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一
(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河北保定 071002)
在邏輯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對于真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亞里士多德將真定義為主觀認識與客觀情況相符合①。雖然這種定義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接受,但弗雷格認為這一解釋無法解決“符合”的問題,因為主觀與客觀不可能完全一致[1]。同時,他認為真是始基和最簡單的概念,沒有辦法直接對真下定義[2]。對此,弗雷格拋棄了對真下定義的傳統(tǒng)路徑,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求真方法,認為真雖然無法被直接定義,但仍可以通過確定其適用范圍的方式對真進行考慮和把握。弗雷格在《思想:一種邏輯研究》一文中提出通過研究思想來研究和把握真的路徑,并對這種方法的研究邏輯進行了闡述。探討弗雷格對思想與真的關系以及為何能夠通過研究思想進而研究真的相關闡述,將從思想到真的研究邏輯與路徑進行具體化,能夠為關于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弗雷格認為,邏輯的任務是研究真,關于真的問題是邏輯學的核心問題,“‘真’這個詞為邏輯指引方向”[3]129。但人們無法直接對真下定義。人們通常將表象與客觀事物相一致定義為真,但弗雷格認為“相一致”是一個關系詞,表述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而“真”并不是一個關系詞,不能用一個關系詞去定義一個非關系詞。另外,客觀事物與表象不可能完全一致,用“相一致”無法定義“真”。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必須明確其內涵,而真卻是最簡單的概念,不可能尋找到其中的內涵來對它下定義。所以,真不可被直接定義。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放棄對真的研究,弗雷格認為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對真進行研究,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研究句子中表達的思想來研究真。
弗雷格提出間接研究真的方式的原因在于思想本身就是對真的表達,“我稱思想為某種能借以考慮真的東西”[3]132,也就是說思想是真的載體,真存在于思想之中,二者密不可分。對于思想而言,真本身作用于思想,可以通過真來詮釋思想;對于真而言,思想就是對真的表達,可以通過思想來研究真[4]。換言之,弗雷格認為思想是研究真的出發(fā)點。但由于思想本身十分抽象,故而首先要對思想的載體——句子進行研究。單獨的詞語本身并不存在真,只有將一系列不同的詞語組合成一個句子才能擁有真[5]。說一個句子真,實際上是指句子的思想表達了真。
弗雷格針對句子提出了涵義和意謂的概念。弗雷格認為,“一個句子是一個語音系列”[3]132,但是并非所有的語音系列都是句子,一個語音系列只有在它有涵義的時候才是句子。所以,一個句子必然有其自身的涵義,句子的涵義表達了思想。思想存在于句子中,真也存在于句子中,句子的意謂表達了真。涵義和意謂的關系是通過涵義研究意謂,也就是通過思想研究真。同時,從句子中把握真也并不是關注句子中是否存在“真”這個詞,因為在句子表達思想的過程中,真總是被順帶表達出來。句子的真取決于句子所表達的思想為真。
雖然句子的涵義表達了思想,但并不是所有類型的句子的涵義和意謂都表達了真,本身并不包含真的句子是無法表達真的。弗雷格對不同類型的句子進行分析,認為命令句、愿望句、請求句和疑問句這種發(fā)泄人們感情的并沒有表達真的句子形式都應被排除在研究真的范圍之外,而斷定句則不然。首先,斷定句是傳達事實、斷定真假的句子形式,表達的是客觀、完整的涵義,思想也是客觀、完整的思想。其次,要研究真就必須要求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是確定的,“每個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沒有第三種情況”[3]234,模棱兩可的涵義不能表達思想,或者說表達出來的不是思想。斷定句通常采用“……是……”的形式,這里的“是”本身就已經形成了斷定,意味著句子表達出來的思想是確定的。所以,只有斷定句這種傳達或斷定某些東西的句子形式所表達出來的涵義才符合研究和考慮真的要求。因此,只有斷定句所包含的思想是可以考慮真的思想。
