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曦
(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薄荷在栽培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質量不穩(wěn)定、抗病性及抗逆性差、產量波動大等現(xiàn)象,這些問題的發(fā)生均與薄荷栽培技術落后有關。因此,需要結合多年的薄荷栽培經驗,優(yōu)化薄荷栽培技術,以有效提升薄荷產量和品質。
薄荷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適應能力較強,能夠生長在多種土壤中,在海拔300~2 000 m 處均可種植,而且此海拔區(qū)間種植的薄荷含油量較高。薄荷喜陽,最宜在濕潤溫暖的氣候條件下種植,最適宜地莖生長的溫度約為25 ℃,莖葉可承受的溫度在30 ℃以上,一旦氣溫低于0 ℃,地上莖及莖葉等會受凍而枯死,地下莖則具有較強的耐寒性,但地下莖不喜澇。薄荷的藥用價值較高,可全草入藥,具有氣味溫辛、性涼、無毒等特性,并具有疏散表里、清熱解毒、清咽利喉等功效,適用于治療頭痛、外感發(fā)熱、風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等病癥。
因薄荷喜陽、喜濕潤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因此,應選擇平整、向陽、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塊,最好選擇夾沙土,并且保證地塊3 年內未種植過薄荷。干燥、低洼、蔭蔽或易積水的地方,土壤黏重、瘠薄、酸堿性過重等地方,均不適宜種植薄荷[1]。
目前,常見的薄荷繁殖方法主要有秧苗繁殖、根莖繁殖、種子繁殖、地上莖繁殖等,具體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和靈活運用。
2.2.1 秧苗繁殖方法。首先,需要合理選擇種苗,確保秧苗品種純正、生長良好、無病蟲害。其次,需要前一年秋季收割后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及施肥,待來年種苗高度為12~15 cm時,在前茬作物中間進行定植,株距保持在15 cm 左右。也可以在空地進行定植,最佳行株距為24 cm×18 cm。進行挖穴栽植時,應保證每穴栽植一兩株種苗,栽種深度控制在6~8 cm,再進行覆土和壓實。待種苗成活后,將地上部分割掉,使其能萌發(fā)更多地上莖。
2.2.2 根莖繁殖方法。此方法主要適用于春、秋季節(jié)。春季薄荷未萌發(fā)之前,或秋季割掉薄荷地上部分后,再挖出根莖進行挑選,確保根系白嫩、肥大。之后將根莖截成約6 cm 的小段,在深度約9 cm 的溝渠內進行種植,保證種植株距為15~18 cm、行距為30 cm。完成種植后進行覆土,輕微壓實后澆水[2]。
2.2.3 種子繁殖方法。此繁殖方法最佳實施時間為清明節(jié)前后,在陽畦內放置由熟糞土、沙壤土和細沙按比例配制而成的土壤,播種前對土壤澆透水,再均勻撒入種子,并用細沙覆蓋種子,之后用塑料薄膜進行覆蓋。此方法通常5~20 d即可出苗。種子出苗后,需要在中午陽光強烈時將薄膜打開進行透氣,同時清除畦內雜草,土壤過干時用噴壺進行澆水。當種苗高度達到6 cm時,可在晴天或陰天下午將其移栽于大田,采用與秧苗繁殖法相同的栽培行株距。
2.2.4 地上莖繁殖方法。此方法需要將第一次收割的莖葉切成長度18 cm 左右的小段,扦插至整好的苗床上,待每段長出3個芽后再進行定植,可采用與秧苗繁殖法相同的栽培行株距,并且地面上部保留一兩節(jié)。
2.3.1 間苗補苗。植株成活后,如果出現(xiàn)缺苗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補苗。如果種植過密,則會影響植株間通風透光,導致下部葉片脫落,并減少分枝數,對薄荷產量造成不利影響,需要及時進行間苗,確保植株間距保持在15 cm左右。
2.3.2 中耕除草。根據植株根莖生長情況及特征,在3—4 月進行一次淺耕;第1 次收割完成后再進行一次淺鋤,并及時清理排水溝。
2.3.3 摘心。在5月中旬,即植株長出10對葉時,進行摘心,主要摘去植株的頂心以及1或2對幼葉。摘心時間應選擇晴天中午,因為晴天中午有利于植株傷口愈合。對于種植密集的區(qū)域,可適當延緩摘心時間,因為摘心會導致葉片過早脫落;對于密度較稀或套作的區(qū)域,則需要在植株長勢較弱時進行摘心,以促進其側枝生長,增加植株密度,提高薄荷產量。另外,摘心后需要施加一次重肥,以滿足薄荷分枝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促使新芽快速萌發(fā)。
