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艷梅
歐洲華人辦報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這些報刊不僅記載了華人移民的歷史活動,也為傳播和傳承中華文化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華文傳媒一片荒蕪,直至20世紀60年代,西德華人創(chuàng)辦并發(fā)行的《出谷月報》才承接起華人海外辦報的歷史,具有某種“破冰”的意味。但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對于二戰(zhàn)后歐洲華文報紙的研究僅在海外華文傳媒總體研究中略被提及,且因資料難覓,信息出現(xiàn)偏差。如《出谷月報》在《母語傳播視角下的歐洲華文傳媒研究》中被提及,但該著認為《出谷月報》出版了4期即夭折[1],這與事實不符?;诖?,本文以該報為研究個案,厘清信息,以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重新整理和認識這份珍貴的文獻資料。
《出谷月報》由旅居德國的華人高安德(Paul Kao)創(chuàng)辦,1964年6月1日正式發(fā)行第一期,1967年6月1日???,中間曾有停頓,共發(fā)行27期,其中第17、18期和第25、26期實際合為一期。該報在西德政府登記,為官方許可的中文報紙,每期四個版面,文字為繁體字,直排版,左行文,語言為半文半白。
《出谷月報》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艱難地生存了三年。二戰(zhàn)之后,美、英、法軍事管制下的德國西部地區(qū)建立了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蘇聯(lián)管制下的東部地區(qū)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有關資料顯示,當時在德國的留學生不超過300人,而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華僑也散居各地,為生計而奔波??傊?,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和有限的讀者,使得當時的辦報環(huán)境異常艱辛。
《出谷月報》的創(chuàng)始人高安德先生,出生于書香世家,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20世紀60年代初旅居歐洲,輾轉德國定居。高先生將自己經(jīng)營餐館的大部分收入投入辦報事業(yè),以一己之力,在一片文化荒漠之中,為歐洲華人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臺。《出谷月報》在歐洲組稿,在香港印刷,隨后再郵寄至歐洲,免費給華僑和歐洲留學生贈閱,后因經(jīng)費不足而???/p>
《出谷月報》中“出谷”的名字來自《詩經(jīng)·小雅》《伐木》篇: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出谷”同時也具有西方文化的品格,它道出了創(chuàng)辦人的目標,即旨在 “邀結永恒的友誼”“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在異國他鄉(xiāng)重溫故土文化等。該報立足于“道義責任”,核心在于“合法、合理、愛國、愛人”,內容上側重于“敦品勸行的修身問題的理論與實際”“討論修身律己功夫,并求進而人人善其身美其行,克臻于君子仁人之列,兼善天下”[2]。這一崇高的辦報理想,使得該報在內容選擇、編輯方針、欄目設置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意義。
馬丁·沃克(Martin Walker)說:“一家報紙就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一部日記。”[3]海外華文報刊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文化活動賴以展開的介場,在異質文化語境中,他們用漢語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場域。報刊鮮明的文化價值觀,直接建構著受眾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在社會文化的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出谷月報》也是如此,其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歐洲華人華僑的生活狀況、時代變遷和社會風貌,展現(xiàn)了特殊年代海外華人超越黨派紛爭、團結友愛的民族情懷,其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出谷月報》保存了20世紀60年代德國留學生和華僑的文化生活痕跡,反映了他們的所思所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記錄了在德留學生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出谷月報》開設了《留學生問題筆談》專欄,討論了一系列留學生相關問題。如《留學生的正名與苦惱》和《你是日本人嗎?》等,討論留學生身份問題;《談德國小姐與中國留學生》和《談拍洋馬屁與洋人心理》等,分析留學生如何與所在國的人民交往問題;《留學生的戀愛問題》《談說話》和《談彼此之間》等,談留學生戀愛與留學生之間的相處問題;《彷徨苦悶的留美知識女青年》《男人與女人》等,談女留學生的特殊問題;《談吃飯的技術》等,談留學生的飲食生活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60年代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和生存處境。