斷定句包含內容和斷定兩個部分。內容部分被認定為是思想或者在內容中含有思想,而斷定部分的作用是表達真。由于內容和斷定通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有時會難以區(qū)分,所以弗雷格具體區(qū)分了思維、判斷和斷定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在通過思想認識真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即思維把握思想、判斷肯定思想、斷定表達判斷。
弗雷格提出了通過思維把握思想的觀點。他首先對思想的歸屬范圍進行分析,認為思想既不屬于外部世界,也不屬于內部世界。
思想不屬于外部世界。首先,思想具有抽象性。思想是無法通過人們的感官感知到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只能是屬于外部世界的事物,只能感知到外部世界的現(xiàn)實的東西,“思想不是人們習慣上稱之為現(xiàn)實的東西”[3]154,是不屬于外部世界的非現(xiàn)實的東西,所有感官可感覺的東西都需要排除出思想的存在范圍。其次,思想具有永恒性。思想是永恒存在的,一個思想的真不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現(xiàn)實事物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必然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現(xiàn)實的東西與思想具有本質的區(qū)別,思想并不屬于客觀的外部世界。
弗雷格指出,思想并非表象,不屬于表象世界,即不屬于內部世界。首先,表象具有主觀性。表象存在于人的主觀世界,是認識者的頭腦對外部世界的主觀反映,表象本身甚至有可能是虛構的。其次,表象具有單獨性?!懊總€表象只有一個承載者。”[3]142即使對于外部世界的同一事物,不同認識者的表象也是不同的。再次,表象具有直接獲得性。表象由認識者直接通過自身感官感知到,認識者通過感官所獲得的印象就是表象。而思想并非如此,思想一是具有客觀性。思想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包含人的主觀因素。思想本身是不會流變的,不需要承載者,不會因承載者主觀意識的變化而變化。二是具有公共性。思想是可以共同擁有的,一個思想并不僅僅屬于某一個人,而是普遍適用于所有人,是許多人都可以共同擁有的東西,不會因思想承載者的不同而改變。“如果每個思想都需要一個承載者,它屬于這個承載者的意識內容,那么它就僅僅是這個承載者的思想。這樣就沒有多數(shù)人共有的、能夠由多數(shù)人進行研究的科學,也許會是我有我的科學,即一個我是其承載者的思想整體,他有他的科學?!盵3]144三是具有間接獲得性。思想是認識者通過間接方式獲得的,認識者無法通過感官獲得對于思想的直觀感受,只能通過句子對思想進行間接認識。所以,思想不是表象、不屬于內在世界。
在此基礎上,弗雷格提出思想屬于第三種范圍[3]144,為思想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存在場所。處于第三種范圍內的思想與內部世界、外部世界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具有抽象性和客觀性,是一種客觀的抽象存在。一方面,思想具有抽象性,不是某種現(xiàn)實的東西,這與表象的特點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思想具有客觀性,不因認識者主觀意識的變化而變化,這與客觀事物的特點是一致的。對此,弗雷格以畢達哥拉斯定理為例來進行說明,他認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所表達的思想屬于第三種范圍,這個思想是真的,不會因某個人主觀上認為它是真的而為真,這一思想獨立存在,既不需要承載者,也不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叭绻@個思想是真的,它就不僅今天或明天是真的,而且永遠是真的。”[3]154同時,這一思想在被發(fā)現(xiàn)之前就已經存在并發(fā)揮作用,人們不是去制造它,而是去接近和發(fā)現(xiàn)它。所以,思想既不能為感官所感覺,也不能為意識所把握成為表象。因此,人們“對思想的把握必須有一種特殊的精神能力,思維能力”[3]151。
