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
《壺口瀑布》是現(xiàn)代散文家、新聞理論家梁衡所作的一篇游記散文,這篇文章篇幅不長,卻生動地寫出了黃河的奔騰之勢、雄壯之姿。作者描摹生動準確,刻畫細致,使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文章景、情、理交融,既表現(xiàn)了對黃河磅礴氣勢的欣賞與贊嘆,又抒發(fā)出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精神的贊美之情。
一、描摹細膩生動,使人如臨其境
作者在描寫黃河壺口瀑布景觀時,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寫雨季時黃河的河灘:“車還在半山腰就聽到濤聲隱隱如雷”,“那河就像一鍋正沸著的水”。這里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雷聲”比喻“濤聲”,將濤聲之大描寫得惟妙惟肖,仿佛讀者耳邊就能聽到濤聲如雷般的轟鳴;以“沸水”比喻洶涌的“河水”,沸水具有不斷翻滾、熱氣騰騰的特點,用以形容流動的河水,展現(xiàn)出瀑布水勢之大,令人震撼。作者選取生活當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作為喻體,生動地寫出雨季時黃河濤聲震耳欲聾、河面洶涌澎湃、河上水氣氤氳的景象,調動讀者的聽覺、視覺感官,使人仿佛身臨現(xiàn)場,“聽到”了濤聲,“看到”了奔流翻滾的河水。又如“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沖進去,沖進去”,這一句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沖”字體現(xiàn)了水勢如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的戰(zhàn)士一般,所向披靡,無所畏懼,兩個“沖進去”疊加,表明作者面對眼前令人驚心動魄的景象,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體現(xiàn)了作者贊嘆之情的遞進,把雨季河水水量大、水勢猛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如果這里只用一個“沖進去”,表達效果一定減弱許多。
除了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以及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外,作者“自我感受”的融入也使讀者獲得身臨其境之感。比如在見到煙霧籠罩、氣勢洶涌的壺口瀑布時,由于擔心被突如其來的洪峰所吞沒,作者“只急慌慌地掃了幾眼,便匆匆逃離……心還在不住地跳”;又比如聽到“黑豬”的故事時:“不覺打了一個寒噤”等語句,都是作者對自我感受的直觀描述,是作者親身經歷后的切實體驗,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河水和瀑布令人心生畏懼、震撼心靈的強大氣勢,這樣貼切生動的描繪還易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產生共鳴。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全然在于作者細膩生動的描摹藝術,寫景則似“原景重現(xiàn)”,寫觀景的感受則由心而發(fā),讓人感到生動、真實。
二、景、情、理的自然交融
這篇文章既繪景,又抒情說理,景中有情理,情理寓景中,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自然地熔鑄其中,既以細膩生動的景觀描繪使讀者獲得美的感受,又引發(fā)讀者進行深思。
因為水勢太猛,因此向前奔涌呈現(xiàn)出了各種各樣的態(tài)勢:“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這句話將流水之萬千姿態(tài)描繪得淋漓盡致,奔騰激越的河水流經石縫、石板的景象似乎就在我們眼前。其實,各自奪路而走的河水不就象征著我們面臨不同人生道路抉擇的每一個人嗎?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面前,“河水”沒有辦法選擇它接下來流經的道路,但是不管流經之處有多險惡,依然要選擇坦然面對。我們既要有“乘隙而進”般的勇氣和決心,又要有“折返迂回”般的毅力和遠見,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去應對人生道路上各種不同的阻礙。對待各種不同的障礙,河水的“表現(xiàn)”與“情感”也是不一樣的,流水的不同姿態(tài)讓作者不禁感嘆“在這壺口中,仿佛使人見識到世間百態(tài)”。這里作者“由物及理”,雖然看似在寫黃河,實際上也在闡釋人生的哲理。
作者在觀察腳下的石頭時,發(fā)現(xiàn)這些石頭在河水的沖刷侵蝕下,呈現(xiàn)出了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或被鑿出密密麻麻的蜂窩,或被旋出光溜溜的大坑,這些堅硬的石頭對黃河水向前肆意奔流設置了阻礙,卻迎來了河水的“反擊”,水總是被當作“柔情”的象征,看似與“頑石”力量懸殊,最終卻戰(zhàn)勝了石頭:“你看,日夜不止,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日夜不止”說明河水始終未曾放棄抗爭,而“一寸寸剁去”則表現(xiàn)出河水看似溫柔的外表下藏有一顆百折不撓、剛毅英勇的心。作者既對黃河堅韌不拔、勇于反抗的精神進行了贊美,又借此向讀者說明困難面前,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恒心,保持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態(tài)度,最終那些困難與磨難都能夠被克服、被戰(zhàn)勝。
可見雖然是一篇游記散文,但是它的精彩之處不僅僅在于生動的景物描寫方面,更在于“情景交融、理在其中”的表達效果。作者將人生哲理寓于景物描寫中,使讀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作者筆下的壺口瀑布以及黃河水始終都是充滿氣勢的,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依然以勇敢的姿態(tài)存在著,說明其中融入了作者對人生的體會以及對黃河的由衷贊美。
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禮贊
文章許多地方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了作者對黃河以及中華民族的贊美之情,如“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涌、更擠、更急”,這一句描寫了奔騰著的河水流入一條四十多米的寬溝時的情景?!八鼈冞€來不及想一下”,說明環(huán)境之險惡、莫測,黃河猶如勇往直前的戰(zhàn)士,而“寬溝”則象征著前行路上的艱難險阻,毫無準備的“跌入”寬溝,沒有使黃河“灰心泄氣”,“更涌、更擠、更急”說明經歷了磨難的“河水”氣勢反而更足,這就如同我們的民族,歷經艱難險阻,但是始終保持一顆勇往直前之心,即使是“寬溝”這樣的障礙,也能夠勇敢跨過。再如寫枯水季節(jié)的黃河:“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作者使用一連串的動詞“擠”“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擁”來進行描寫。一方面能夠準確寫出河水奔涌之態(tài)、雄闊之象,增加行文氣勢;另一方面,將這些本應該屬于人的動作賦予河水,作者仿佛有意賦予黃河生命,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作者的感情更加濃烈真摯。在作者筆下,黃河代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及中華兒女。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升華,是作者思想感情與文章主旨的集中體現(xiàn)。博大寬厚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但這并不意味著能夠任人宰割。中華民族是一個可柔可剛的民族,是一個不怕脅迫與斗爭的民族,是一個歷經萬難但依然從容面對的民族。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只會賦予中華民族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正是經歷了這些磨難,才使得中華民族鍛造出了披荊斬棘的精神品格。黃河所體現(xiàn)出的堅韌勇敢的品質,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性格的展現(xiàn),中華民族無論何時都有著“沖過壺口”的勇氣和信心。
這篇文章既是一篇以黃河壺口瀑布為描寫對象的出色的游記散文,同時又是作者對中華民族及中華人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禮贊。文中之景、理、情自然地交織融匯在一起,以景抒情,理寓情中,使人獲得許多哲學感悟,不由引人深思、令人動容。作者以筆賦予壺口瀑布與黃河水生命,體現(xiàn)了他深深的贊美之情與敬佩之意,不僅是對黃河壺口瀑布景觀生發(fā)出的熱愛之情,更是對勇于斗爭的中華民族與中華兒女的樸素而濃烈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