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天津市口腔醫(yī)院 (天津 300041)
近年來,種植牙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已成為非常成熟的缺牙修復技術。據統(tǒng)計,種植牙的5年成功率超過了90%[1]。種植牙成功與否和修復科、口腔頜面外科、放射科之間的配合程度密切相關。頜骨的形態(tài)、骨質的密度及重要骨結構部位的相關信息,均可通過影像學檢查獲取。目前,在牙種植術中,臨床上使用較多的影像學檢查包括咬合片、根尖片、數字化曲面斷層等,這些檢查手均段無法獲取頜骨的橫斷面、立體影像等信息,且無法準確定位如上頜竇底、下牙槽神經管等關鍵骨結構。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現(xiàn)階段,CT已發(fā)展到第六代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CBCT實現(xiàn)了影像從二維到三維的轉變。本研究探討牙頜面專用CBCT與數字化曲面斷層在牙種植術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上頜后牙區(qū)種植牙治療的80例(共植入95顆種植體)患者,排除存在周圍根尖或牙周組織病變、上頜竇病變、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及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29~71歲,平均(46.1±2.2)歲。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分別于開展牙種植術前2周內及術后3個月行上頜后牙區(qū)CBCT及數字化曲面斷層檢查。
CBCT檢查:選擇日本森田X550口腔X射線機拍攝,在對患者實施牙種植術前的2周內,在擬選定的術區(qū)放一個直徑規(guī)格為3 mm的鋼球,標準體位、標準投照條件,完成拍攝工作;利用設備自帶軟件對圖像進行處理,對患者頜面部骨骼、上頜竇解剖結構、牙列實施三維重建,并根據手術位置對圖像進行分層切割,測量圖像中鋼球直徑規(guī)格、牙槽嵴頂到上頜竇底之間的距離、上頜骨唇腭側寬度、手術位點與臨牙之間的距離,制定手術方案;完成種植牙術后3個月,對于種植區(qū)域再次實施拍攝以及圖像重建工作,觀察圖像內種植體四周骨結合詳情。
數字化曲面斷層檢查:選擇德國Strona HELIODENT PLUSD3507牙片機,同一患者在同一時間及鋼球位置不變的情況下拍攝CBCT后以標準體位、標準投照條件,拍攝曲面體層片;生成圖像后利用設備自帶測量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測量,包括鋼球的直徑規(guī)格、牙槽嵴頂與上頜竇之間的距離、手術位點與臨牙之間的距離;種植術后3個月再次拍攝,觀察種植體骨結合情況。
(1)術前2周內,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方式對上頜后牙區(qū)牙槽骨量不足的檢出情況:測量上頜后牙區(qū)牙槽嵴頂和上頜竇底的距離,若距離≥10 mm,則認為上頜后牙區(qū)骨量充足,即表現(xiàn)為陰性;若距離<10 mm,則認為上頜后牙區(qū)骨量不足,即表現(xiàn)為陽性。(2)在種植體植入術后3個月,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方式對骨結合的檢出情況:種植體與周圍牙槽骨并無明顯投射影像為骨結合,種植體與周圍牙槽骨具有低密度影像為未出現(xiàn)骨結合。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BCT檢查發(fā)現(xiàn)上頜后牙區(qū)牙槽骨量未超過10 mm的有29顆,檢出率為30.53% (29/95),數字化曲面斷層檢查發(fā)現(xiàn)上頜后牙區(qū)牙槽骨量未超過10 mm的有16顆,檢出率為16.84% (16/95),CBCT對牙槽骨量不足的檢出率高于數字化曲面斷層,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211,P=0.0265)。
CBCT、數字化曲面斷層檢查發(fā)現(xiàn)種植術后未出現(xiàn)骨結合的種植體分別為6、13顆,檢出率分別為6.32%、13.68%,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355,P=0.0922)。
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牙種植技術也成為了治療牙缺失等疾病的重要方法。這一方法的出現(xiàn),全面顛覆了以往口腔修復的概念。種植牙為一類修復牙列缺損的有效技術,其主要材料為牙冠、種植體。醫(yī)師將種植體植入到患者的牙槽骨之中,發(fā)揮牙根的作用,強化假牙的固定度,進而可更好地恢復口腔咀嚼受力。值得說明的是,擇取不同類別種植體完成系統(tǒng)修復,所取得的種植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
牙種植體技術檢查能充分顯示出種植體的具體位置、規(guī)格、置入角度以及種植體和鄰近組織的關系等資料。為確保牙種植成功,上述問題都和患者牙槽骨寬度水平以及高度存在極大關聯(lián)性。醫(yī)師在對患者開展種植牙手術之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牙槽骨真實情況、植入位置和臨近解剖結構之間的關系,還要做好種植后的評估工作。
CBCT也被稱之為數字容量體層攝影,具有圖像精準、清晰度高的特點。CBCT能夠取得患者口腔和面位置三維立體圖,可以從各個角度查看患者頜骨情況。在種植之前能夠明確展現(xiàn)出患者牙頜骨真實形態(tài)、局部骨質結構、下舌項厚度與牙槽骨高度寬度等資料,可以幫助醫(yī)師為患者選擇規(guī)格更為適宜的種植體,以便將其放入到準確位置。
數字曲面體層片為種植牙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檢查手段,可獲得常規(guī)的影像。部分研究者認為,采用數字曲面體層片可判斷種植體的穩(wěn)定性,能夠將所有的牙列、牙槽骨顯示出來,可對頜骨病變情況進行有效觀察,具有放射劑量較小、費用低的優(yōu)點[4-5]。醫(yī)師借助數字曲面體層片可有效測量種植體的長度[6]。但數字曲面體層片存在一些不足:因無法獲取頜骨橫斷影像,故無法測量頜骨的頰舌向厚度下頜神經管的位置、上頜竇底的位置;圖像的清晰度較低;不能評價頜骨的密度等[7-8]。數字曲面體層片的投影數據、重建后的圖像數據、重組的三維圖像分別是一維、二維、多個二維切片堆積形成的,具有較重的圖像偽影;同時,扇形束掃描的分辨力相對較低,特別是無法良好顯示骨性細微結構;此外,在掃描具有較大的界面、較差密度組織的過程中極易產生輻射狀偽影、容積效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CBCT檢查對牙槽骨量不足的檢出率高于數字化曲面斷層(P<0.05),CBCT檢查及數字化曲面斷層對骨結合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本研究中選取的病例數較少,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續(xù)還需更多的研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CBCT檢查及數字化曲面斷層檢查在牙種植術中均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CBCT檢查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骨量不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