弗雷格進一步說明并非所有的東西都是表象,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認識對象都是表象。因為如果將所有的認識都限制在表象的范圍內[6],那么只會有一個內在世界存在。因為表象具有單獨性,所以人們對于其他人的認識應該是不存在的,這個結論顯然是荒謬的。一定有非表象的確定的東西可以被認識,思想就是如此,而把握思想就需要思維能力。這樣,弗雷格在通過思想認識真的過程中的第一個層次出現(xiàn)了,即“對思想的把握——思維”[3]134。其實現(xiàn)過程為:首先認識一個斷定句,思想通過句子表達出來;再運用思維能力對斷定句中表達出來的思想進行把握,這里的把握是進行思考,理解斷定句所表達的思想。這里的句子類型只包括斷定句,弗雷格在《思想》一文中曾對疑問句進行分析,認為疑問句分為語詞疑問和句子疑問。其中語詞疑問因本身表達的思想不完整而被直接排除。句子疑問則不同,句子疑問的確表達了思想,但缺少真這個部分,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將此回答補充到句子疑問中才能獲得真,真在單純的句子疑問中是缺失的。只有同時包含思想與真的句子才能通過思想把握真。所以,句子疑問中的思想也不能被用來考慮和把握真。
弗雷格明確指出,思維不能創(chuàng)造思想,只能考慮和把握思想,人只能擁有思維而不能擁有思想。因為思想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存在心理因素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霸谶M行思考時,我們不是制造思想,而是把握思想?!盵3]151弗雷格在描述這一層次的時候,非常精準地使用了“把握”這個詞,這里的把握就是抓住抽象的東西,因為思想是抽象的,抽象的思想只能用思維來把握。同時,因為思想具有客觀性,所以既不能擁有,也不能創(chuàng)造,只能把握。在此階段,認識主體只是單純利用思維對思想進行把握,不會對思想中所表達的真進行分析,由于并未觸及真,也就無從談論考慮和把握真。
邏輯學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要通過思維把握思想以及把握思想的一般方式是什么。至于人們利用思維把握思想的具體過程并不屬于邏輯學的研究范疇,不是邏輯學要解決的問題[4]。同時,因為思維無法直接把握真,因此要深入到判斷層次繼續(xù)對思想的真進行判斷。
判斷是一個人在主觀上對于一個思想的真的肯定[7],是在思維把握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判斷是一種心理行為[1],是對思想的主觀肯定,是在主觀上進行的心理推論活動。此時,思想在邏輯層面的真假情況并不能確定,而這里的判斷肯定思想的真是在主觀上承認的。正如自然科學的基礎絕不可能是人的變化著的意識一樣,“它完全不依賴于我對其真的承認,也不依賴于我是否對它進行思考而是真的”[3]151。在判斷層次對思想真的肯定屬于思考者的內在世界,屬于意識的內容范疇,此時對真的肯定屬于主觀意識層面,這里的真并不是邏輯層面的真,而是心理層面的真,是心理真。弗雷格研究判斷實際上研究的是思想,而思想是客觀的,思想的真與思考者的主觀肯定無關,它的真并不依賴于思考者的肯定。所以,“一個思想是真的,與這個思想是否被考慮無關”[3]151。
弗雷格在劃分思想的三個層次時指出:“迄今為止人們并未在思想和判斷之間作出足夠的區(qū)別?!盵3]134并非所有的思想都是真的,思想有真有假,因此首先需要對思想的真假情況進行判斷,這是進行判斷的原因。同時,思想雖然是客觀的,不需要人們的認識,但人們想要把握思想就必須經過主觀的認識。實際上,認識者對思想作出的判斷就是在主觀上對一個客觀事物的真假情況的確定。
在思維層次與判斷層次,對思想的研究雖然不能考慮和把握邏輯真,但弗雷格研究思維和判斷都是為研究邏輯真服務的,是為研究邏輯真作準備。判斷是人們的主觀行為,因此,一個人作出的判斷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思想有真假情況,對思想作出的判斷也存在真假。在真假未定的情況下,對真的把握也就無從談起,因為真存在于思想之中,思想是客觀的,所以真也是客觀的,而判斷是主觀的。同時,因為在判斷層次的思想尚存在于人們的主觀世界之中,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說并沒有到達語言層面,未到達邏輯真的層面,也就無所謂對邏輯真進行考慮和把握。所以,判斷層面的思想雖與真有關,但只涉及心理真,并不能考慮和把握邏輯真。只有心理真存在于思維層次和判斷層次,邏輯真并不處于這兩個層次。