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南京藝術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禮儀文化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確立社會秩序與人際規(guī)范的文化制度,各個時期的繪畫作品則真實的記錄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場景、審美習慣與禮儀形式?!恫捷倛D》就是記錄當時社交禮儀的典型作品。該圖不僅濃縮了當時皇家禮儀表現(xiàn),也記錄了特殊歷史事件,折射出我們民族對于禮儀真實而本質(zhì)的思維與觀念,通過對《步輦圖》中禮儀形式的分析可以感受到禮儀文化的本質(zhì)并非刻板的繁文縟節(jié),而在于內(nèi)在精神關懷與秩序要求的融合。
禮源自中國古代先民與自然相溝通的方式,經(jīng)夏商周三代,禮儀從上古先民溝通神明、先祖、自然的祭祀與儀式漸漸轉(zhuǎn)變?yōu)楣糯袊幚砣伺c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禮本身即包括禮和儀,兩者是表里關系,儀是禮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禮是儀的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
關于禮與儀的關系,《左傳?昭公五年》中有記載:“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于是乎知禮?!盵1]284魯昭公到晉國訪問,到達郊區(qū)之后步步如儀,很合規(guī)矩,晉國國君感概魯昭公很懂禮,但是晉國大夫女叔齊就指出,魯昭公根本不懂禮,如果懂禮,應該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可是這個人就把國家弄得亂七八糟,把主要的興趣集中在并不了解內(nèi)涵的儀式上,他懂的是儀不是禮??梢姽湃藢ΧY與儀兩者有著清晰的理解。
同樣是《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焙喿釉唬骸案覇柡沃^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chǎn)曰:‘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斓刂?jīng),而民實則之?!盵1]344
可見禮的真正追求并非進退揖讓這種外在禮節(jié),而是人內(nèi)在的道德境界,國家的政行令通,社會的和諧有序,禮的精神實質(zhì)也不是應對周旋之道,而是“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的理之所在。禮的本質(zhì)能夠是應和天道的順序,王國維說“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2]290中國古代最原初的“禮”即源起于先民對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認識、體驗與實踐中,經(jīng)儒家禮樂文化的構(gòu)建與發(fā)展,禮所追求的本質(zhì)成了天道與人道之間的貫通,禮儀的要求是要達到“與天地合其德”的境界,這個境界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和”,《論語》中有:“禮之用,和為貴?!盵3]8怎樣到“和”的境界,對國家來說“為國以禮”,[3]119對政權(quán)來說“為政以德”,[3]11對個人來說則是“仁以為己任”。[3]80而繪畫作品,在古代也同樣認為是禮儀教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開宗明義的表明:“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fā)于天然,非由述作?!盵4]1事實上,中國古代繪畫從原始巖畫到青銅器時期的饕餮圖案、戰(zhàn)國時期帛畫、壁畫都與古代儀式息息相關,也成為后世禮樂教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張彥遠說:“故鼎鍾刻,則識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則昭軌度,而備國制。清廟肅而樽彝陳,廣輪度而強理辨。以忠以孝……有烈有勛……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盵4]2曹植甚至將繪畫的功用與國家綱紀聯(lián)系在一起:“圖畫者,有國之鴻寶,理亂之紀綱?!盵4]3繪畫讓后世人們直觀的看到當時代的禮儀風貌,審美追求與社會生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資源,引導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人的思想世界?!恫捷倛D》正是一幅表達當時人們禮儀觀念的典型作品,充滿符號化的寓意式構(gòu)圖,對禮儀文化內(nèi)在追求與精神實質(zhì)微妙的表達讓作品擁有了豐富的禮儀意義與文化象征。
《步輦圖》是以唐代漢藏和親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所繪制的吐蕃使者祿東贊面見唐王圖,一般認為該畫出自唐代杰出畫家閻立本之手,原本已佚,目前所見本可能為宋摹本,記錄的是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攜帶重禮晉見唐太宗,最終定成漢藏和親婚約這一事件中,唐太宗接見祿東贊的一幕。也有學者根據(jù)《舊唐書》的記載和《步輦圖》后北宋章伯益的篆書題跋認為,《步輦圖》并非是為松贊干布求親的場景,而是唐太宗打算以瑯琊長公主外孫女嫁給吐蕃使者祿東贊的場景,亦有學者根據(jù)唐太宗手持的白色布袋,認為畫面描繪的是唐太宗準備給祿東贊授官的情節(jié),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形,畫面都反應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這一生動的歷史瞬間。
