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佐梅
近年來,教育界提倡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開口表達,看似學生“說”的技能得到了訓練,實際上更訓練了學生傾聽的能力。教師的引導更多時候起到了對學生思維的指引、糾偏和拓展,而學生表達、同伴傾聽分析的方式也易于令學生接受,更易于獲得認可,深入對文本的思考。筆者為理解難度較高的課文設計專門的導入情境,吸引學生“聽”的注意力;為長文本劃分層次,交由學生分組自行分析、自行討論,促進“聽”能力的生成;對故事性強、人物豐滿的課文進行改編,讓學生用聲音展現(xiàn)文本,激發(fā)“聽”時情感的漣漪。下面筆者結合《故鄉(xiāng)》和《唐雎不辱使命》兩篇課文談談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的實踐,輔以“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談談“傾聽”在語文素養(yǎng)形成中的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一、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再見“熟悉”的你
《故鄉(xiāng)》是魯迅先生的小說,篇幅長,意蘊深遠,但時代特點與現(xiàn)在相差較大,學生不容易把握。因此,筆者選擇以“熟”帶“生”,以“閏土”為主線,進行人物分析和社會問題的剖析。課前我播放了小學教材《少年閏土》中“刺猹”的段落音頻,果然有的學生一開始覺得奇怪,沒有太多關注只是好奇,但一聽到“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熟悉的文字立即引起他們的注意,紛紛開始討論,此時再展示“閏土月夜刺猹”的圖片,學生像中獎一般喜笑顏開。接下來趁熱打鐵,開始詢問:“除了‘刺猹這件趣事,閏土和‘我還有什么童年趣事可以分享嗎?”一時間七嘴八舌,件件都說得在理。繼續(xù)追問:“關系這么好的哥倆,多年以后重逢會是什么場景?他們的關系會變成什么樣?”有的同學立即開口:“還是這樣?!庇械乃伎计蹋骸翱赡軙儼??!睂W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師趁勢再讓學生閱讀文本尋找答案。以“熟”帶“生”,讓學生更快接受教師所說的,更快、更深入地融入文本,更快體會時代變遷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和冷漠——“熟悉”也變陌生,也更易理解舊中國的弊端和革新的必要性,那個記憶中美好的故鄉(xiāng)到底是“回不去”了。
二、《唐雎不辱使命》——三人一臺戲
《唐雎不辱使命》雖是一篇文言文,但結構清楚、層次分明、人物個性突出,學生在課前預習后普遍能理解大意,重點難點就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問題。因此,在簡單的梳理情節(jié)后,我要求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安陵君1人,唐雎1人,秦王1人,旁白全體。第一遍,學生自薦,站在原位用聲音表現(xiàn)人物個性;第二遍,學生PK,選擇新人上臺脫稿表演,一體機展示古文原文臺詞;第三遍,兩組人可以再次上臺也可推選新人,進行白話文即興表演,想加什么臺詞、什么動作都可以。
說是聽的后續(xù),只有聽了以后,才能有說的內(nèi)容。學生在嘗試時有些露怯,于是教師又展示了一段朗讀音頻,讓學生感受不同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和情感。好在男生比較活躍,第一組班長、學習委員和語文課代表三人打破堅冰?!岸婀讶苏?,輕寡人與?”拖音“與”一下讓學生感受到了秦王的霸者風范,雖然有些模仿音頻,但不算膽怯,給后面兩組同學做了好范例。于是,第二組來了更多的男生,同時教師把一些重點字詞隱去,一體機上的臺詞不算完整,需要填空。“上山容易下山難”,“演員們”硬著頭皮緊盯著臺詞,磕磕絆絆地說了出來:“以大小,哦,以大易??!”“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表演的同學一聲怒吼,不僅完整說出了臺詞,也完美展現(xiàn)了唐雎的不畏強權、魚死網(wǎng)破的氣勢,叫好聲一片。
在兩組學生的積淀下,第三組學生很快記住了大部分臺詞。當完全即興表演時,還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如安陵君的拱手作揖以示婉拒,唐雎的身體前傾、雙手虛握成拳似乎馬上就要“挺劍而起”,配合上“安陵君”謙卑的言辭,“唐雎”不卑不亢的話語,“秦王”欺軟怕硬的套話,一場視聽盛宴圓滿結束。
學生聽過三遍后,對文本理解已經(jīng)走向深入。此時教師再請人分析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全面且到位。最后,教師再出示部分重點字詞的解釋。在理解整個語境后,學生的回答既快又準,圓滿解決了基本的字詞問題。
三、動嘴,動腦,動人心
在2020年這一年,疫情是關鍵詞,影響了全國乃至全球人們的正常生活、學習、工作,也是在這一年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因此,年初央視如期舉行的“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格外引人注意,也格外令共同經(jīng)歷疫情的人們產(chǎn)生共鳴。在這樣的時事背景下,盛典上的人物故事、頒獎詞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有了盛典的視聽素材,筆者在備課時就打定了少講、引導補充的方案,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分析、仿寫,以“開火車”的形式完成十位人物、十篇頒獎詞的全部解讀。
第一課,45分鐘用35分鐘讓學生自我分析、圈劃、批注,10分鐘用于討論。第二課,提出問題1:“頒獎詞的特點是什么?”限定10分鐘四人討論。難度不大,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全面到位,如善用修辭、采用第二人稱、語言簡潔、高度概括事跡精神等。問題2:“根據(jù)以上頒獎詞特點,結合材料具體分析某一頒獎詞?!彪y度提升后,學生仍認真思考、積極表達。從起初只關注簡單的修辭:比喻(你是天空中燦爛的霞)、反復(滴答,滴答)、對偶(不信天,不認命),到難度較大的引用、化用詩句歌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物化化抽象為具體(烹煮焦慮和苦澀)、巧嵌名字(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一點一滴全由學生自我分析解讀而成,有困難的學生主動請會的同學幫助,不時的小異議也會引發(fā)一些小爭論,直至說服對方,已經(jīng)許久不見這樣的課堂。
學生的潛力無限,想象無窮。既然頒獎詞只是那么幾個字,每個字都不會被輕易使用,每個字、詞、句都有獨特的意蘊,于是更多學生參與到“尋寶”之中,找到頒獎詞中使用的手法、典故、隱含的道理等,不放過一絲一毫。如毛相林頒獎詞“終于帶著鄉(xiāng)親們爬出這口井”,未曾提及“井”又為何寫?葉嘉瑩頒獎詞“轉蓬萬里”涉及到哪個意象哪些詩句?萬佐成、熊庚香夫婦頒獎詞“這陋巷中的廚房”又會想到孔子的哪句話?展現(xiàn)什么品質?……人物故事歷歷在目、人物形象清晰明了、人物精神動人心魄。頒獎詞解讀結束后,我讓學生挑選兩位代表針對其事跡、精神進行頒獎詞仿寫。盡管有的學生仍有些苦惱沒有文采,但學生早已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互相交流中再次評析優(yōu)劣之處。
良好、有效的閱讀指導有利于學生真正走進豐富的文本世界。高效、充實的聽課指導有利于了解世間百態(tài)、展示自我、協(xié)同合作。教師不用“滿堂灌”,學會讓學生聽課,有時“蜻蜓點水”也能激起層層浪花?!半m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闭n堂聽講十分重要,但如何提高聽的專注度、精準度,如何增強反饋的效果,又如何平衡“聽”與“說讀寫”三者的技能訓練,紙上淺談總覺不妥,實踐之路還很漫長,且教且學,讓“教”與“學”在語文課堂上共同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