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杰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保衛(wèi)部,上海 200031)
上海音樂學院始稱國立音樂院(1)上海音樂學院曾用過不同的校名稱謂:“國立音樂院(1927.10—1929.7)”“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29.7—1938.8)”“私立上海音樂院(1938.8—1942.6)”“國立音樂院(偽)(1942.6—1945.8)”“國立上海音樂??茖W校(1946.9—1949.9)”“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1949.9—1950.1)”“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1950.1—1952.9)”“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1952.9—1956.11)”“上海音樂學院(1956.11—至今)”。為便于敘述,本文以“上海音樂學院”稱謂行文。,由蔡元培先生和蕭友梅先生于1927年創(chuàng)辦,是中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也是最早存在中共黨員及黨組織活動的高等專業(yè)音樂院校。自1945年3月地下黨支部成立以來,黨組織在上海音樂學院已走過76年的光輝歷程。76年來,黨組織形式歷經(jīng)“地下黨支部”“黨支部”“黨總支”“黨委”的變遷,黨建引領音樂創(chuàng)作、人才培養(yǎng)、藝術實踐及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所有這些,都成為一種極其珍貴的財富,像火炬接力一樣傳給了后繼者。
新時代,黨的建設、黨史工作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機遇期,尤其在建黨百年之際,實事求是總結、闡釋黨組織在高等專業(yè)音樂院校中的建設與發(fā)展經(jīng)驗,對音樂專業(yè)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黨的歷史,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爭做德藝雙馨的音樂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基于上海音樂學院檔案資源,以及結合時地下黨員陳福美、陳良等人的口述資料,以“初心起航、浴血奮進”“點題《梁祝》、護航創(chuàng)作”“為國育才、為黨育人”“初心不忘、使命永續(xù)”四個方面,對中共黨組織在上海音樂學院建設和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歷史考察,以期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音樂文化,為深入總結中共黨組織在高等專業(yè)音樂院校中的奮斗歷史和偉大成就提供新路徑。
革命是手段,救國才是目的。這是100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更是近代以來億萬同胞共同的心聲。在初心使命地感召下,上海音樂學院涌現(xiàn)出了第一批共產(chǎn)黨員,如賀綠汀、王品素等同志。賀綠汀于1931年入學前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賀綠汀于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音樂家的人生。他曾參加過湖南農(nóng)民運動、廣州起義和陸豐斗爭等民主革命活動,其間創(chuàng)作的《暴動歌》是較早謳歌工農(nóng)兵武裝奪取政權的歌曲之一[1](P1)。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主動參加了文化界救亡演劇隊,分赴各地活動,動員全民抗戰(zhàn)。其中,在山西臨汾期間,他作詞作曲的《游擊隊歌》,更是激發(fā)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和斗志,至今傳唱不休。1938年4月28日,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這首歌曲的價值,并用“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這句歌詞來說明生活經(jīng)驗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汲取養(yǎng)料,創(chuàng)作出內容充實的藝術作品[2](P20)。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以后,從上海音樂學院輾轉到重慶的國立音樂院分院師生中也有地下黨員的身影,如王品素、徐煒(徐椒虹)、何延昌、鄧晚生等。其中王品素抵渝后至1946年11月,一直接受鄧穎超同志的直接領導,在師生中貫徹“團結、學習”的方針,并致力于推行民歌演唱會、請進步人士做講演、辦報、宣傳《新華日報》中的先進思想等愛國民主運動,被鄧穎超譽為“聲樂民族化的好園丁”。以上史實是上海音樂學院成立黨組織之前,部分黨員同志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的見證。
那么,上海音樂學院黨組織何時成立?最初有哪些黨員組成?2011年4月、2014年5月筆者分別對時地下黨員陳福美、陳良同志進行了口述資料搶救與整理。了解到,第一支地下黨支部是1945年3月在福開森路潘鑫路9號,時為上音學生陳福美家中成立,支部成員有陳良、陳福美、黃柏春(3)陳良、陳福美于1945年2月入黨,黃柏春于1945年1月入黨。,其中陳良為書記。上級領導人是大學區(qū)委委員張躍祥同志。隨后發(fā)展和轉入的黨員有陳皓(萬里)、俞瑞徵、趙紀舜、金希樹(金村田)、歐陽鑫、羅忠镕、胡燮珍、瞿希賢、張民權、李玨、錢挹珊、湯正芳、黃定時、李德倫、曲皓、司徒興城、章國靈等[3]。
