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緣
“哥特式藝術”最早起源于建筑領域,很多人都聽聞過“哥特式”建筑風格,非常浪漫且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是一種法國建筑風格,能夠將傳統(tǒng)信仰的神圣與莊嚴具象化,在十二世紀的法國深受歡迎,主應用于尖拱或稱尖拱券的建筑建造。隨著大量尖拱造型建筑、直刺蒼穹式建筑的建設,使得哥特式建筑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最終還形成一套完善的哥特式藝術手法,并在戲劇文學等領域得到推廣和應用。哥特式藝術手法的應用能夠提升英美戲劇文學的藝術價值,并將優(yōu)秀的西方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進一步證實了將哥特式藝術手法滲透于英美戲劇文化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理應得到重視及關注。所以,下文先簡單分析了英美戲劇文學中哥特式藝術手法的主要特點及滲透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措施及方法。
傳統(tǒng)的戲劇文學比較注重明快、亮麗的暖色調或者冷暖搭配,而滲透哥特式藝術手法后的英美戲劇文學則比較注重冷色調的運用,諸如,場景、環(huán)境多數(shù)都喜歡使用冷色調搭配出黑夜的感覺,讓受眾在看到陰冷的主色調后產生寒冷、晦澀、神秘甚至恐怖等情緒,所以,也被很多藝術家及文學家理解為非主流搭配方式,經常被用來表現(xiàn)非主流的個性特質,如亦正亦邪、喜怒不定等個性[1]。
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英美戲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都來源生活,而哥特式藝術手法的應用也要求戲劇創(chuàng)作人員觀察生活,并將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融入戲劇藝術中,如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將各種人物形象及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來,讓復雜性、難解性的真實生活本質通過戲劇具體地、直觀地展現(xiàn)給受眾,這證實了哥特式藝術手法的應用具有很強的寫實性[1-2]。
與傳統(tǒng)的戲劇相比,具有哥特式藝術風格的英美戲劇結構更加完善,還增加了很多灰色元素,與傳統(tǒng)戲劇非黑即白式的簡單結構相比增添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及未知性因素,故更容易激發(fā)受眾好奇心及追逐感,使受眾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在戲劇藝術中,甚至如影隨形、片刻不離。
眾所周知,哥特式藝術手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而哥特式最早起源于法國的建筑領域,具有長久的發(fā)展歷史,故蘊含了很多優(yōu)秀的西方文化,所以,哥特式藝術手法的應用能夠在提升英美戲劇文學藝術價值的同時,豐富英美戲劇文學的文化內涵[2]。
英美戲劇是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最為重視的藝術領域,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加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及弘揚功能,所以,一直被當作藝術及文化的載體。而哥特式藝術手法的滲透不僅能夠提升英美戲劇文學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還能夠完善相應的文學體系及表現(xiàn)形式,促使英美戲劇文學得到良性發(fā)展。
從上文的分析就了解到,哥特式藝術手法的應用能夠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西方文化,使得英美戲劇文學得到發(fā)展,而英美戲劇文學則是西方文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其提升英美戲劇文學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不僅能夠促進英美戲劇文學發(fā)展,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西方文化發(fā)展[2-3]。
