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芬老師
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認為:“‘講評重于‘指導?!v評就是最好的‘指導。它是有了學生作文這個文本后,實打實的指導。”因此,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避免鄭重其事卻顯空泛的作前指導,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將習作講評擺放在應有的位置,將部分指導放到學生的習作之后,通過多種形式的互評互改,全力提升習作講評的效率,從而達到真正提升學生習作水平的能力。
一、契合實際,增強講評的信度。
筆者曾不止一次在作文指導環(huán)節(jié)增添了佳作引路的環(huán)節(jié),發(fā)覺學生對教師精心選擇的“代表作”確實饒有興趣,然而導致的不良后果是學生要么是望塵莫及后的茫然失措,要么是如法炮制后的千篇一律。而在一次習作講評中,當學生聆聽著來自身邊同伴的佳作,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相通的言語表達,使得他們一如走進了自己真實而又鮮活的生活,便一下子如星星點火般燃燒起了,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引發(fā)了學生的仿效欲望和創(chuàng)作動機。
二、多元聯(lián)系,拓展講評的廣度。
確實,我們的習作教學時間有限,我們?nèi)绾螌崿F(xiàn)習作講評效果的最大化,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師生互動。傳統(tǒng)的作文講評課上充斥著教師指導的聲音。教師一馬當先,先聲奪人;學生唯唯諾諾、無所適從。管建剛老師提出:“講評,它就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寫而教?!边@是真正基于兒童、以生為本的作文講評。為此,我們應該把作文評改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評、大膽地改。教師則是緊扣評改目標注意傾聽、適時點撥,評在學生需求處、評在習作關鍵點。這樣的習作講評把時間交讓給了學生,把方法滲透給了學生。
(二)點面結合。在整個習作評改過程中,從評改的形式上,我們開展了個人自主評、小組合作評、全班集體評。這樣既發(fā)揮了個體的引領作用,又充分利用了集體的智慧,小組合作的力量。從評改的內(nèi)容上,既有整體性的全面展示,又有部分典型的呈現(xiàn)。這樣點面結合,既顧全了大局,從選材到結構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把握;又有了重點突破,對細節(jié)的處理,情感的表達,乃至對字詞句段以及標點的運用都落到了實處。
(三)評改相生。講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修改習作,使文章改得有個性、有真意、有創(chuàng)意!“文章不厭千回改?!彼裕谡莆樟艘欢ǖ脑u改方法后,我們應盡可能地留給學生更多的修改時間。脫離了筆頭修改而僅停留在口頭講評,必然是虛空無效的,作文講評只有落到修改上的講評才是扎實有效的,只有通過“講評一修改—反饋—修改”如此反復到位后,講評才具有了實際的意義。因此,講評和修改是習作教學中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抓住典型,促進講評的深度。
對于基礎好些的學生,習作的表達是充分自由的,而對部分學生來說,任何話題都顯得艱澀。要在學生的習作中有目的地進行搜尋,確定典型。
典型事件案例。在本次習作訓練中,學生寫到心愿兌現(xiàn),這是自己獨有的事;姐姐不上學、弟弟發(fā)高燒,這是不同尋常的事;黑暗料理、小狗戰(zhàn)勝大狗,這是奇特新鮮的事……這幾個典型事件的交流與點撥,直接向其他學生解讀了什么是“有意思的事”,強烈的新鮮感讓學生對每一件事都充滿了興趣,學生的模仿性較強,言語魅力的潛在影響力遠甚于教師一味地講解與一再地強調(diào)。
典型學生個案。在本次習作指導中,通過當場習作反饋,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了及時的修正。王可欣同學的日記草稿,從早上起床、吃早飯、上學,到上課、下課、看雨,再到放學、做家庭作業(yè),最后感嘆“今天真是難忘的一天!”無疑這篇日記是一篇典型的流水賬,筆者在最后直指要害處進行點撥“靜下心來想一想,一天中你最難忘的到底是什么?把那個情境具體寫出來就好!”沒想到這位同學很快就自主修改成了一篇佳作。她扣住了一系列事件中印象最深的“看雨”情節(jié)進行了大刀闊斧地刪選,并對雨中的情境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述。以此個案為典型,我們展開了充分的講評,對于流水賬的排除,對于自主評改作文,對于抓住重點展開描述,學生有了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教益。
典型問題解剖。對于習作剛剛起步的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和表達都還存在一定的落差,不可避免地便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安灰詯盒《鵀橹?。”我們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簡單處理。尤其是一些帶有普遍傾向性的問題,我們要通過解剖與應對,發(fā)現(xiàn)其本質以及內(nèi)在規(guī)律。如日記中有的僅選取了一天中最新發(fā)生的事來寫,而沒能正確選取有意思的事來寫;有的對一些人、事、物泛泛而談,而忽略了應抓住一天中事情的最新發(fā)生和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來寫;還有一些段落的劃分、語句的通順、標點的使用等,抓住這些典型問題及時地進行剖析,長此以往,學生將更留心周圍的生活,身邊的事物,從而更會反思自己的選材視角和表達習慣。
《新課標》指出:“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作文內(nèi)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一目標要求的達成應貫穿于習作教學的始終,啟于習作指導,精于習作批改,導于習作講評。我們應扭轉側重作前指導的舊傳統(tǒng),基于學生的視角,立足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的習作為藍本,建立習作指導后置的新模式,讓學生的習作真正發(fā)生,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1(1)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