同時,這里的判斷并非是毫無依據(jù)地確定思想為真,因為當思維對思想進行有效把握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對思想進行一個相對比較正確的判斷。在思維和判斷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對思想進行有效的判斷。但這些規(guī)律中包含著主觀因素,所以與客觀規(guī)律不同。為此,弗雷格區(qū)分了思維規(guī)律與自然規(guī)律,思維規(guī)律也叫判斷規(guī)律,代表的是將某物看作是真的規(guī)律。正如心理真只存在于判斷層次和思維層次,思維規(guī)律也只存在于思維層次和判斷層次。思維規(guī)律不是像自然規(guī)律一樣規(guī)定客觀發(fā)生的規(guī)律,而是一種心理學定律。因為“邏輯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是真的規(guī)律,而不是把某物看作真的規(guī)律或思維規(guī)律”[3]130,所以思維規(guī)律不屬于邏輯層面的規(guī)律,不能用來研究邏輯真。因此,既不能像理解自然規(guī)律一樣理解思維規(guī)律,也不能將思維規(guī)律理解為邏輯規(guī)律,所謂的思維規(guī)律實際上并不是完全客觀的、科學的規(guī)律,因為它并不會總是與實際情況相一致。
真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真與美、善不同,對于美和善的認識因人而異,是可以進行比較的。我們可以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也可以說這個人比那個人更善,而另一個人的認識可能完全相反,這些都是合理的。但真不同,一個思想的真和另一個思想的真是無法進行比較的。但判斷所具有的主觀性顯然無法考慮和把握邏輯真。
弗雷格堅決反對將心理因素帶入對邏輯真的研究中,他將邏輯學與心理學進行區(qū)分。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邏輯學被從心理學中解放出來。在他看來,邏輯真處于邏輯層面,而不在心理層面,因為心理活動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人會因為自身認知水平或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把真思想判斷為假思想,把假思想判斷為真思想。即使在心理活動中有邏輯規(guī)律的存在,也不足以對真進行嚴密而準確的研究。他指出:“當涉及真時,這種可能性就不夠了?!盵3]130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判斷是一種心理行為,但與弗雷格將邏輯和心理進行的區(qū)分并不沖突。實際上,判斷正是為了將邏輯與心理進行區(qū)分,因為在研究從思想到真的過程中,必然繞不開人這一主體。雖然思想是客觀的,但仍需要作為研究主體的人通過思維進行主觀判斷,這樣邏輯與心理就難以區(qū)分。弗雷格將從思想到真的過程劃分為思維、判斷和斷定三個層次,將思維與判斷劃分到心理范疇,將斷定劃分到邏輯范疇,這樣就成功區(qū)分了邏輯與心理。判斷層次的真屬于心理真,所以判斷層次的思想無法考慮和把握邏輯真。在這里,弗雷格同樣不去研究身為判斷主體的人是如何作出判斷的,因為判斷的主觀性顯然不屬于邏輯這種研究客觀規(guī)律的學科的研究范圍。需要在斷定層次進一步確認思想的真,判斷實際上是斷定行為的準備活動。
斷定是對判斷的表達,斷定是一種語言行為[1],是以語言的形式對判斷進行表達。在從思想到真的過程中,判斷是在主觀上肯定思想為真,斷定是以語言的形式將判斷即肯定思想為真的情況進行確認并予以表達。在斷定層次才能把握邏輯真,這里的真是真的真,即實真。同時,邏輯規(guī)律這一研究實真的規(guī)律也正是存在于斷定層次中。
斷定是以斷定句的形式表達出來,斷定句包含內容和斷定兩個部分。其中,內容部分就是思想,思想存在于斷定句中,被斷定句表達出來;斷定部分則是表達確認“是真的”。斷定句中表達的對真的肯定存在于斷定句的形式之中,而對真的肯定則是斷定句形式中所具有的斷定力在起作用,對真的肯定既不在于在斷定句中使用“真”這個詞,也不在于在說出斷定句之后說“這是真的”。即使在句子中的確出現(xiàn)了“真”,這個詞也不是斷定力之所在。實際上,我們在說出一個對思想進行表達的斷定句的時候,真已經隱含于斷定句的形式中了。因此,斷定句的形式十分重要,因為斷定力是通過斷定句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拔覀円詳喽ň涞男问奖磉_對于真的肯定。對此我們不需要‘真’這個詞。即使當我們需要它時,實際的斷定力也不在它上面,而在于斷定句的形式?!盵3]135