這在眾多以復仇為主線的戲劇文學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和清晰。這類戲劇文學的故事主線或矛盾沖突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弘揚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意義。但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的黑暗,則是為了讓最根本的主題得到最大程度的凸顯或放大,就如同黎明前總有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但其反而會格外映襯出黎明的光與亮一般[3]。例如,《基督山伯爵》,水手在暗無天日的伊夫堡中被關押十四年后,如同鳳凰涅槃般化身成“基督山伯爵”展開了既充滿智慧又快意恩仇的復仇行動。而在伊夫堡中最初的一段時間,在未得到法利亞神甫的教育與指導之前,愛德蒙經歷了“最初很高傲”“從高傲的頂端一跤跌了下來”“漸漸地,心頭充滿了陰郁”“竭力的自制以后狂怒”,一系列如同從人間到地獄的過程,也是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
哥特式藝術手法能夠從多個層面、多個維度和角度去塑造人物角色形象,很多戲劇中的非主流人物即英雄人物都可以使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刻畫出來。因為,哥特式藝術的寫實性、不確定性即冷調特點,都能夠將英雄式、個性多元甚至正邪難分的人物凸顯出來,如通過夸張化人物的面色(蒼白或黝黑)等來區(qū)別非主流人物或者英雄人物,讓觀眾通過面部特點就能夠快速確定反派人物和英雄人物,從而更加深入地去分析和了解人物,感受戲劇人物的個性魅力,從而讓受眾對其愛不釋手[4]。例如,《基督山伯爵》戲劇文學中是這樣描述伯爵的:“臉色蒼白讓人感受伯爵雖然臉色蒼白,但確實很漂亮,他的眼睛閃閃發(fā)光且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隱喻了伯爵早年慘痛的生活經歷。
哥特式藝術手法可以應用于戲劇的環(huán)境、背景營造,不僅能夠增加戲劇的神秘感,還能夠豐富戲劇藝術的色彩感,營造出豐富多彩的場景,從而將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給受眾,加深受眾對戲劇人物角色、故事情節(jié)及戲劇主題的理解和記憶[5]。例如,《阿茲卡班的囚徒》戲劇文學作品,在開始部分就直接講述了“哈利去往魔法學校的場景”,即哈利乘坐霍格沃茲號火車前往魔法學校的過程中遭遇停車和寒冷天氣,不僅如此,在冰霜和低溫的影響下引來了攝魂怪,那巨大又飄忽不定的黑色身影給人們帶來了恐懼,戲劇的人物臺詞“空氣變的寒冷,仿佛一切歡樂都消失無蹤”。
實際上就是要求在應用哥特式藝術手法時,先客觀分析英美戲劇文學的影響因素、藝術價值及文化內涵等,然后,在該基礎上利用哥特式藝術手法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戲劇文學,這樣才能保證戲劇的藝術價值[6]。此外,還需要結合不同受眾群體的戲劇文學需求,冷靜和理性地引進多種新型且具有哥特式藝術風格的戲劇藝術形式,以此來完善英美戲劇文學體系,從而提高英美戲劇文學的藝術價值及文學價值。
這與哥特式藝術手法的寫實性特點相符,即在將哥特式藝術手法滲透到英美戲劇文學中時,需要考慮到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然后在該基礎上利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與舉措將非典型的戲劇文學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關于非主流人物及其故事等的戲劇文學[7]。此外,在欣賞哥特式戲劇過程中,還需要全面性、客觀性地分析戲劇,以深入了解角色、故事歷史背景等的同時,挖掘其中暗藏的關鍵點、哥特式藝術手法、多面性人物形象與性格內涵等。
哥特式藝術手法不僅是一種影響深遠的藝術手法,還是一種西方藝術文化,已經成為西方文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與英美戲劇文學一樣都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故作為英美戲劇文學欣賞者、藝術價值研究者等,不僅要理性對待哥特式藝術手法,還要更加尊重哥特式藝術手法,并熟練掌握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滲透形式及方法,以保證哥特式藝術手法能夠與英美戲劇文學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提高英美戲劇文學的藝術價值及文化內涵,最終同時促進英美戲劇文學、哥特式藝術及西方文化發(fā)展[8]。
總之,哥特式藝術手法對于英美戲劇文學來說具有很好的藝術價值及文學促進作用,故越來越多的戲劇家及藝術家都將哥特式藝術手法合理有效地滲透到英美戲劇文學領域,以此來提升英美戲劇文學的藝術價值,并促進戲劇文學領域及西方文化發(fā)展。所以作為戲劇文學愛好者或者研究者,不僅要重視哥特式藝術手法,還需要結合實際在英美戲劇文學中合理滲透哥特式藝術手法,以充分發(fā)揮出哥特式藝術手法的作用及價值。因此,上文基于對哥特式藝術手法及其特點、重要性的了解,從戲劇主題、角色刻畫、環(huán)境、背景等方面分析了哥特式藝術手法在英美戲劇文學中的具體滲透,并提出了幾點滲透建議,希望對哥特式藝術手法的實際滲透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