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達仁
(福建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發(fā)展及城市的建設開發(fā),城鎮(zhèn)化面積迅速增加,原來的田地、池塘及大量土地被機動車道、行人道、廣場和街面所占用,導致硬地面積增大,綠化面積減小,城市地面失去了應有的蓄水及雨水下滲功能。在一些城區(qū),由于存在地下排水管網系統建設標準較低、運營維護管理不足、管網淤堵物太多的問題,使排水管道狹窄,產生排水流速慢、有效流量過小、排水不暢等設施“梗阻”,因此,在大雨或暴雨時,大量雨水直接快速流入城市排水管網系統或短時間內雨水徑流至低處,造成城市內澇。
目前,內澇現象幾乎成為某些城市的常態(tài),給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甚至帶來了生命財產的損失。內澇過后,通常是淤泥遍地,極易造成粉塵污染,由于內澇具有來去快、周期短的特點,使得大部分城市以局部“修補”的被動應對方式進行應對。因此,城市內澇和粉塵污染現象長期困擾著城市的文明建設。
本文對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對防澇、防塵功能重視不足所引發(fā)的問題進行分析,就如何將綠化場地建設成為兼具儲水、蓄水和沉淀凈化水的功能作用,以減少大雨或暴雨造成的城市內澇及防止粉塵污染,提出了若干建設措施建議。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園林綠化工程建設過程中,工程建設參與方在認識上普遍存在著只注重和追求綠化景觀的效果,而缺乏考慮綠化景觀工程對預防城市內澇的功能作用以及在工程投入生產運營后防止粉塵污染的作用的實際效果。比如,隨處可見的綠化帶、綠化池、綠化草坪、花圃、花池內的栽植土普遍高于周邊圍擋的標高,甚至將栽植土堆積成峰,綠化區(qū)域內徑流雨水無組織排放;在工程綠化投入運營后,雨水無法在綠化區(qū)域內消納或沒有經過沉淀就進入地下排水系統,甚至夾帶泥沙流到廣場、路面,導致雨天水茫茫、路面濕漉漉,雨后泥沙滿地,晴天塵土飛揚。又如,灑水車對路面沖水清潔時,沖刷到道路的隔離帶或側分帶時,水流總是夾帶著泥土回流到路面或流入雨水井,疾馳的車輛又會將隔離帶、綠化池內的塵土卷起,造成晴天臟兮兮。
正是由于在綠化工程建設中,對土方的造型、排水的設計和施工控制不當,導致了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不但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其消納、儲存雨水的防澇功能,還造成綠化區(qū)域內的土壤流失,甚至成為城市粉塵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這是城市綠化工程建設的缺憾,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
涓涓細流匯流成河,城市內澇正是雨水未能及時排泄而匯集造成。利用和發(fā)揮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的場地空間,讓綠化區(qū)域內的雨水不外排或盡量少向外排放,并且吸納周圍地面、廣場、路面的徑流雨水,削減洪峰壓力,彌補地下排水設施的不足,避免城市洪澇災害的發(fā)生以及粉塵污染,具有現實意義。
選擇在內澇易發(fā)生地段區(qū)域,在園林綠化帶內或其他場地低洼處修建一定數量的小容量、分布式的蓄水設施如蓄水池,蓄水設施頂板開口大小應滿足維護人員的出入需求,并設有欄珊(箅子)或蓋板,用于阻攔垃圾和起安全防護作用。開口高出所處的地面5~10 cm(開口高出頂板高度可根據蓄水設施覆土厚度和種植綠化品種來決定),只有當場地積水達到一定高度時,雨水才會溢過蓄水口進入蓄水設施,從而有效地發(fā)揮削峰防澇作用,而且,經過沉淀澄清后進入蓄水設施的雨水含泥量較少。平時應優(yōu)先利用蓄水設施里的雨水澆灌綠化,騰出儲水空間隨時備用。在雨水季節(jié)來臨之前對其進行清理維護,為抗?jié)匙龊脺蕚?。該設施建在地下,不會影響地面綠化面積和地面場所。蓄水設施建成后將有力地提升城市防澇排水能力,也起到治理粉塵的作用。
在公共活動地面如廣場、路面和住宅小區(qū)地面、路面周圍,盡可能多設置下凹式綠化池,建議綠化池內栽植土高度低于廣場、路面15~20 cm為宜。當廣場、路面高低不平或有坡度時,應將綠化場地分段分塊建設蓄水平臺,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下沉式綠化帶場地的蓄水功能,拓展蓄水空間容量,并將地面的徑流雨水引入綠化帶內。這樣,綠化帶內不僅保留了該區(qū)域范圍的雨水,而且還收納了從廣場、場坪、路面徑流的雨水。如果該綠化區(qū)域匯水面積較大,還可以考慮在綠化帶內修建蓄水設施,以收集和利用雨水。
下沉式綠化帶就像一個個蓄水盆,對抗?jié)澈蛢艋孛娴男Ч浅C黠@。遺憾的是,目前不少綠化工程建設雖然采用了下沉式綠化池,但是綠化池內栽植土填土飽滿,甚至填土高出場坪,并且,綠化帶內栽植土坡度與道路路面、場地坡度一樣,未分塊、分區(qū)設置蓄水平臺。這樣導致綠化帶蓄水能力低,不能有效收納雨水,還很容易使綠化池里的土壤流出池外,污染環(huán)境。
