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劍峰 廖玉君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既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教學方法,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維度、全學科課程的維度、校本課程的維度、時事課程的維度、自助課程的維度五方面推進思政教育。下面從三個方面探討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如何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
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施和建設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要把法治意識和思維的滲透和培養(yǎng)貫穿在學生成長的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過程中,實現“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的目標追求;要把政治認同、文化自信、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融合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這需要教師樹立責任意識,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教師,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給學生心靈種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要用自己的感悟和熱情感染學生,避免簡單重復德育的要求,避免以說教的形式傳遞德育的內容。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錘煉自身本領,扎實學科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開闊視野,端正人格,要終身學習,樹立課程育人的理念。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地實踐,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深挖知識內容背后的思政價值。
教師要在教育活動中言傳身教。比如,在教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時,教師要根據書本內容,教育學生學會合理調控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教師有時會把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上,對學生發(fā)無名火。學生可能會無意識地模仿教師的這種行為,而受到不良的影響。承擔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廣大黨員教師要積極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廣“課程思政”理念,進行價值引領,展現自身的教學風采和素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以“學生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為主線,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課程,教師要深挖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努力培養(yǎng)“善學、好學、樂學”,有理想信念、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進而保證課程目標和教育目標的順利實施。教師要根據學科課程特點,以生活案例為抓手,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在每一次教學設計中深挖思想政治元素,不斷將道德與法治課素材補充到思想政治案例庫中。
比如,在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時,總體安全觀是以往的教材中沒有的新知識點。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層次多樣,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等。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補充素材,可以設計具體案例,突出一些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問題,如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安全等,引導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再如,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海門區(qū)實行了多項防控措施,如小區(qū)“封閉式管理”、暫停公共交通、禁止聚餐集會等,這些措施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舉措帶來的影響,談談他們遇到了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并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舉措推行的背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在教學中要將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法治精神等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中,為培養(yǎng)全面的高素質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好的教學內容應該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呈現出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改革,也要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革新。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停留在書本上,難以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教師應該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更多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知行合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推行垃圾分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索所在城市現階段垃圾分類的進展、垃圾分類實施中遇到的難題等;在活動之余,組織學生討論中學生能為垃圾分類做些什么貢獻。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垃圾分類情況的調查實踐活動。行政中心公共節(jié)能部門專業(yè)人員對學生就垃圾分類做全面的培訓。學生分為信息組、問卷組和報告組,問卷組制作調查問卷,了解不同人群對垃圾分類的了解情況;信息組對居民區(qū)、商場和學校里垃圾分類的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研究;報告組總結活動過程和心得,形成活動報告。這次關于垃圾分類的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在引導學生“怎樣做一名自信的中國人”時,教師通過“學習身邊榜樣,做自信中國人”的故事講述主題活動,帶領學生搜集優(yōu)秀典型的事例,如堅守方寸孤島、為國守護海疆,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海防事業(yè)的王繼才;深入琢磨產品設計,反復練習技藝,斬獲世界技能大賽最高獎的常州技師學院學生宋彪等。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中國故事,學會講好中國故事,思考“怎樣做一名自信的中國人”,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當前教育事業(yè)的重要內容。在立德樹人的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魅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課程思政”理念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