弗雷格同時也重視語境,因為語境關系到對語言的理解[8]。句子如果不置于語境中是無法理解其涵義的,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獨立地對一個句子進行研究也是不可能的,對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涵義和理解[9]。斷定句中斷定力的存在與語境有關,所以,并非所有的斷定句都是對真的表達。雖然真通過斷定句的形式表達出來,但這并不代表斷定句的形式一定能表達真。斷定句中并非一定存在斷定力,當斷定句中不存在斷定力的時候,真也就不存在了。如在戲劇中,一位演員說出了一個斷定句,即使這句話是真的,但因為在這個語境中,他并不是當作真的東西說出來,并沒有作出一個判斷,即在主觀上認為是真的,也就無所謂通過斷定表達判斷,這里表達的斷定就屬于虛假的斷定,在這種語境中沒有斷定力存在,真也就不存在于其中。即使觀眾可能在聽到這個斷定句時作出判斷肯定了它所表達的思想是真的,但是因為其中沒有斷定力也就沒有真的存在。沒有斷定力的斷定句可以表達一個思想,但不可以表達真,而對一個不能表達真的斷定句是無法研究真的。由于具有斷定力的斷定句才是對真的表達,因此對于以斷定句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東西,應該確定是否真的含有一個斷定,這就要注意語境的問題,通過語境辨別斷定句中是否有斷定力存在。
即使斷定句中有斷定力存在,但是在判斷之后進行的斷定所表達出來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思想。斷定句當然也可以表達假思想,這一點毋庸置疑。一個思想本身就是假思想,即使有斷定力存在也無法將假思想變?yōu)檎嫠枷搿5壿媽W中研究的是從思想把握真的邏輯過程,之所以說思想是真的載體,是因為思想本身的真假并不在邏輯學研究的范圍之內,思想本身的真假也不影響邏輯過程本身的有效性。也就是說,不能根據(jù)思想本身的真假判定斷定的有效性,邏輯學要研究的是從思想到真的邏輯過程而非思想的具體內容與思想本身的真假問題。
弗雷格通過對從思想把握真的三個層次進行分析,認為只有在斷定層次的思想才能考慮和把握邏輯真。這里的真就是普遍的、客觀的邏輯真,這里的規(guī)律就是普遍的、客觀的邏輯規(guī)律。邏輯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是真的”規(guī)律,在斷定層次的邏輯規(guī)律就是研究“是真的”的規(guī)律,是關于真的普遍的、客觀的規(guī)律。在這里,邏輯學所研究的邏輯規(guī)律與其他科學所研究的自然規(guī)律不同:其他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具有特殊性,適用于特定領域;邏輯研究的規(guī)律則具有普遍性,適用于一切思維領域[4]。
弗雷格關于真的理論在他的邏輯研究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弗雷格明確了邏輯的任務是研究真,對真進行研究是邏輯研究的基礎,這在邏輯學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同時,弗雷格認為真無法被直接定義,所以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求真方法,劃定了真的存在范圍,通過研究句子中表達出來的思想考慮和把握真,并將邏輯學研究的真與其他學科研究的真進行了區(qū)分,避免其他學科對研究邏輯真產生影響。弗雷格對真的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的邏輯研究方式,以此為基礎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邏輯研究體系,其關于真的理論對現(xiàn)代邏輯哲學研究體系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弗雷格也因此成為現(xiàn)代邏輯學的開創(chuàng)者。
注釋:
①國內學者通常認為真理是主觀認識與客觀情況相符合,即真理符合論。王路教授則認為此處是翻譯問題,應翻譯為“真”,即真之符合論,詳見其系列論文《論“真”與“真理”》《為什么是“真”而不是“真理”》《再論“真”與“真理”》等,本文采取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