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地下黨支部成員以音樂為斗爭武器,廣泛參與開展了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12月,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被美軍強暴的消息傳到學校后,師生滿腔憤怒,隨即在學校禮堂召開了聲討大會。地下黨領導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張民權講述了美軍在北京的暴行,陳良和瞿希賢先后發(fā)言,并提出音樂家應有正義感,列舉了貝多芬、肖邦的愛國熱情以及反對異國侵略壓迫的歷史,表示要積極參加全市同學的正義行動,即以罷課游行來表示抗議。由此,作曲系云南籍學生楊與石創(chuàng)作歌曲《起來,把美軍趕出去》,大家還演唱《趕不走那美帝心不甘哪,嗬嗨》等歌曲,由陳良指揮隊伍邊唱邊游行。這是學校地下黨支部成立后第一次參與的大規(guī)模運動,黨員同志通過音樂把大家召集起來,集中力量,進行了有效的群眾性反美運動,得到了上海高校學子及廣大市民的熱烈響應。
1948年2月1日,上海音樂學院建立了另一支地下黨支部,由焦杰、常受宗、黃曉蘇三人組成,上級領導人為上海市地下黨復員系統(tǒng)陳明和韓秀石,焦杰負責與韓秀石單線聯(lián)系[4](P56)。此支部建立后積極參與了“反美扶日” “紅五月”等學生運動,并組織各種學術講座和唱片欣賞等活動,宣傳黨的文藝方針、政策,配合民主革命運動。先后發(fā)展了龔琪、舒群、陳碧青、李雅美、金永善(工友)等同志[5](P125)。
至此,上海音樂學院同時存在兩支地下黨支部,但彼此并不知情,而是分別開展工作。1948年下半年迫于形勢,大多黨員撤離上海,第一支地下黨支部成員僅剩陳福美、胡燮珍兩人,第二支地下黨支部成員僅剩焦杰、常受宗兩人。1949年2月經(jīng)上級黨組織決定,兩地下黨支部合并成一個支部,繼續(xù)開展各項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黨組織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建設得到不斷完善和發(fā)展。1950年5月成立黨支部,自此“地下”秘密行為轉為“地上”公開活動。1954年12月18日成立黨總支。1956年底根據(jù)《上海市委關于在高等學校中一律建立黨的基層工作委員會的指示》,學校又在黨總支基礎上改選成立黨委。但此次改選結果直到1957年4月才得到上海市委批復,并同意設立“黨委書記”一職。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穭?chuàng)作題材,正得益于時任黨委書記孟波同志的點題。
This girl is from China.This man is from England.They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What should I do?
如何理解孟波點題《梁?!返谋尘凹包h組織在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首先需要參照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政策來審視。文藝是時代的注腳,中共黨組織歷來重視文藝工作。1942年5月起毛澤東先后三次參加了在延安的文藝座談會,明確提出文學藝術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nóng)兵的。同時,他認識到文藝工作者的主體性地位及審美趣味,進而闡述了普及與提高的辯證關系等內容(4)1942年5月2日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主題是“交換對于目前文藝運動各方面問題的意見”;5月16日召開了第二次會議,議題是“文藝運動的普及和提高”問題;5月23日召開第三次會議并做了“結論”的講話。詳見:羅平漢.毛澤東為什么要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N].學習時報,2021-01-13.。這從根本上為革命文藝的方向,以及黨的文藝主張和文藝思想的發(fā)展預設了未來。
文藝大眾化的提出是為喚起民眾抗戰(zhàn)救國、投身國民革命之精神,其發(fā)展旨歸是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因此,文藝的大眾化與民族化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成為一股貫穿整個紅色音樂文化史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的思潮。但人們對“民族化”的理解和主張并不相同。如何繼承抗戰(zhàn)時期的音樂文化發(fā)展路線,以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性的新音樂的問題,一度成為建國后音樂文化界討論甚至是爭論的焦點。思想上的困惑會使任何腳印都可能成為新的路標。為此,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在懷仁堂與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相關負責人進行座談,他指出:“藝術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現(xiàn)形式要多樣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外國的許多東西都要學,而且要學好,大家也可以見見世面。但是在中國藝術中硬搬西洋的東西,中國人就不歡迎……藝術有個民族形式問題,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fā)展”[6](P147)。此次座談意味著黨的文藝主張和文藝思想在新時期的再強化、再出發(fā)。座談結束后,緊跟而來的是全國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民族化方向的改革,其中1958年初秋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
