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凱品讀:
這首詩是蔣浩組詩《佛蒙特札記》中的一首,寫的是詩人赴美參加詩歌活動中的游歷經(jīng)驗。作為一首游歷詩,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是寫參訪一位大師級美國詩人故居的經(jīng)驗的,同時又是贈給一位同輩中國詩人的,因此這首詩傳達(dá)的感受就變得豐富起來。首先,弗羅斯特?zé)o疑是中國當(dāng)代詩歌的一位“父親”,這樣,詩中的參訪經(jīng)驗就帶上了一種富有儀式感的莊重。其次,作為一首贈詩,這首詩還透露出兩位中國詩人在寫作上的相互征詢、協(xié)商和期許的意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首詩還引發(fā)一種思考: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會成為詩歌的一道壁壘嗎?詩人似乎在暗示我們,雖然“我的腳感覺到了文字的羈絆”,但“心與心的吸納和折射”會突破這一切,來自“大地”和“夕光”的咬合與連綴之力會突破這一切。弗羅斯特正是一位能夠召喚自然之力來打破一切壁壘的詩人,盡管他曾否定過詩的翻譯。最后一句“雖然我也望不遠(yuǎn),看不深”來自于弗羅斯特的一首詩,不由讓我想到那首詩的下面一句:“但有什么能夠遮擋/他們凝望的目光?”這首詩的抒情色彩及其莊重的沉思,讓我們看到詩人寫作的另一個維度。
這浪花般落葉簇?fù)淼奈醋咧罚?/p>
踩上去,有些綿軟。
一再托起我們身體的微漾之力,
來自心與心的吸納和折射;
腳底下窸窸窣窣的脆響,
悠遠(yuǎn)得像地心在分泌心聲:
此刻,大地咀嚼了一些辭章,
又把個別的字句輕輕地咬合在一起。
我的腳感覺到了文字的羈絆,
手卻若有所失地迷失于
柵格化的空氣中。
推動我們走向那幢深灰于黑的小木屋的
夕光的引力,
又把這些交叉的樹枝在頭上形成的
一個個彩虹般的拱頂
緊緊地連綴在一起。
在一個巨大的斜坡上,
他們依靠無窮無盡的籠罩,
把一行永恒之詩運送到山的那邊。
道旁樹大多保持著傾聽時傾斜的姿態(tài),
有幾棵黑松像取自我們的兩肋,
風(fēng)提煉著皴裂的皮膚,
影子剪下了節(jié)奏的眉毛。
松果落下來安慰我們:
只是一些寫廢了的,只是一些涂抹掉的。
詩人不在了,
鎖依舊掛在那里,
新鮮得像只有一個字的標(biāo)題:“不”。
隔著玻璃看那幽暗的室內(nèi),
像貼著皮膚去聽他身體里沉睡的器官。
雖然我也望不遠(yuǎn),看不深。
(選自本刊2021年第五期“首推詩人”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