽培方式的變化及優(yōu)質高效的現(xiàn)代生產要求。控制化肥農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廣水稻健康栽培,減輕病蟲害發(fā)生,減少農藥施用,實現(xiàn)水稻增產提質,已成為生產上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做到施肥數(shù)量準確、施肥結構合理、施用時期適宜、施用方式恰當,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且控制病蟲害發(fā)生,減少農藥施用次數(shù),推廣實用新技術,實現(xiàn)增產提質,提出如下水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
實行多種形式的秸稈還田(稻草還田、花生苗還田、玉米稈還田產)。秸稈中含有氮、磷、鉀、鎂、鈣、硅等多種元素,這是水稻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據測定,秸稈中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左右,農作物秸稈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焚燒秸稈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還造成環(huán)境污染。每0.067 hm2秸稈還田量至少達到150~200 kg,并積極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如精制有機肥、生物有機肥等),每0.067 hm2用量達到150~200 kg。通過增施有機肥促進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促進土壤養(yǎng)分的釋放,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在水稻生產中,氮肥普遍施用過量,造成水稻貪青遲熟,甚至后期產生倒伏,結實率降低。并且,偏施氮肥使葉色過于濃綠,稻葉偏長偏大,稻株群體通風透光不良,一會引發(fā)病害(如細菌條斑病、白葉枯病、稻瘟病),二會加重蟲害(如稻縱卷葉蟲、稻飛虱)?;瘜W氮肥(N)每0.067 hm2用量要控制在15~18 kg,比習慣施肥平均每0.067 hm2調減3 kg 左右。實施秸稈全量還田的前期可適當增施速效氮肥,后期適當減施氮肥。
按照稻農平常對于磷鉀肥的施用習慣,存在施用磷肥過多,鉀肥偏少現(xiàn)象,使得稻株光合效率降低,影響后期光合產物向籽粒輸送,結實率降低。氮磷鉀施用比例應為1∶0.35∶0.9,每0.067 hm2施磷(P2O5)量要控制在5 kg 左右,土壤速效磷較高的地區(qū),或經常施用磷肥種植蔬菜的田塊,水稻每0.067 hm2施磷量要比習慣施肥調減約1 kg。每0.067 hm2施鉀(K2O)15~16 kg,增強稻株抗性,提高稻粒結實率。
有的種植戶喜用氮磷鉀含量為15-15-15 等高濃度復合肥,這是不科學的,建議選用水稻專用肥料,也可根據目標產量,通過施肥量的調節(jié),進行“大配方、小調整”。氮肥可選用尿素,磷肥可選用普鈣,鉀肥可選用氯化鉀為主。水稻是喜硅作物,對缺硅山區(qū),常用山泉水進行灌溉,水溫較低,影響根系對硅元素的吸收,稻瘟病發(fā)生嚴重,建議基施適量硅肥;缺鋅地區(qū)要在育苗時基施鋅肥,或在移栽后噴施含鋅葉面肥,以滿足營養(yǎng)臨界期需要,防止白條葉的發(fā)生。
原則上,磷肥實行一次性作基肥施用(磷早期施用為好,水稻各生長時期都需要磷,磷在稻體內移動性大,前期吸收的磷酸可貯蓄在稻株內,后期可以再轉移利用;同時,土壤對磷肥保蓄能力較強,不易流失);鉀肥可分次施用,基肥與蘗穗肥各占半,注意增加鉀的用量;氮肥實行分期施用,如基肥施用尿素,應在整地耕翻時施入,做到全層施用。機插稻氮素一般基肥占35%、分蘗肥45%、穗肥占20%,其中,分蘗肥在移栽約7 d 后施用總氮量的15%,移栽15 d 后再根據苗情施用總氮量的30%,穗肥在倒3 葉期施用總氮量的20%。始穗期、齊穗期和灌漿期用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結合噴藥進行葉面噴施1~2次。
提倡壯苗、小苗淺栽,有條件的地區(qū)實行機械栽插。生產過程中嚴禁大水漫灌,做到以淺濕灌溉為主,以淺水調肥,減少氮、鉀肥料流失。根據水稻不同生育階段營養(yǎng)需求,適期噴施針對性強及配方合理的葉面肥料,并實行肥藥混合噴施,提高工作效率,以滿足水稻敏感期和快速生長期等關鍵時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
