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勃
摘 要:公共藝術事件作為城市中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需要更加有效地傳播,進一步提升價值?;诖?,從公共藝術事件與空間入手,結合電視傳播特點,介紹了上海在公共藝術事件電視傳播實踐方面的經(jīng)驗,從內容挖掘和技術表達兩個維度總結了公共藝術事件和電視傳播的互動作用,并提出了將具有時代意義的活動納入公共藝術范疇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事件;電視傳播
公共藝術概念引自西方,強調公共性與社會性,主要是指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絕大多數(shù)人對公共藝術的理解是一種單體的大中型藝術品,甚至有人將其僅僅界定為設置于室內外公共空間中的雕塑,這顯然是一種對公共藝術的靜態(tài)微觀認識。從宏觀和城市的角度來看,公共藝術的范疇并不局限于一種固定的藝術造型和表現(xiàn)形式,也不拘泥于某一種藝術門類和特征,而是一種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信息傳達[1]。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公共藝術的范疇和形式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無論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中的雕塑、壁畫、裝置和具有藝術性的公共設施,還是公眾組織與開展的藝術活動與藝術行為,如表演、展覽、集市、沙龍等,目的都是使大眾從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和其所形成的空間場所,以及空間里發(fā)生的活動事件中感受到藝術的熏染、城市的形象、文化和精神的體驗。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的,媒體傳播是非常重要的推動手段,其中電視傳播是各類媒體傳播的基礎手段,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诖?,本文將結合公共藝術事件的特點,探討電視傳播的方法和實踐。
一、公共藝術事件與空間
2005年臺北學者黃健敏出版的《節(jié)慶公共藝術嘉年華》一書中對美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與節(jié)慶式公共藝術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進行了實例的介紹,是較早關注公共藝術事件的文獻。2012年,王東輝[2]對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的研究表明,公共藝術體現(xiàn)出從藝術作品向藝術事件轉變的發(fā)展態(tài)勢。相較于將傳統(tǒng)的公共藝術以“品”的方式靜置于城市公共空間,當代公共藝術更注重其文化屬性,強調其“生長”的過程,因此,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雕塑、壁畫和城市公共空間中物化的構筑體,還是事件、展演、互動、計劃,或者誘發(fā)文化生長的“種子”[3]。
而無論是靜態(tài)的“品”還是動態(tài)的“事件”,各類公共藝術活動總是發(fā)生在特定的公共空間中,給人們提供欣賞體驗公共藝術的場所。學者馬冶[4]較早在建筑學領域介紹了西方當代建筑空間由客觀傾向轉向主觀傾向的“事件空間”概念。2014年學者鄭爽[5]的《事件空間與場所活力》一文也提出了將人的體驗即對空間的認知、感知并入事件空間的范疇。
從事件與空間的關系來看,主要包括幾種情況:單次事件作用于同一空間(常見于各種小型活動),周期性事件作用于同一空間(如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與圣保羅雙年展等大多數(shù)城市大型藝術展覽等),周期性事件作用于不同空間(如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等),不同事件作用于同一空間(如北京798藝術區(qū)與深圳華僑城創(chuàng)意文化園中的各類藝術事件等)。
二、電視傳播
藝術事件由于時空限制,導致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無法發(fā)揮出最大的效應,因此,必須借助媒體傳播來實現(xiàn)更廣泛而持續(xù)的影響。基于此,本文重點討論電視這種最為廣泛的傳播手段對公共藝術事件的作用。
電視傳播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電視傳播的發(fā)展總是依賴于電子科技的進步,技術滲透于電視傳播全過程中,更先進的技術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體驗。其次,電視傳播具有直接性與直觀性的特點,突出了視覺在傳播中的地位,傳播畫面直觀易懂,生動形象。再次,電視傳播具有即時性與現(xiàn)場性,可以實現(xiàn)超越時空界限的即時傳播,同時以視聽綜合的手段再現(xiàn)觀眾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最后,電視傳播具有內容、形式的兼容性和綜合性。文化和技術的發(fā)展,促使電視內容不僅要有客觀事件的呈現(xiàn),還要有主觀內容的表達以及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
三、公共藝術事件的電視傳播實踐
隨著公共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充分利用電視傳播的特點優(yōu)勢,廣泛傳播公共藝術活動,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公共藝術本身的價值,還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宣傳城市地域特色,彰顯城市文化魅力。
