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曉瑋
2020年12月3日至4日,筆者有幸觀摩了江蘇省語文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這次賽課選取的文章全部是散文。14 位參賽教師都是從各設區(qū)市的層層角逐中薦選而來。他們精彩的課堂呈現(xiàn)讓筆者受益匪淺。其中,筆者最大的收獲就是參賽教師們對散文深度閱讀教學的探究。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聽課所思,尋求散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王榮生教授說過,散文教學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離開寫作的這個人,更談不上對散文的理解。因此,散文教學必須借助作者的“這一篇”文章,引領學生和“這個人”“這篇文”對話,通過作者的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走進作者豐富的心靈世界,實現(xiàn)散文內容及形式的深度教學。
《雀鳥鄰居》的作者王旭,是個長期租住房子的“棲居者”。但即便作為一個“滬漂”,他也在和一群雀鳥的和諧相處中找尋到了心靈的安穩(wěn)。因此,這篇文章抒發(fā)的是作者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寄居在上海的生活體驗,是他的個性化的情思。授課教師在講解時就有效地抓住了文章的第一段“我從來沒有叫過租來的房子‘出租屋’(或‘出租房’)。如果我那樣做,我就沒有了家”來引入課文。這里的“出租屋”和“家”形成了鮮明比照,教師帶著學生反復朗讀這段話,體會句中略顯辛酸的情感。之后再讀到“雀鳥們生長在這地,從沒有買過一寸土地作自己的家。但它們住在這家里,忙碌又悠閑地過日子”,教師讓學生們將這兩段話進行對比閱讀,體味作者從雀鳥身上感受到的,雖寄居他鄉(xiāng)卻依然能找得到生活愉悅之感。這樣,教師借助關鍵語句直通文心,通過整體感知,前后對照,完善深化文本意蘊,從而帶領學生走近那個獨特的“我”。
《“袖珍”書店》比較長且有一定難度,學生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很難讀懂文章,尤其是文末那句“我聽說冠中的書倉比他的書店大幾十倍,庫底豐厚,老天畢竟不會虧待懂分寸的讀書人”。學生學習這種敘事類散文時,常常只是關注到文章中記敘的幾件事,對于人物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一位授課教師就機敏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專門安排了介紹作者潘敦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這段介紹,學生們知道了,潘敦的文字特點是“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不刻意仿古,入了開頭,一遍過到篇尾,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最后往往是一個看似平淡但是點睛的落筆”。當學生看完了這段文字,就能領悟到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恰是如此。于是,他們很快找到文末這句話所涵蓋的內容,即書店老板冠中是個“懂分寸的讀書人”。他的“分寸”體現(xiàn)在“有品”“有德”“有為”“有不為”上。隨之,這一課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作家常常是通過一些外在的言語形式來寄托某種情思。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一些特殊的文字符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因此,散文的深度教學,應該讓學生體會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進而豐厚自己的人生經驗。而這些獨特經驗既包含在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中,也體現(xiàn)在文中的關鍵句段中。不同的散文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迥異;即使是同一散文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雖然我們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模式和方法去解讀散文,但借助關鍵語句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探究其寫作風格,不失為散文深度閱讀教學的一條有效路徑。
有效設計教學板塊,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錢夢龍老師說過,努力在每篇課文中找到合適的一個問題,一個情節(jié),或者是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來作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帶動全篇。因此,面對散文的“形散”,教師若能找到解讀這篇文本的主問題,并圍繞這個問題,用關鍵性話題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就能找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支撐力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牽引力。
例如,一位授課教師在講授《“袖珍”書店》時,就圍繞三個大問題來貫穿整個課堂,即“書店的屋品怎么樣?”“書店珍藏的書品怎么樣?”“店主的人品怎么樣?”。
接著,教師圍繞這三個問題引領學生有序展開教學活動。首先,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本時去感知語言。教師帶領學生去關注用詞的變化,比如文中的“也是”“還是”“更是”,還有句式的變化、語氣的變化等,把握文本的語言特點,感知其語言特征。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在文段中尋找關鍵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從而幫助學生領會作者建構和運用語言的方法。最后,在學生品讀文本時,教師讓學生嘗試用詩歌的段落結構的形式改編這段話,體會作者在強調什么,從而感悟店主的“分寸之心”。
這樣的訓練,既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理解力和感知力,也通過這三個層層深入的問題有效帶領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合作解讀、長文短教、表達分享,從而簡化了教學程序,讓學生在輕松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但是,這樣的主問題設計一定要立足于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之上,否則就容易偏離教學主線,讓整堂課避重就輕。
深度對話,應該包含課前的師本對話,課中的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等。善于營造深度對話的教師,一定對文本有著深度解讀,且對文本的重難點了然于心,這樣在課堂中才能架設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讓課堂的生成變得精彩無限。比如,教學的點撥、追問、設疑等方式,可以使課堂錦上添花,化平淡為神奇,這也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策略。
一位賽課教師在講授《因借書而絕交的那個人》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文章第六節(jié)。學生齊讀。教師問:“李夢熊‘大喜’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木心收到其外甥女寄來的英語版葉慈全集,且封面設計非常好?!?/p>
教師追問:“那是木心收到的書,李夢熊為什么大喜?”
學生回答:“因為李夢熊可以借來看?!?/p>
教師繼續(xù)追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們都很熱愛書?”
學生回答:“李夢熊大喜,說‘我’如此了解葉慈,持書去,中夜來電話,說丟了?!摇f不相信,掛了電話,從此決裂?!?/p>
教師再問:“為了一本書鬧到決裂,這有什么特殊背景嗎?”