音樂院校的辦學實踐既要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又要遵循國家的教育政策。1955年6月文化部在京召開全國藝術教育行政會議,副部長劉芝名在報告中指出:“藝術院校中學生的數(shù)量和質量離國家的需要還有一大段距離,在我們國家寶貴的民族遺產(chǎn)中,戲曲這一部分還沒有得到音樂工作者應有的重視,我們還缺少優(yōu)秀的樂隊指揮、合唱指揮以及音樂理論方面的人才;而藝術院校又缺少這樣的專業(yè)來培養(yǎng)這方面的人才”[7](P158)。賀綠汀同志返滬后向全院教職工傳達了會議精神并研究制定落實舉措。經(jīng)過一年的積極籌備,1956年6月23日學校向文化部提交開辦民族音樂系和指揮系的申請,其中民族音樂系在專業(yè)設置方面明確為繼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培養(yǎng)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樂隊指揮及樂器演奏的專門人才,并設立理論、樂隊指揮和樂器三個專業(yè)及附設民族樂隊隊員訓練班。1958年8月15日學校還宣布成立了由黨委書記孟波任主任的“民族音樂研究室”(5)參見:上海音樂學院檔案(院長辦公室),1966年。。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規(guī)定“在一切高等學校中,應當實行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為向國慶10周年獻禮,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報送了《大煉鋼鐵》《女民兵》《梁祝》三個題材給院黨委審查,時任黨委書記的孟波在表現(xiàn)愛情題材的《梁?!放源蛄斯?。至此,將歷史鏡頭拉伸后,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由孟波點題。陳鋼教授曾回憶說:“沒有他那么一勾,就沒有《梁?!贰盵8]。
看似隨意的一勾,實則凝聚著孟波同志長期從事革命與藝術實踐的智慧與審美趣味。孟波出生于1916年,1935年參加革命文藝工作,曾跟隨冼星海、呂驥等音樂家學習作曲和指揮,193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到上海音樂學院工作之前,他曾任新四軍抗敵劇團團長、魯藝工作團團長、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長、廣州市文化局局長等職。他在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中創(chuàng)作了一批作品,主要有《犧牲已到最后關頭》(麥新作詞)、《中華民族好兒女》(許晴作詞)等歌曲,并與麥新合作出版救亡歌曲集《大眾歌聲》《新音樂叢刊》等。1957年7月前,孟波以文化部代表身份赴上音參加“反右”領導工作。他曾帶領全院師生通過“下鄉(xiāng)下場”等活動,密切了與工農(nóng)兵群眾的聯(lián)系,催生了許多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如《“八一”交響詩》《井岡山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等》?;诖耍?957年12月28日院黨委會向上級提交了《請求調孟波同志來我院擔任領導工作的報告》(6)參見:上海音樂學院檔案(黨委辦公室),1958年。。次年3月,得到文化部和上海市委批復,任命孟波為黨委書記。1960年4月13日中宣部批復他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長,但仍兼上音黨委常委、第一書記,直到1963年2月5日中央批準免去其職(7)參見:上海音樂學院檔案(黨委辦公室),1960年。。
在《梁?!返膭?chuàng)作過程中,黨委書記孟波非常關心曲作者的思想狀況,在完善曲體結構方面也給予了指導,為《梁?!返某晒Α捌评O”保駕護航。曲作者陳鋼的父親陳歌辛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有人提出國慶獻禮節(jié)目不能用一個“右派”分子的兒子。“兒子不等于老子,為什么不能用!”孟波同志一語如鐵,能夠及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給了青年人一次“生命再造”的機會。在《梁?!纷畛醯乃蛯徃逯袆h除了原有的“化蝶”部分,何占豪解釋:“新中國青年不能相信迷信,人死了不可能變成蝴蝶”[9]。孟波及時對其開導說:“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浪漫主義表現(xiàn)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把它同迷信等同起來。不但要寫好化蝶,而且要寫的更美”[10]。 這樣,重新編創(chuàng)后的《梁?!酚?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辦的“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活動中大獲成功。同年12月,孟波書記又協(xié)調安排管弦系學生去天馬場拍攝《梁?!穲鼍?。
揆諸史料,《梁?!返娜巍捌评O”之路,讓我們了解到孟波同志在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了解到他所具有的政治膽識、廣闊心胸以及他愛慕賢才之心和卓越的音樂審美力。何占豪曾這樣評價:“沒有孟波就沒有‘化蝶’,孟波是貫徹執(zhí)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文藝界杰出的領導人”[11]。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丁善德教授也曾談到《梁?!返膯柺馈⑸虾V旱膭?chuàng)辦以及革命現(xiàn)代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始創(chuàng)都與時為上海文化藝術工作領導者的孟波同志分不開,這三朵藝術紅花是在孟波同志這位“藝術園丁”親力親為的辛勤培育下綻放出來的[12]。