2.3.4 追肥。追肥需要與中耕相結合,進行追肥時,要確保肥料施撒均勻,再進行中耕埋壓。針對薄荷喜肥的特征,主要采用有機態(tài)氮肥,并配合適量磷鉀肥,使植株能更好地吸收和轉化養(yǎng)分。在薄荷生長期通常需要追肥4 次,出苗階段進行第1 次施肥,能促進幼苗更好地生長;幼苗長至15 cm 高時,可進行第2 次行間開溝施肥及覆土作業(yè);薄荷第1 次收割完成后,結合中耕淺鋤進行第2 次施肥,有利于植株早發(fā)棵、保持良好株形;植株高30 cm 左右時,在9 月上旬進行第4 次施肥。根據實際種植面積和薄荷生長情況來確定施肥量。另外,可在薄荷生長盛期噴施1.5%磷酸二氫鉀1 000~1 500倍液,隔5 d可再噴一次,共噴灑一兩次[3]。
2.3.5 澆水。通常,施肥完成后需要及時澆水,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具體澆水時,遵循“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澆水原則,確保薄荷在濕潤環(huán)境中良好生長,并且封行后能有效避免植株徒長倒伏。一旦出現(xiàn)下部葉片發(fā)黃現(xiàn)象,應適當控制澆水量。如果植株生長期遇到干燥高溫天氣,應適當增加澆水量,使植株及時補充水分。而在多雨季節(jié),應通過有效的開溝措施及時排水。
2.3.6 病蟲害防治。薄荷因含有特殊的香味,病蟲害較少,露地栽培在5—10月雨水多時易發(fā)病,常見的病蟲害有薄荷銹病、薄荷斑枯病、銀紋夜蛾等。需要結合實際發(fā)生情況,采用相應的防治藥物和措施進行及時防控。
薄荷銹病多發(fā)于5—6 月連續(xù)陰雨或7—8 月干旱天氣條件下,對莖葉造成危害,發(fā)病嚴重時會出現(xiàn)葉片枯萎脫落的現(xiàn)象,甚至導致全株枯死。因此,需要對種植環(huán)境的溫濕度加強控制,有效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發(fā)病初期,可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硫黃懸浮劑300 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 倍液等進行防治,隔15 d 噴藥1 次,防治一兩2次,采收前5 d停止用藥[4]。
薄荷斑枯病多發(fā)于5—10 月,葉片上會出現(xiàn)暗綠色圓形小病斑,并不斷擴大變?yōu)榛野岛稚仔菭睿行幕野咨?,上面有黑色病斑。此病癥可采用輪作方式的方式進行改善,一旦出現(xiàn)病癥,應及時摘除和燒毀病葉。發(fā)病初期,噴灑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 倍液、7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900 倍液進行防治,隔7~10 d 噴藥1 次,連續(xù)防治兩三次,采收前3 d停止用藥。
銀紋夜蛾會對花蕾與葉子產生危害,葉片會被其幼蟲咬食,出現(xiàn)孔洞,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 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 000倍液,于低齡期噴灑,隔20 d噴藥1次,防治一兩次。
除了品種、栽培方法等因素會對薄荷產量、出油率、薄荷腦含量等造成影響,采收時間及干燥方法也會對其造成一定影響。薄荷含油量最高的時期為現(xiàn)蕾盛期至開花初期,而薄荷腦含量最高的時期為盛花期,所以采收時間應選擇薄荷初開花或開花時,應在晴天上午進行,并且盡可能保證采收時間段為連續(xù)4 d 以上的晴天[5]。采收完成后需要進行薄層貯藏,并陰干一兩天,通常不宜進行直接加工或烈日暴曬。待采摘的薄荷至半干時再進行蒸餾加工,此時加工能夠保障其出油率最高。另外,由于薄荷表面失水后會導致細胞孔變大,加快精油擴散,因此,采收后的貯存和運輸環(huán)節(jié)應嚴格控制溫度,避免因發(fā)熱而導致精油受熱揮發(fā),影響薄荷的出油率。
薄荷的藥用價值極高,種植薄荷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需要優(yōu)化薄荷栽培技術,確保薄荷的栽培質量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