唐代建國之初,大唐邊境突厥、吐蕃、高麗等各國環(huán)伺,武德九年,唐太宗剛剛繼位,東突厥頡利可汗親率兵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唐太宗親率將士在渭水與東突厥結(jié)盟,史稱渭水之盟。據(jù)《舊唐書》載李世民之所以不戰(zhàn)而盟并非唐軍不足以勝突厥,而是他認為“為國之道,安靜為務”,①《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四·突厥下:“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戰(zhàn)者,即位日淺,為國之道,安靜為務,一與虜戰(zhàn),必有死傷;又匈虜一敗,或當懼而修德,結(jié)怨于我,為患不細。我今卷甲韜戈,陷以玉帛,頑虜驕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漸,其在茲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也!”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對外作戰(zhàn)取得一系列勝利,據(jù)《資治通鑒》載:“貞觀四年三月,四夷君長詣闋,請上為天可汗……是后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盵5]2351在此背景下,曾數(shù)次入侵唐境的吐蕃王松贊干布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和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兩次向唐太宗請求和親,均被唐太宗拒絕,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以唐拒婚為由再次進攻唐境,與唐軍交戰(zhàn)于松州(今四川松潘)被唐軍大敗,兩軍對峙,消耗嚴重。《舊唐書》載“進達先鋒自松州夜襲其營,斬千余級。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shù)百事?!盵6]《 步輦圖》所描述的正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戰(zhàn)敗者遣使謝罪,唐太宗出于平衡邊境,“為國之道,安靜為務”的考慮,同意吐蕃的再次求婚?!顿Y治通鑒》載:“上許以文成公主妻之?!盵5]2354此次漢藏通婚以后,從松贊干布執(zhí)政到最后一任贊普達瑪被刺,兩百余年間,唐蕃使者互訪290余次。《全唐文》獨孤及《敕與吐蕃贊普書》有記載:“金玉綺繡,間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贊普寧忘之乎?”可見此次和親對兩國邊境的安定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太宗以和親之舉,做到了外交政策最高境界,不戰(zhàn)而和,安靜為務,共同繁榮,如果與春秋時候的魯昭公相比,顯然,唐太宗的禮儀是真正能“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也”??坍嬤@一歷史瞬間的繪畫作品《步輦圖》也充分體現(xiàn)了大國君主“為國以禮”“為政以德”“仁以為己任”的禮儀境界以及恰如其分的精神關懷與禮儀的秩序要求。
《步輦圖》雖然是記錄漢藏和親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景,但畫家并未大處著筆,只取唐太宗便衣步輦接見外番使臣的一個小場景,以至于后世有學者對這場接見的禮儀從場所、服飾、行具等都提出頗多質(zhì)疑。《步輦圖》所表達的禮儀觀念恰恰并非刻板而繁縟的宮廷禮節(jié),在這幅充滿禮儀內(nèi)在精神寓意的作品上,畫家以象征性的構(gòu)圖方式、精彩傳神的人物精神刻畫將大國君主“仁以為己任”的寬和之態(tài)描繪的細致入微。
《步輦圖》右邊是坐在步輦上、被九名身著初唐風格齊胸間色裙宮女抬輦、執(zhí)扇、撐華蓋簇擁而出的唐太宗,主角唐太宗人物比例占畫面13位人物中最大,盤坐在步輦上的唐太宗身著便裝,目光堅毅。左側(cè)出三位人物一字排開,猶如三豎,為首者是朝中引班禮官,神態(tài)沉著,紅袍鮮明,跟在身后的是身著聯(lián)珠立鳥與立羊紋織錦長袍,眉頭微蹙帶著緊張與敬畏之態(tài)的吐蕃使者祿東贊,站在最后的白衣者可能是侍從或翻譯官,神色謹慎惶恐。
《步輦圖》構(gòu)圖分左右兩個部分,左邊三豎,右邊步輦以及周邊簇擁的宮女仿佛容器托舉出正中的人物,這個構(gòu)圖與篆書“禮”字極其相似。字左邊“示”字,《說文解字》里解釋“禮”說:“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7]242“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豎,表示天象,恰好對應《步輦圖》左邊一字排開,猶如三豎的三位人物。右邊“豊”字,象形,王國維認為這個字象“豆”,古代祭祀用的青銅禮器,上放祭祀用的玉,在古代玉在祭祀中有著通天地之意,玉琮等都象征著王權(quán)與絕對權(quán)威,恰好對應《步輦圖》右側(cè)盤坐于步輦上的群像,步輦與宮女的簇擁宛如盛放玉的禮器,而唐太宗則象征王權(quán)的絕對威權(quán)。唐太宗接待吐蕃使臣這一行為本身就是禮,構(gòu)圖與“禮”這個字的呼應則明確表達了禮以示人,以求致福的本意。