2.反映了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場。雖然遠離祖國,但海外華僑依然時刻關注祖國發(fā)展,自覺積極地與國內媒體互動。如《談進化與淘汰——并質黃寶實先生》,對臺灣《文星》雜志關于批判中醫(yī)的《進化與淘汰》一文進行質疑和回應;《中醫(yī)與西醫(yī)》從超越種族謀求全人類福祉的高度,討論了中醫(yī)與西醫(yī)的話題,其觀點對當下相關問題依然有所啟示;《西德學人試疑〈臺灣教育改革方案〉——系列國際開發(fā)政策研究聯(lián)課活動的報告》,探討了臺灣的教育問題;《黃帝的子孫——新的猶太人》剖析了海外華人的身份問題。
3.再現(xiàn)了華人移民族群的社會化信息傳播圖景。對于生活在異質文化中的海外華人移民,華文傳媒的信息傳播有效地推動了華人移民之間的交流,促進華僑和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shù)厣鐣!冻龉仍聢蟆范嗥诮榻B了海外留學生會,如《留歐同學柏林年會集錦》《留學生自助會》《介紹英國中華天主教同學會》《阿亨中國同學會簡介》《馬德里中國天主教大專學生進修會簡介》《中國留歐同學會聯(lián)誼社》等,這些同學會信息的交流,有力促進了海外留學生的團結互助?!冻龉仍聢蟆烽_設了介紹歐洲各地學校及專業(yè)情況的特色專欄,介紹了西德和瑞士各大學及科系、專業(yè)院校、語言學校、研究中心等基本情況以及費用,并給予中肯的評價建議。此外,《出谷月報》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較為密切,有讀者來函、通訊錄、銀行簡介、華僑事跡報道等內容。
海外華人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海外華人由于其獨特的生活空間與歷史境遇,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群體。海外華文傳媒作為華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現(xiàn)了海外華人群體在傳播和繁衍中華文化方面作出的特殊貢獻。他們通過母語傳媒,維系著與祖國的聯(lián)系,確認自身的文化身份,綿延著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客觀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與繁榮。這一文化價值也可通過布爾迪厄提出的“文化生產場域”來理解。布爾迪厄認為一份報刊即是一個“文化生產空間”,這一“文化生產的每個空間都當成場來思考”[4],“文化場域”與政治或經(jīng)濟場域有一定的重疊和影響力,“習性”即語言文化與生活內容都影響著這個場域。由此,透過對《出谷月報》這一文化生產場域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紀60年代身處歐洲的海外華人群體,如何在異質的語言空間開拓漢語文化邊界,推動和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
1.促進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冻龉仍聢蟆吠ㄟ^講述中國故事向西方讀者積極介紹和推廣中華民族文化。該報刊登了一系列中華歷史故事,如《中國古代數(shù)學家祖沖之》《杞人憂天》《朱元璋的疑與詩》等,同時刊發(fā)了一系列介紹西方的傳統(tǒng)風俗文化和西方書刊的短評,如《某些圣誕節(jié)風俗的來源》等,介紹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故事和最新的文化信息,幫助身處西方的華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會,在華文報刊這一“場域”內實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2.鮮活地保存了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現(xiàn)場。一是對中西方文化關系的反思。華人來到異國他鄉(xiāng),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從而引發(fā)了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關系的反思,如《談中西文化關系》《今日西方世界與中國》《留學青年與中國文化》等,特別是《談中西文化關系》,梳理了西方人士研究中國文化的路徑,認為中西文化的正式碰頭是16世紀末西班牙及葡萄牙人將中華文化傳播到歐洲,《大中國新論紀實簡述》是第一部正式使西方人初步認識中國文化的基本著作。這些文章對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二是對“他者目光”的思考。海外華人身處西方世界,他們深切感受到西方世界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中國問題(《德國人看中國問題》,《世界看中國》)和中國人(《西德記者眼中的東亞病夫》)?!段鞣绞澜鐚χ袊幕难芯俊废盗形恼拢敿毜厥崂砹宋鞣綄χ袊幕芯康臍v史,分析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研究的目的,即一是純粹對語言感興趣,二是中西歷史的關系,三是開拓殖民地的需要,并總結道:“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一切現(xiàn)象,完全是按照西方的演進為絕對的藍本去評判”,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也“完全以歐洲文化本身的利害關系而作為研究的對象”[5]。
