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建莉
孩子出生的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yè)上打拼最忙的時候,但這不能成為自己對孩子大撒手的理由。須知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對孩子用心,時間總會找出來,辦法總是有的。如果此時的奮斗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對孩子的陪伴,實際是一種收益極高的投資,受益者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
在我女兒圓圓一歲三個月時,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堅持不把孩子送到遠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親自帶孩子。上班時,我把圓圓送到附近一個老太太家,下班接回來。當(dāng)時我能一邊看護孩子一邊把飯做熟,已是不容易,總顧不上收拾自己。記得有位同事開玩笑對我說:“你以前挺精干一個人,怎么有了孩子就變成這樣了?”真難想象自己當(dāng)時的形象是多么不堪。過分忙累,讓我的血壓降到要休克的程度,醫(yī)生甚至建議我臥床休息。因為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有許多快樂,所以我當(dāng)時并不覺得有多苦。雖然也哭過兩次,但總體感覺一直充實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后的良好表現(xiàn)回報了我。
當(dāng)下,隔代撫養(yǎng)的糟糕后果已顯現(xiàn)出來,但人們一直錯誤地歸因,最庸俗淺薄的說法就是“溺愛”——不靠譜的解釋除了誤導(dǎo)人,更讓人無法找到有效的預(yù)防手段。很多人為了不“溺愛”孩子,故意對孩子嚴格,這對“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這些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不是得到的愛太多,而是太缺乏愛。
避免隔代撫養(yǎng),并不是說家長都要像我這樣單打獨斗,也并非意味著父母必須有一方辭職回家專門看孩子,更不是否定老人們幫忙的價值。能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一種幸運,堅持“隔代幫忙”而不是“隔代撫養(yǎng)”其實也很簡單,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見到父母,經(jīng)常有和父母親密接觸的機會,這就可以。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處一小時,孩子獲得的滋養(yǎng)就夠正常成長了。
當(dāng)下,隔代撫養(yǎng)的糟糕后果已顯現(xiàn)出來,但人們一直錯誤地歸因,最庸俗淺薄的說法就是“溺愛”——不靠譜的解釋除了誤導(dǎo)人,更讓人無法找到有效的預(yù)防手段。很多人為了不“溺愛”孩子,故意對孩子嚴格,這對“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這些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不是得到的愛太多,而是太缺乏愛。
有一次,我聽一個正在少管所接受教育改造的16 歲的孩子說起他失足的經(jīng)歷。他父母只有他這一個孩子,在他1 歲時就外出打工,把他留下和奶奶一起在村里生活,他每年只是春節(jié)期間能見父母一次。算下來,他長這么大,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總共不超過兩年。
他說小時候特別想父母,天天都盼著他們回家,但幾乎每次父母回來都鬧不愉快。父母在短短的相處時間里,總是想抓緊時間教育他,可是又不得法,所謂教育只是不停地指出他哪里不好,告訴他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每次十幾天的相處,還沒來得及彼此熟悉,父母就該走了,他記憶中所謂和父母的相處,就是父母不斷地挑毛病。
即使這樣,他也對父母充滿眷戀。在10 歲時,他有一次和奶奶鬧不愉快,一個人偷偷坐火車去深圳找父母,沒找到,流浪了幾天,被警察送回村里,為此又挨奶奶一頓打罵。父母在電話中也對他好一頓訓(xùn)斥,沒有一點心疼的意思。他說最令他傷心的一次是13 歲那年,父母春節(jié)回來,看見他個子一下長高了,第一句話是:“怎么駝背了?挺起胸來!”并且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也總是不停地告訴他應(yīng)該這樣、不應(yīng)該那樣,很少向他表達愛和感情,這讓他感覺父母橫豎看他不順眼,自己在父母眼中真是不可愛,自此以后,他徹底對父母失去希望,于是離家出走,開始墮落。
一般來說,無論爺爺奶奶多疼愛孩子,孩子在感情上仍然是和父母更近,孩子最依戀的,永遠是父母。這是自然選擇,天性所定。有時聽到爺爺奶奶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孫子是“白眼狼”,再疼他,他也是和他爸他媽親——這其實是值得慶幸的事情,說明孩子和父母情感正常。相反,如果一位奶奶驕傲地宣稱:“我家這孫子,只是從他媽肚子里過了一下。現(xiàn)在跟我比跟他媽還親!”這反倒暗示著某種隱患。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滿足的人,越是變得敏感、斤斤計較。孩子的思念沒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情感上的欠缺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愈的內(nèi)傷,即使不出現(xiàn)品行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質(zhì)量。比如有些年輕人在戀愛或結(jié)婚后,不會和伴侶相處,要么過分依賴,要么過分苛刻,總扮演情感的傷害者和被傷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種說不出的別扭,難以和他人合作相處。這些成年后的問題,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愛,就是為了在一起。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yīng)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應(yīng)建立在情感基礎(chǔ)之上?!睂Ω改竵碚f,在一切養(yǎng)兒育女的目的中,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標犧牲和孩子相處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
有一對定居美國的中國夫妻,他們的孩子出生在美國。為了孩子學(xué)好漢語及中小學(xué)基礎(chǔ)課程,他們就把6 歲的孩子送回國內(nèi)讀書。父母送孩子回來時,為孩子置辦齊了一切,他們周密打點孩子的每個生活細節(jié),卻唯獨沒想當(dāng)他們乘飛機遠去時,孩子內(nèi)心有多失落,生活將出現(xiàn)怎樣巨大的缺陷。
小孩都十分重感情,對父母的依戀之情深如海洋。我女兒圓圓上幼兒園和小學(xué)時,我出差比較多。每次準備走的時候,我都能感覺出她是如何的不舍。有一次我又收拾出差帶的東西,圓圓在旁邊圍著我轉(zhuǎn),獻小殷勤,她突然說了一句:“媽媽,你還沒走呢,我就開始想你了?!?/p>
想象一個小孩子,如果父母突然大段時間地從他生活中撤出,這會讓他多么悲傷!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認為反正小孩子是愛哭的,離開爸爸媽媽,哭幾天就沒事了,習(xí)慣了就好了。大多數(shù)孩子確實是哭幾天就不哭了,但這并不表明他們的感情已從挫傷中康復(fù),心里也許要哭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
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dāng)下只是形式和數(shù)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zhì)量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