品種間的抗性有較明顯的差異,從品種類型看,一般粳稻較秈稻與糯稻抗病,常規(guī)稻較雜交稻抗??;從株形看,小葉型的品種較大葉型品種抗病,葉片窄而直立的品種較葉片寬而平展的品種抗病。將水稻種子用清水浸8~12 h,再用質量分數(shù)為85%強氯精300~500 倍液浸種8~12 h,撈起冼凈后進行催芽播種,以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該技術主要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學用藥等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量,實現(xiàn)病蟲害的可持續(xù)控制,保障稻米生產安全和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
技術要點: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健康種苗,改善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生物防治,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措施,結合使用植物源農藥,農用抗生素等生物制劑;物理防治,推廣性誘殺、殺蟲燈等物理防控技術;科學用藥,選用安全、高效的藥劑,對癥下藥,適時適量用藥,交替用藥,延緩病蟲抗藥性。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為主要內容,是一項高產穩(wěn)產、節(jié)本增效、環(huán)境友好、增進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術,協(xié)調好高產與高效、安全、環(huán)保的關系。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高產穩(wěn)產,增產增收;二是省肥省藥,安全環(huán)保;三是簡單實用,適應性廣。
技術要點:氮肥總量控制,根據目標產量和不施氮空白區(qū)產量確定總施氮量,氮肥的分階段調控,在總施氮量確定后,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蘗中期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0%、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確定各階段的施氮量。磷鉀肥的施用,可按N∶P2O5∶K2O=1∶0.2~0.4∶0.8~1 的比例確定磷鉀肥施用量,其他配套技術,合理密植,保證基本苗數(shù),適時控苗,防治病蟲害。
水稻在栽培過程中,施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水稻生長離不開營養(yǎng)的供應,只有肥料施用得科學合理,才能確保植株的良好生長,為豐產增收打下良好基礎。在施肥過程中,所施用肥料的種類、數(shù)量及方法都會對水稻的生長產生重要的影響,既要滿足水稻生長的需要,同時也不能過量施用。過量施肥不僅會導致植株徒長,影響結實,同時還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增加生產成本。在施肥過程中,進行測土培肥,對土壤所含養(yǎng)分進行科學測定,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水稻生長需肥情況制定施肥方案。
技術要點:田間試驗,土壤測試,配方設計,校正試驗,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示范推廣—宣傳培訓—效果評價—技術創(chuàng)新),水稻測土配方施肥原則。
統(tǒng)防統(tǒng)治方式是根據水稻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選擇作業(yè)時間,科學配置農藥和用量,進行大范圍集中噴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植保無人機噴藥效率高,用藥量少,防治成本低,在短時期內集中快速精準施藥解決大面積病蟲害防治,有力防治水稻病蟲害,助力糧農增產增收。
技術要點:選好水稻病蟲害統(tǒng)防統(tǒng)治無人機噴藥時間,選擇飛防噴灑的藥劑為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在飛防作業(yè)時,嚴禁施放氣球、風箏等低空飛行器,飛防時不要在院外晾曬食物,以防發(fā)生中毒事件。
有條件的地方(尤其是南方省份),實行稻菜輪作種植模式。一般來說,種植蔬菜的田塊,經過深翻及曬地,泥土松軟,改善土壤的結構,可提高土壤的活性,促進土壤有效養(yǎng)分的釋放,提高土壤肥力。種植蔬菜效益高,菜農會施入較充足的有機肥。因此,菜地土壤較肥沃,進行稻—菜輪作,可減少稻田化肥的施用量,并可提高水稻的產量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