對于未采用下凹式建設的綠化帶(池),其綠化帶(池)周圍設置的圈邊,要保證栽植土表面至道牙或圈邊頂有足夠的深度,才能有效地滯納雨水和保護池內的土壤免于流失。但是,目前現實中道路隔離帶,綠化帶,街道圈邊的綠化帶、綠化池、綠化壇、花圃等,普遍存在栽植土過高,綠化池深度不夠,甚至池內堆土“成峰”的現象;綠化池內隨意填土,沒有分層、分段設置蓄水平臺。這些都造成了池內沒有空間用于滯納雨水,對保護水土極為不利。車輛行走、刮風,都會卷起綠化帶里的灰塵;灑水車沖洗路面的水或下雨的水均會使綠化帶里的土壤流失。這些灰塵和泥土是造成城市粉塵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要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分段設置蓄水平臺和加高圈邊高度的方法來解決。
根據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海綿城市建設系列)18J012-1《環(huán)境景觀——室外工程細部構造》,對綠化帶(片林)、樹池、綠化池的細部構造設計要求和現場的實際情況,建議填土深度控制在15 cm比較合適。填土深度的作用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⑴ 蓄水、擋土。池內能就地消納雨水,避免池內塵土隨雨水而溢出,減少暴雨對土壤的沖刷和水土流失,污染地面;⑵ 擋灰塵。減少因刮風或行駛車輛的氣流對綠化池內的塵土的影響;⑶ 植物根莖的成長、儲存植物枯萎的枝葉、垃圾都需要占用空間等。
相關技術及管理人員要理解把握綠化帶(池)填土深度對預防城市內澇和減少粉塵污染的作用和意義,并在實際中真正得到應用和控制,才能實現其防澇、防塵、減少排水系統淤堵的功能。
在總體布局意圖的指導下,對項目地形景觀設計和豎向設計時,除了要與周邊的地形、水系、園路等有機結合、融合協調外,還有充分考慮坡地徑流雨水的收集和水土保持。因為坡地蓄水能力差,而且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地面植被在遭受破壞后,土質松散,極容易被雨水順流帶走而造成水土流失、堵塞雨水管道和塵土污染。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坡地造型設計時應考慮分層、分級設置成臺階式(梯田式)的綠化平臺,以利于坡地綠化帶的水土保持。坡地也可設計一些洼地,形成“雨水塘”,讓其暫時滯蓄一部分雨水并沉淀泥沙,使滯留雨水通過自然蒸發(fā)或滲入土壤,減少了綠化區(qū)域內雨水的排放。陡坡坡底周邊要考慮采取保持土體穩(wěn)定的護坡、擋墻、截水溝、排水沉砂池等工程防護措施;在擋墻或路邊道牙背后留設較寬的排水溝及水平地面,相當于形成了一條溝渠,起到了滯納雨水和排水沉砂的功效,減輕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減少管道堵塞,凈化場地環(huán)境。而這部分的園林綠化效果則可以通過綠化種植及修剪來彌補處理。
建設透水性的停車場和廣場,停車場地面使用高承載植草透水磚建造,以收集周圍雨水;路面透水結構層的設計,例如使用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磚路面、嵌草磚路面,草坪路面、石板間嵌草路面,以減少地表徑流量,增加下滲率,削減雨洪峰峰值。有條件時對現有硬化路面進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對雨水的吸納能力和蓄滯能力。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完成后的早期綠化植物尚未成活,根系還沒有形成,土壤非常松散,這時澆水、灌水養(yǎng)護極容易造成土壤表面水土流失,造成場地污染和堵塞下水道。因此,需要精心呵護,做好運營管理維護工作。
綜上所述,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必須重視和發(fā)揮其儲水、蓄水的功能作用,建議可以考慮將儲水、蓄水功能作為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強制性要求加以控制和推廣。通過有效的技術和管理措施讓城市綠化區(qū)域內的雨水不外排或盡量少向外排放,并且能吸納周圍地面、廣場、路面的徑流雨水;同時在低洼處設置分布式的蓄水池、雨水塘等,以彌補地下排水設施的不足。充分發(fā)揮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儲水、蓄水的功能,其效果將非常明顯,在遇到大雨、暴雨時,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雨水排入地下排水管道,減少水土流失以及雨后泥土對城市的污染,為凈化和美化城市環(huán)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