改革開放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中外音樂文化交流釋放出巨大活力。1984年學生張建一、詹曼華獲得第三屆國際歌劇歌唱家聲樂比賽金獎,引起了國內外樂壇震動。作為此次比賽的領隊兼教練的周小燕同志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認識到學生在文化基礎、音樂修養(yǎng)、演唱曲目數(shù)量、語言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正是從這時起,她認定應該通過歌劇演出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因為歌劇有表演、有人物感情的表達,有助于歌手提高音樂修養(yǎng)[13](P227)。隨后,她牽頭修訂聲樂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劃,并致力于搭建多元化的歌劇創(chuàng)作與實踐平臺,如1988年創(chuàng)辦了周小燕歌劇中心等,為培育中國歌劇表演人才,推進中國歌劇事業(yè)的世界進程鞠躬盡瘁。
在周小燕同志的眾多學生中,廖昌永可謂是最為廣大學子、百姓所熟知的歌唱家。他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古城鄉(xiāng)二堰村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艱苦的物質環(huán)境磨煉了他追求理想的勇氣和決心。由于父親早逝,在母親和姐姐的培養(yǎng)和照顧下,作為家庭成員中唯一的男性,廖昌永比同齡人更懂得責任與擔當?shù)暮x,更深知勤奮與努力的重要,更理解互助與友愛的珍貴。面對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的風波,1989年9月16日他寫到:“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觀察,特別是經(jīng)過這周的政治學習,認識到這是一場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政治動亂”[15]??梢姡瑫r為大二年級的廖昌永便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分析判斷能力。當廖昌永回憶起學校組織的學農(nóng)生活時,他寫到:“到了農(nóng)場、農(nóng)村,我這個從小就在農(nóng)村長大的人,突然感覺很親切,我感到又回到了我的家鄉(xiāng)。十多天的學農(nóng)活動,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同學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精神,如趙慶同學生病住院期間,張慶新、葉韻敏、張皓等同學都曾通宵守候”[16]。
周小燕同志對廖昌永的培育,承續(xù)了敬業(yè)、求實、奉獻的優(yōu)良校風,更是共產(chǎn)黨員同民主黨派人士肝膽相照的有力見證。1953年學校黨支部換屆改選,同時把協(xié)助民主黨派建立組織作為黨支部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黨支部的指導下,同年底,學校便建立了民盟、九三學社、農(nóng)工黨組織[17](P116)。廖昌永留校工作后不久于1998年6月加入九三學社。在黨組織的培養(yǎng)和關心下,歷任聲歌系主任、副院長及院長(現(xiàn)任)等職。廖昌永的成長、成才之路正是黨組織對民主黨派人士充分信任的體現(xiàn),相信民主黨派在新時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及音樂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能夠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截止2021年6月,在院黨委和各民主黨派市委指導關心下,上海音樂學院擁有民盟、九三學社、民進、致公黨、民革、農(nóng)工黨、民建等7個民主黨派,共有144位成員。這些成員大多具有中高級職稱,在專業(yè)領域及社會中具有一定建樹和影響力,成為構建新時代高等音樂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人力資源。
進入新時代以來,上海音樂學院始終融入黨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與社會服務之中。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重要指示精神,學校黨委策劃推出了多媒體數(shù)字技術支持的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并攜手復旦大學學生合唱團、上海交通大學交響樂團,在2021年五四青年節(jié)之際共同唱響慶祝建黨百年的贊歌。
《長征組歌》創(chuàng)演于1965年,由肖華將軍作詞,晨耕、生茂、唐訶、遇秋作曲,是一部融民歌、歌舞、說唱、戲曲等體裁及江西、貴州、云南、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地區(qū)民族民間曲調的紅色經(jīng)典作品。此次復排過程中,學校創(chuàng)新黨建思政模式,在劇組成立臨時黨支部,將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及黨員模范先鋒作用壓實到每一次創(chuàng)作演出工作之中。同時匯集多學科力量,將西方交響樂隊與二胡、板胡、竹笛及中國民族打擊樂器相融合,并借助手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成為新時代紅色音樂傳播的典型案例。據(jù)統(tǒng)計,以“上音長征組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手機微信平臺上已有關于新時代版《長征組歌》的排練、演出、訪談的文字信息鏈接30余條,視頻信息鏈接30多條,其閱讀量超過十幾萬次;在360瀏覽器上搜索有140多個鏈接,其閱讀總量也過萬次[18]。
此次復排,由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任總策劃,院長擔任藝術總監(jiān)并登臺演唱,副院長、系主任、教授、博導擔任聲部長或首席,與學生共同奏響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學校還聘請詞作者女兒肖霞女士擔任藝術顧問,邀請黨史專家給學生們講述背后的歷史細節(jié),讓學生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演繹作品。據(jù)悉,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將進行全國巡演,讓“行走的課堂”成為學校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和深化“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寫照,促進學生政治成才與業(yè)務成才協(xié)同發(fā)展。