3.體現(xiàn)了海外華人超越種族的哲學、宗教與藝術追求。沐浴著中西方文化的海外華人們,往往擁有超越種族和地域的視野和胸懷,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宗教、哲學和藝術的思考上。在宗教方面,在西方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一些西德華僑加入西方天主教,成為天主教徒,學習天主教的社會學方法(《天主教社會學的概念與方法》),提出天主教在中國的設想(《對中國天主教團的寄望》),并進一步思考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宗教的理解(《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宗教的看法》),提出了“人生不能無宗教”的主張(《宗教與人生》)。在哲學方面,有作者介紹了西方科學家的哲學發(fā)現(xiàn)(《哲學邊緣上的一個問題》),對中國學習西方科學而缺少哲學家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哲學:理論與實際》)。在音樂上,有作者探討西方音樂及音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音樂雜談》)。
總而言之,華文報紙自身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和價值標準,反映出華人移民群體的文化“邊界”,海外華文報刊為華人族群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對話的平臺,促進了華僑的文化融入,也對歐洲的文化多樣性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出谷月報》中有相當比重的雜文、散文、小品和詩歌,生動地反映了海外華人的心靈世界。從內容上看,主要有為人處世、人生百味、故國情懷、留學生趣事等。
1.生活感悟類的小品文?!冻龉仍聢蟆分杏邢喈敹嗥切∑肺囊院啙嵕氈墓P,書寫一己之見聞感觸或動人之情思。這些小品文,有對永恒的追問(《時間與永恒》),對時代使命的思索(《時代考驗著我們》《中國青年的道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是無休止的戰(zhàn)斗》),或安慰那些失意的青年留學生(《給意志消沉的朋友》),或談為人處世(《談為人處世之道》),談人生的幸福形而上學的哲理和高超的意義——追求真理和美善(《朋友,你追求幸福嗎?》)。這些文章多深刻雋永,充滿哲理,多年后讀來依然令人深思。
2.妙趣橫生的文化雜文。這一類雜文探討了一系列人生問題,主要有探討人才與人性(《人才外流》與《怕》)、傳統(tǒng)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人不是為傳統(tǒng)活著》)、社會新風尚(《我的太太》)和新觀念(《漫談新觀念》)或是女人愛美之類的社會話題(《女為悅己者容》),語言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各具特色。
3.故國家園與離愁思念的抒情散文。故鄉(xiāng)與離愁,向來都是海外游子書寫的永恒主題。這類文章讀來親切感人,如《母親的愛情》描寫了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父親的眼淚》回憶了堅強的父親,那離別的淚水是作者心中永遠的傷痛?!都亦l(xiāng)的天津寄古寺》《阿比納的冬天》《維也納雨天》都是借景抒情,回憶故鄉(xiāng)與故人、親情與友情。
4.飽含深情的詩歌。詩歌雖少,但都情真意切,表達了海外華人真實的情感,如詩歌《殊方行》,反映了海外游子殷切的中華情懷。此時作者所在的歐洲,不是“我的故鄉(xiāng),是暫且歇息的地方,一如燕子過冬時棲留的殿堂”,在此是“為了對祖國深切的愛戀,也為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作者魂牽夢繞的,是“湘水之濱的故鄉(xiāng)”“至親至愛的祖國”[6],這份對祖國的殷殷深情,讀來深沉而感人。
華文報紙、期刊、社團等常常會因為當事人及其組織消失,資料無人保留而湮沒于歷史之中,《出谷月報》如不是高安德先生的孫女夏青青女士,命運亦是如此。據(jù)夏女士介紹,高先生只身漂泊海外,直至晚年才與國內親人團聚,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華文化傳播事業(yè)?!冻龉仍聢蟆方?jīng)歷了重重困難,搭起了一個屬于旅歐華人的文化交流平臺,在海外華僑辦報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20世紀70年代,高安德先生汲取辦《出谷月報》的經(jīng)驗教訓,以華僑出錢、留學生出力的方式促成了《西德僑報》的創(chuàng)辦,即華僑們募捐經(jīng)費,留學生們寫稿、編輯、發(fā)行,同樣免費贈閱。2004年《西德僑報》???,維持了30多年,成為歐洲華文傳媒史上的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