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達
(嘉興市南湖區(qū)農漁技術推廣站, 浙江 南湖 314051)
嘉興市南湖區(qū)地處浙北水網平原,位于北緯30°36′~30°50′,東經120°39′~120°58′,屬東亞季風區(qū),冬夏季風交替,四季分明。嘉興市稻作歷史悠久,是迄今所知我國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1],南湖區(qū)水稻種植面積超過0.75萬hm2,是浙江省主要產糧縣之一,水稻生產在全市乃至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
推廣水稻配方肥是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提升科學施肥水平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不合理化肥施用的重要手段[3-5]。根據土壤養(yǎng)分、水稻需肥規(guī)律,原嘉興市土肥站組織研發(fā)了44%(氮磷鉀比為18∶8∶18)水稻專用配方肥。自2013年,嘉興市南湖區(qū)積極推廣44%水稻專用配方肥,在促進水稻增效、農民增收、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嘉興市南湖區(qū)以水稻種植面積3.33 hm2以上的大戶、合作社、農業(yè)企業(yè)為重點推廣對象,2013—2020年通過財政補助方式累計推廣44%水稻專用配方肥5 699 t,應用總面積超1.6萬hm2。2013年補貼標準為800元/t,當年推廣約400 t,隨著農戶接受度提高,補貼力度降低并維持在400元/t,而2019年推廣44%水稻專用配方肥822 t。
爭取地方財政專項資金,逐步完善補貼辦法,實行肥料數量和補貼金額雙限定。根據農戶水稻種植面積,結合肥料用量不超25 kg/667m2的指導建議,核定農戶可補貼數量,對超額部分不予補貼,同時也限定單個農戶最高補助金額。
南湖區(qū)土地流轉率高,規(guī)模種植承包面積占比高,2013年水稻專用配方肥推廣對象為6.67 hm2以上農戶,2015年補貼面積標準降低至3.33 hm2,而當年水稻3.33 hm2以上種植戶共160戶,種植面積2 640 hm2,占全區(qū)水稻總面積的27.9%。水稻專用配方肥質量好、肥效高,種糧大戶的親身實踐、現(xiàn)實成效帶動周邊農戶購買使用。
推廣初期,主動對接大型化肥生產企業(yè)定制生產水稻專用配方肥。目前,通過公開招標確定生產企業(yè),不定期抽檢配方肥確保肥料質量。引入綜合實力強的當地農資經銷商,經銷商管理銷售經驗豐富,資金、倉儲、配送渠道優(yōu)勢明顯,逐步形成“政府-公司-經銷商-大戶”的推廣模式。
散戶種植水稻以口糧為主,面積較少,對肥料成本不敏感,一般按習慣性地購肥施肥。散戶較難納入補貼范圍,導致散戶利用水稻專用配方肥積極性低。另外,農戶利用水稻專用配方肥的統(tǒng)計監(jiān)管難度大,嚴重制約著水稻配方肥的全面普及。
經調查,目前南湖區(qū)水稻專用配方肥應用以水稻種植大戶為主,多數為點對點的銷售模式。市場上各種配方肥較多,但仍以復合肥(氮磷鉀比為15∶15∶15)為主,水稻專用配方肥的銷售點較少。
抓住“肥藥兩制”改革時機,爭取財政支持,將所有農戶水稻種植情況、購肥情況、肥料補貼標準均納入管理系統(tǒng),利用信息化技術完成農戶購買配方肥品種和數量、補貼資金的審核。鄉(xiāng)鎮(zhèn)農資店應完成肥藥管理系統(tǒng)的建設,鼓勵農資店銷售水稻等各類作物的專用配方肥。
構建以大戶為重點、以專業(yè)合作社為核心的社會化施肥服務體系,采取統(tǒng)一配方、統(tǒng)一購肥、統(tǒng)一施肥模式,讓大戶充分發(fā)揮帶頭示范作用,提高水稻配方肥的覆蓋率。
44%水稻配方肥已推廣多年,更適合當地稻麥輪作制度水稻作物,但隨著土壤養(yǎng)分、水稻品種、種植制度,以及側面深施肥、無人機施肥的出現(xiàn),水稻專用配方肥氮磷鉀比例調整需要更多試驗示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