(一)增加公共藝術受眾,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城市文化藝術品位
2020年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與東方衛(wèi)視合作,在《夢圓東方·2021東方衛(wèi)視跨年盛典》中設立“奉賢九棵樹分會場”,其中于水舞臺以李玟演唱《刀馬旦》為基礎,配合大型多媒體燈光焰火投影秀的7分鐘表演,獲得社會巨大反響。
跨年演唱會是東方衛(wèi)視最大的傳統(tǒng)年度盛事,《夢圓東方·2021東方衛(wèi)視跨年盛典》于2020年12月31日全球直播。晚會在CSM四網(wǎng)收視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80后人群收視份額突破11%,并斬獲抖音直播累計觀看人數(shù)1144.7萬,創(chuàng)抖音全站跨年晚會直播排名第一的新歷史。
九棵樹與東方衛(wèi)視的合作進一步強化了提升城市文化藝術品位這一目的,九棵樹跨年分會場設立在外場水舞臺,舞臺以“奉賢之眼”為主題,以燈光投影等手段全方位包裝九棵樹藝術中心建筑及空間,結合水舞臺特有的臺階式微型瀑布,并在瀑布臺階和湖面上安裝水幕投影,同時在歌手演唱的時候燃放音樂焰火,打造360度全景舞臺,在東方衛(wèi)視直播7分鐘時段,以聲光電等電視手段大篇幅展現(xiàn)了九棵樹藝術中心外觀。這一活動在東方衛(wèi)視平臺向全球直播,不僅通過電視傳播展示了奉賢區(qū)的公共藝術,也通過與空間緊密結合的藝術事件凸顯了奉賢區(qū)的城市品位和文化實力。
(二)挖掘公共藝術內涵,拓展公共藝術外延,記錄時代特征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一百周年,作為黨的誕生地——上海,已認定的革命歷史遺址和遺跡有600多處,具備獨特的開發(fā)價值。面對豐富且多樣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何打造多方位立體化的紅色文化藝術品牌,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上海廣播電視臺藝術人文發(fā)展基金會于2021年出資拍攝上海紅色地標宣傳片也正是為了響應上海市委宣傳部的行動計劃,為了更好地挖掘重要歷史事件特征,擴大傳播影響。拍攝計劃包括中共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和龍華烈士陵園等多個紅色地標建筑。在中共一大會址的拍攝中,宣傳片重點攝錄了一大會址新館外觀、一大會址舊址會議地和宣誓大廳,多角度展示了空間內各個細部結構和建筑的豐富造型。拍攝素材內容用于光輝的旗幟——上海市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文藝晚會、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閉幕式、第27屆上海電視節(jié)開幕儀式等文藝活動的VCR內容和各類文化類專題片,為今年建黨百年重大背景下的各文藝演出和專題片播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藝術素材,同時在各媒體和不同視覺平臺的展現(xiàn),更擴大了傳播范圍,加大了傳播力度。
(三)多視角展現(xiàn)大型公共藝術事件,促進公共藝術創(chuàng)新
電視藝術本身的不斷升級與創(chuàng)新,能夠更好地促進公共藝術空間和事件的創(chuàng)造發(fā)揮,打破常規(guī),多視角全方位地挖掘公共藝術價值。
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以“花開中國夢”為主題,園區(qū)總規(guī)劃面積10平方公里,室外展園達180個,圍繞“夢花園”核心區(qū),分為東、西兩大片區(qū),共展示2000多個花卉品種,300多種喬木植物。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的展園數(shù)量創(chuàng)歷屆花博會之最,也是花博會歷史上展園面積最大的一屆盛會。
為了將花博會中的公共藝術空間在電視媒體更好地擴大宣傳,提升其藝術價值,除了在花博會各展館藝術空間中舉辦各項文藝活動外,還利用高科技攝錄設備對各藝術空間進行拍攝并剪輯成小視頻、MV和專題片,并通過電視和新媒體等手段進行傳播。另外,本屆花博會曾舉行1500架無人機編隊燈光秀演出,無人機在夜空中繪出蝴蝶與女神三維立體圖案、花博會吉祥物圓圓和夢夢。這場無人機燈光秀持續(xù)了12分鐘,在多媒體呈現(xiàn)中運用航拍、多機位攝錄,并進行了后期AE特技剪輯,將花博會絢麗的藝術空間多角度多維度地呈現(xiàn),不僅得到了觀眾的好評,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商機和客流量。
四、結語
隨著公共藝術不斷加深內涵和拓展外延,其公共性與社會性的特征愈加鮮明,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通過對公共藝術事件電視傳播實踐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以電視影音為基礎的傳播不僅可以擴大傳播范圍,增加受眾,提供震撼人心的展現(xiàn)視角,更重要的是可以豐富公共藝術內涵和外延,將更多具有時代意義的活動納入公共藝術的范疇,使藝術更親民。
參考文獻:
[1]蘇鑫.面向城市形象構建的公共藝術設計研究[J].工業(yè)設計,2021(7):75-76.
[2]王東輝.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3]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馬冶.事件空間:西方當代建筑空間設計觀念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8.
[5]鄭爽.事件空間與場所活力[D].廈門:廈門大學,2014.
[6]石長順.電視傳播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東方衛(wèi)視大型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