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祥
“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這首名為《寄左省杜拾遺》的詩是唐朝詩人岑參在尚書右省任右補闕時,寫給在門下左省任拾遺之職的杜甫的一首詩。言岑參與子美同趨于丹陛之間,分左右省,而居間于中書省之東西,中書省有紫薇花,故曰限紫微,天子臨朝,則補闕拾遺同入而侍于其側(cè)。而晚退朝,則身沾御香而歸省。人老而白發(fā)生,花落而青春去,故動暮年之悲。士貴如青云,官達快于飛鳥,故動遲暮之羨。身為補闕之時,恰值盛明朝政,無闕可補,無事可課,職常閑而無奏疏可上也。
此詩描述了作者在朝做官時的“工作狀態(tài)”以及“精神狀態(tài)”,其意并不深奧。倒是紫薇入詩,大有深意。雖然,從植物科學的角度說,這是一種非常平常的花卉,既無牡丹之華貴,又無桂花之芬芳。但此花在讀書人、做官人心中有著一種十分微妙的政治意象。中書省是朝廷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雖不是皇宮,但與皇帝最為接近。唐朝中書省的長官稱中書令,即宰相。宰相辦公之處,為什么要種紫薇呢?
因為紫薇既是花名,又是星宿名。古籍資料載,紫微星號稱“斗數(shù)之主”,人們就把紫微星當成“帝皇星”;又云,“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因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禁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設兩旁。古時候認為天皇應住在天宮里,天宮又叫紫微宮。人間的皇帝自詡為天子,所以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又因為,皇帝居住的內(nèi)城嚴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于是,承辦皇帝要事、處理天下大事之處的中書省,為體現(xiàn)皇恩浩蕩,栽植了紫薇。唐代開元元年,中書省庭院內(nèi)紫薇盛開,便將中書省這個國家最高的政務中樞改為“紫微省”,將中書令改為“紫微令”。
從此,詩人作詩,或得意或失意地將“紫薇花”與“紫微官”連在一起,如“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边@是唐朝白居易任中書舍人時寫的詩,自稱紫微郎,得意之心溢于言表?!笆⑾木G遮眼,茲花紅滿堂。自慚終日對,不是紫微郎?!贝耸悄纤瓮跏笪醋龉贂r寫的詩,失意之情躍然紙上。
紫薇又名滿堂紅,是一種被廣泛種植的觀花樹種,自夏季開放,至秋不絕,花期長達百日以上,所以又名百日紅,楊萬里詩云:“似癡如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常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
花卉科普介紹說,紫薇為千屈菜科植物,這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度可達7 米,樹冠不整齊,樹皮光滑,淡褐色,嫩枝四棱;葉對生,橢圓形至矩圓形,長3~7 厘米;圓錐花序頂生,花有紅色、紫色,莖3~5 厘米。花期長,從6 月到9 月;蒴果近球型,莖約1.2 厘米,果熟期一般為10~11 月。
紫薇雖說平凡,卻又奇特,世界上千樹萬木之中沒有幾種是無皮的,而紫薇是無皮的,年輕的紫薇樹干,年年生表皮,年年自行脫落,表皮脫落以后,樹干顯得新鮮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樹,樹身不復生表皮,筋脈挺露,瑩滑光潔。無皮導致敏感,如果人們輕輕撫摸一下,紫薇會立即枝搖葉動,渾身顫抖,甚至會發(fā)出微弱的“喀喀”響動聲。所以,紫薇亦稱“癢癢樹”。
紫薇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可輔治出血、骨折、乳腺炎、肝炎、肝硬化腹水等多種病癥。杜牧賦詩說:“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是啊,紫薇多情又低調(diào),愿君多栽紫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