綜上,上海音樂學院中共黨組織已經(jīng)由最初的秘密組織發(fā)展成為全面引領學校建設的堅固戰(zhàn)斗堡壘,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層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新時代,如何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繼續(xù)引領學校開拓新局面?基本路徑就是深入總結這一歷史經(jīng)驗,提升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把業(yè)務學習融入時代發(fā)展之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階段,賀綠汀、孟波、周小燕等黨員同志都是緊密結合自身特長與專業(yè)優(yōu)勢,踐行初心使命,并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師生中增強能力與才干。賀綠汀同志曾談到:“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不單是要有成熟的技巧,也必須具有極其敏銳的時代感受性,能夠抓住時代的中心。他不單是民眾的喉舌,而且負有推動新時代前進的使命”[19](P18),“許多音樂新作聽起來味同嚼蠟,毫無動人之處,究其原因,除缺乏高格調的藝術趣味和精神的創(chuàng)作技巧外,也缺乏與時代脈搏緊緊相扣、與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的真情實感”[20](P28)。
其次,把思政教育融入學生成長之中。無論是對于時為“右派”兒子的陳鋼,還是對于來自農(nóng)村的廖昌永,以孟波、周小燕為代表的學校黨員教師并沒有唯“出身論”來考量學生,而是在他們成長路上遇到思想困惑、心理壓力及現(xiàn)實困境時,及時傳遞出組織的關心和愛護,培養(yǎng)他們自尊自信、務本求實、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引導他們在為學校和社會服務中錘煉自己。
再者,把團結協(xié)作精神融入藝術實踐及社會服務之中。無論是黨組織與各民主黨派間的合作與協(xié)商,還是各學科教授、博導與學生共同參與復排《長征組歌》,承續(xù)并發(fā)展了團結協(xié)作精神,踐行了“敞開心門、打破師門、走出校門、跨出國門”的教育理念。廖昌永院長曾談到,上音復排這部經(jīng)典,就在校內踐行了周小燕先生“四門”教育理念,完成了跨學科的融合建設。
回望百年黨建目標的成功之路,回顧中共黨組織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歷史進程,我們深刻認識到,這是一部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的生動教材,是一部黨員干部領導師生不懈奮斗的生動教材,對實現(xiàn)新時代上海音樂學院及高等專業(yè)音樂院校黨建目標有著重要啟示。
第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根本目的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推進國家音樂教育事業(yè)提供保證。政黨首先表現(xiàn)為組織形式,所以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本性建設。76年來上海音樂學院中共黨組織形式逐步完善,并不斷創(chuàng)新黨建模式,如在歌劇電影《賀綠汀》、新時代版《長征組歌》等劇組中成立臨時黨支部等,進一步從組織上把黨鞏固好、建設強,為實現(xiàn)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第二,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聚焦學生成長成才。思想建黨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上海音樂學院黨組織鮮明的政治優(yōu)勢。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工作,聚焦學生成長成才,事關基層黨建工作,事關學校師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國家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前途命運。因此,要把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教育政策落實于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方面,提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水平,推動新時代上海音樂學院乃至高等專業(yè)音樂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
第三,加強團結協(xié)作,著眼大局精神。面對科學、技術及全球化對音樂知識交流的影響,著眼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海音樂學院中共黨組織要不斷總結和借鑒歷史經(jīng)驗,深化與各民主黨派、各學科專業(yè)以及兄弟院校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與世界各國攜手共享機遇、共同發(fā)展,奮力將國家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不斷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