整個構(gòu)圖除了與“禮”這個字高度契合外,還與北斗七星的排列非常相似,《史記·天官書》中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8]246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北斗七星一貫賦予了大量的象征含義,古人將北極星看作是上帝的象征,北斗七星就是帝巡天下的御輦,唐太宗在這幅畫中猶如北極星,乘御輦而出,三顆斗柄上的星玉衡、開陽、搖光則面朝北極做拱拜之姿?!墩撜Z》上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盵3]11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是一件政治事件,雖然當時唐軍大敗吐蕃,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接見吐蕃使臣,但唐太宗并沒有居高臨下,而是“為政以德”,同意吐蕃的求婚,唐太宗以大國胸襟,懷仁之德以待來使,最終大唐得到回報是唐朝和吐蕃“合同一家”,兩百年間,邊境安寧,“歡好不絕”,真正做到了“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才是禮儀本質(zhì)的要求,禮儀要求的不是表面的進退如儀,揖讓合式,也并非皇家威儀,排場煊赫,禮儀的根本目的是調(diào)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秩序,使其順合天道,達到和的境界,《步輦圖》正是以這樣充滿象征意味的構(gòu)圖方式描繪了一幅大國禮儀圖。
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就是禮,但中國自古“禮儀三百,威儀三千”,[9]1032不同儀式所對應的場合、服飾、器物、規(guī)格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的背后是禮儀深刻的象征意義,尤其在帝王生活中,禮儀所顯示的力量與意義是深遠的。一般來說唐太宗接見外國使臣應該在議政大殿或公務場合,而吐蕃大相這樣的級別,按唐代的外交禮節(jié),屬于鴻臚寺少卿的接待任務,但在《步輦圖》中,唐太宗不僅沒有在殿堂上接見使臣,也沒有乘坐天子正式出行應該乘坐的輅,即便是步輦,也比最小規(guī)格八人抬步輦要少兩位,儀仗隊伍看起來也是松弛散落。唐太宗本人更是身穿便服,頭戴幞頭帽,坐姿隨意,這一切看起來更像是唐太宗在宮中日常行走時偶遇吐蕃使者,然而這一切看似不合禮的安排實則都有著深刻的禮儀表達。
禮的本質(zhì)不是一成不變的儀式安排,禮是中國人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天地的方式,“禮,時為大”,[9]445只有最合乎時宜,能夠順合天道,調(diào)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秩序的才是真正的禮。《步輦圖》中的接見方式從一場正式政治事件變成一次略帶隨意的宮中行為,對唐與吐蕃長期對戰(zhàn)的緊張狀態(tài)中,以不拘常禮的方式,家庭式的隨意輕松消弭了兩國之間此前的敵對與緊張,以親人之姿接納了吐蕃的提親請求,促成了漢藏一家的兩百年太平盛境,禮儀的精神表達則必須有“仁”的精神關照,有恭敬心與儀式感。
首先,畫面中,唐太宗身穿褐黃色便服,雖然姿態(tài)神色之中透露出和悅與友好,但目光堅毅,面色威嚴,帝王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勢不因服飾坐姿家常隨意而稍減,反而在周圍宮女的環(huán)伺烘托下,如旭日東出,照臨天下之勢躍然紙上,其煞費苦心的接見安排也把對吐蕃安撫、親和的誠懇姿態(tài)表露無遺,這是強者在禮儀的表達上,對弱者的仁慈而溫煦的精神關照。禮儀的核心即在于“仁”,《論語》中說:“克己復禮為仁 , 一日克己復禮 , 天下歸仁焉 。”[3]123君王的克己以禮實現(xiàn)的是唐番的互好盛世,因為君王做到了真正的“禮”才得以“天下歸仁”,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nèi)心、行為與關照,禮才會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重與懇切,沒有這樣“仁”的精神關照,即便禮數(shù)如儀,也并非是真正的禮儀之道。
其次,禮儀的核心是恭敬心,與畫面右側(cè)唐太宗步輦儀仗的松弛松散相對的是左側(cè)三位晉見者的畢恭畢敬。尤其是祿東贊,雖有使臣的持重,但站姿謹慎,舉止謙恭。禮儀的根本正在于內(nèi)心誠敬的情感,有著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3]123的謙恭心態(tài),有著“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3]125的君子情懷這即是知禮。
最后是儀式感,雖然《步輦圖》只截取了宏大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小片段,但這個片段里依然充滿了儀式感,中國傳統(tǒng)禮儀以東方為尊,《朱子語類》中有“神主之位東向”。[10]796此外步輦、宮女環(huán)繞、執(zhí)扇、華蓋都營造出高下尊卑之差,讓即便是刻意營造的家常場景,禮儀的儀式表達依舊一覽無余。
《步輦圖》通過皇家禮儀在一場歷史事件中的巧妙表現(xiàn)與細致刻畫,深入地傳達了禮儀的本質(zhì)追求是國家的“為國以禮”,政權(quán)的“為政以德”,個人的“仁以為己任”這一內(nèi)在追求,其精神核心是“仁”的內(nèi)心、行為與關照,是參與禮儀者的恭敬心與不可或缺的儀式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應當深刻理解禮儀的內(nèi)在追求,讓禮儀的精神關懷與秩序要求在當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達到“為國以禮”“為政以德”“仁以為己任”的禮儀境界,《步輦圖》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