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艷
【摘要】 目的 研究超早期康復護理對缺血性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04月期間在我院腦病科進行診治的6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采用運動功能Fugl-Meyer評測量表(FMA)、Brathel指數(shù)以及自制滿意率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率進行評估并對比。結果 康復護理干預后,兩組的FMA評分及Brathel指數(shù)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組的評分、指數(shù)及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上所述,超早期康復護理對缺血性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影響效果顯著,促進肢體功能改善的同時加快了運動功能的恢復,使得康復護理質量得到提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超早期康復護理;缺血性卒中;運動功能恢復;影響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腦部血管病變所致腦部供血不足,進而引發(fā)局部腦組織缺血和缺氧性壞死,并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臨床綜合征[1]。該病好發(fā)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特點是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發(fā)病后會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損傷,包括肌張力改變、運動障礙等,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2]。因此,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尤為重要,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強調康復的最佳時間,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與康復時間息息相關[3],本次研究將分析超早期康復護理對缺血性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04月期間在我院腦病科進行診治的6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入院順序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有男17例,女13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7.25±3.68)歲;發(fā)病時長5~16h,平均(10.35±1.48)h;偏癱部位:左側14例,右側16例。觀察組有男16例,女14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57.46±3.65)歲;發(fā)病時長4~17h,平均(10.58±1.63)h;偏癱部位:左側16例,右側14例。納入標準:①根據(jù)臨床癥狀及影像學(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②均為首次發(fā)病,且發(fā)病時長不超過24h;③無精神、意識障礙。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肝、腎等其他臟器疾病;②患有惡性腫瘤;③本身存在血液性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④既往有精神病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納入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長以及偏癱部位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措施:①入院后,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入院12h內(nèi)針對患者制定個體化、系統(tǒng)化的康復護理方案;②指導患者擺放正確體位,仰臥位時患側上肢保持外旋外展,患側下肢保持中立位,足背與床面垂直,可適當抬高患側下肢促進靜脈回流。患側臥位時,將患側上肢向前伸并手掌外旋至功能位,健側腿屈髖屈膝。健側臥位時,將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充分展開,保持髖膝關節(jié)自然擺放。③進行健康宣教,為患者詳細講解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和功能康復訓練知識以及優(yōu)勢,幫助患者快速了解自身病情及康復知識,指導患者正確的生活方式,促進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④定期幫助患者變換體位,以防壓瘡或肺部感染,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48h內(nèi)未出現(xiàn)進行性卒中情況時可進行針對性的運功功能康復訓練,幫助患者進行下肢功率車運動,指導患者進行Bobath式握手法鍛煉肩關節(jié),以及進行坐起、站立訓練,當患者可以自主坐起站立后進行步行和上下樓梯的訓練;康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的原則,早晚各一次進行一次完整的康復訓練,每個動作15min;⑤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疏導患者消極、恐懼等負性情緒,耐心、細心的為患者解答疑慮。
1.3 評價標準
(1)采用運動功能Fugl-Meyer評測量表(FMA)[4]對患者入院時、護理干預1月后和3月后的上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并對比。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越好。
(2)采用Brathel指數(shù)對兩組患者入院時、護理干預1月后和3月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并對比,包括洗漱、穿衣、進食等,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3)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并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情況的滿意率,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非常+基本)÷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軟件SPSS22.0對本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t檢驗計量資料,通過? ? 表示;X2計算計數(shù)資料,通過n(%)表示,當2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較大時,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入院時、護理干預1月后及3月后的FMA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FMA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1月后及3月后,兩組FMA評分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入院時、護理干預1月后及3月后的Brathel指數(shù)比較
入院時,兩組Brathel指數(shù)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1月后及3月后,兩組Brathel指數(shù)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的指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在預后通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預后的生活和生存質量。有相關研究成果表明[5],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初期,其腦組織并未完全死亡,需要經(jīng)歷一個從可逆到不可逆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在發(fā)病后的康復護理尤為重要,是決定腦組織發(fā)展變化的關鍵步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肢體麻木、運動及認知功能障礙。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重點是干預時間,能否在最佳康復時間進行鍛煉是影響患者預后情況的關鍵因素,即康復時間越早預后效果越好。根據(jù)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護理康復護理能更有效的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6]。超早期康復護理強調了“早期”的概念,在發(fā)病后及時根據(jù)不同時段制定針對性康復護理,能夠盡早增強大腦中樞神經(jīng)的可塑性,加快損傷腦組織的恢復,從而達到恢復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7]。本次研究中,兩組經(jīng)護理干預后,F(xiàn)MA評分及Brathel指數(shù)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組的FMA評分、Brathel指數(shù)以及護理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超早期康復護理對缺血性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影響效果顯著,促進肢體功能改善的同時加快了運動功能的恢復,使得康復護理質量得到提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婧,楊佳,王淼.超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3):17-20.
[2]周金珠.病房康復延伸護理對腦卒中患者ADL能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9,10(24):99-101.
[3]顧瑩,張睿,陶東霞,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11(06):158-160.
[4]張穎慧,林根龍.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藥,2020,191(02):40-43.
[5]郭嬌俊.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當代護士(綜合版),2020,027(004):144-145.
[6]朱啟鳳,劉巧林.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S2):129-130.
[7]王曉亮.超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與護理,2020,5(14):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