此時,教師補充介紹,讓學生關注到,那時是20 世紀60 年代,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且李夢熊之前在蘭州待了五年,生活極度貧困。在那樣連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李夢熊和木心最熱愛的竟是一本書,并且竟為一本書而絕交,由此可見他們對書的珍愛程度。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們很自然地繼續(xù)深度閱讀,體會李夢熊的愛書成癡。
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于粗淺處、矛盾處、意外處和錯誤處適時追問,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敏銳度。課堂學習中的深度對話,意味著由教師的“提出問題”變?yōu)椤疤峁﹩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散文閱讀教學的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獨特經驗的鏈接。作者的人生經驗,融匯在他的語文經驗里;作者的言語表達,那些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所表現(xiàn)的,是豐富乃至復雜、細膩乃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散文的精妙處,閱讀散文的動人處,在于豐富,在于細膩。唯有通過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我們才能感受、體認、分享它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
比如,一位教師教授《因借書而絕交的那個人》,講到“玩味神交”這個板塊時,帶領學生關注這段話:“武康路那個亭子間狹小局促,沒有地方支床,地鋪上只有一領竹席,一床褥子,一條被子。屋里也沒有桌子,用磚頭壘一個小臺,放他吃飯喝水的茶缸。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摞外文書譜?!?/p>
齊讀完后,教師出示幻燈片“他沒有 ,只有一摞外文書譜”,讓學生根據(jù)語境,在橫線上填上一段話。學生回答:“他沒有一棟房子,只有一摞外文書譜?!薄八麤]有妻子兒女,只有一摞外文書譜?!薄八麤]有豐富的三餐,只有一摞外文書譜?!薄谑?,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明白了,晚景凄涼的李夢熊沒有房屋,難得溫飽,沒有家人,沒有地位……只有一摞書譜伴他終老。教師再問:“李夢熊的物質生活極度貧窮,但他到底窮不窮?”經過這樣的點撥,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李夢熊沒有富足的生活,卻有高貴的靈魂”這一觀點。于是,教師順勢出示幻燈片,解讀文中的疑難之處——“一為文人,便無足取,以不解獨善其身而兼善天下之故”。之后,學生齊讀最后一節(jié),思考“文中的省略號省略了哪些內容?談文論藝,迎風冒雪,把臂而行的還會有誰呢?”。學生自然歸納出,還有那些“珍愛書籍、熱愛讀書的人們,以及生活中的我們”。
張志公先生認為,教師要帶著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一篇文章就是一處風景,一處宮殿。帶領學生真實地讀文章,在文本里潛心求索,這是閱讀散文的關鍵。教師在解讀文學作品時,要充分挖掘、品味文本語言,在語句、段落中來回品讀,從而拓展、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進入作家用文字營造的富于個人風格的情感世界。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文本的語言文字,學生常常是知道說了什么,但是不知道其精妙之所在。而在這次觀摩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賽課教師們大多能通過設計精妙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精妙,體會作者的語言功力,幫助學生在關鍵處搭建臺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為什么這樣說,進而有效解讀文本,喚醒學生的語言潛能,走進多重文本世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比如,有的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來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之后提出幾個提綱挈領的問題,帶領學生完成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還有的教師借助咀嚼標點、詞語來解讀文本的情感世界。如一位教師在講授《因借書而絕交的那個人》時,就帶領學生關注文中“當年的木心、李夢熊、馮端,一個畫家、一個歌唱家、一個物理學家,談文論藝,迎風冒雪,把臂而行……”中省略號的含義。另一位教師在講授《雀鳥鄰居》最后一節(jié)時,讓學生將整段文字改成詩歌的形式,從而進一步領悟:雀鳥們和人一樣,都是“棲居”在這個城市里,卻過得安閑而舒適。此外,還有教師關注文本的修辭、節(jié)奏、鏈接等,無不在喚醒學生固有的言語生命意識和言語潛能,使他們的言語才能積極主動地發(fā)揮和張揚。
散文的文學性,恰在其“語言所營造的世界”,因此,只有通過對言語的體味,才能把握作者的獨特經驗,才能感受、體認、分享散文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而在這次的賽課活動中,讓筆者感到最難能可貴的是,賽課教師既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反復“走個來回”,且能通過特定的教學路徑與手段,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比如《雀鳥鄰居》中,教師們帶領學生體悟“即使漂泊在外也要尋找一種歸屬感”,就算寄居在他鄉(xiāng),心安就是歸處;《袖珍書店》中,學生們通過這“小而精”的書店,感受書店老板冠中對“初心”的堅守,以及待人接物的分寸感;《因借書而絕交的那個人》讓學生深切地體悟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那樣一群熱愛讀書的志同道合的同行者,雖生活貧寒,卻擁有高貴的靈魂;而《小旗》更讓學生明白,只要秉持一顆平等的心,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貓,甚或是世間萬物,都可以通過心靈對話達到共鳴。
無疑,這樣的解讀,絕不僅僅是體味作者語言中所流露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而且是幫助學生引入對文本與現(xiàn)實的思考,領悟文章所承載的文化因素,洞見自我、天地與眾生,進而理解與傳承中華文化的豐富精神。
散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探究一條深度解讀散文的有效路徑應該是當務之急。但是,散文教學還有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同樣的方法能否在不同的文本中交互協(xié)調使用,這些都是有待我們繼續(xù)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