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麟
摘要:唯識學在佛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印度佛學的主流。依他起性是唯識學“三自性”之一,“三自性”由“分別性”、“真實性”、“依他起性”自稱,是一切法義的綜合,“依他起性”是“三自性”的核心。本文就唯識學中的依他起性進行了研究,對唯識古學和唯識今學體系下的依他起性進行分析,旨在分析佛教唯識學中依他起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佛家文化;唯識學;依他起性;唯識古學;唯識今學
引言
佛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至今,唯識學對今天的佛教有著深遠的影響。依他起性是唯識學中的重要內容,自玄裝法師解讀依他起性以來,佛教界圍繞依他起性展開了多方研究,雖論述頗多,但至今尚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為探究唯識學中的依他起性的含義,促進佛教在當今時代的新發(fā)展,在本文的研究中,著重于對唯實今學體系下的依他起性展開研究,有助于通過對依他起性的研究,闡述唯識學中“三自性”思想的不同根源。
一、唯識古學下的依他起性分析
1.1唯識學意義上的如來藏是阿摩羅識
如來藏是指如在在因位的臺藏形態(tài),唯識學認為眾生皆有如來藏,只因世俗的七情六欲遮蔽了如來藏,是而不顯化于外,需要通過修行念力,在成佛的道路上不斷覺悟,才能夠體會到如來藏,脫離凡俗,達到佛的境界。唯識學對如來藏進行了深度的解讀,《攝大乘論》、《決定藏論》、《轉識論》等經書,均對如來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讀,如《轉識論》中提到“謂是一切法種子識。如此如此造作回轉”,在“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識是依他起性,“自我”對事物的認知并不是認識自我,而是通過依他起性,不斷覺悟阿摩羅識,達到“識”與“境”的有機統(tǒng)一。阿摩羅識并不是有實體的存在,它是“自我”在不斷覺悟、開智后明悟佛性的體現,是“自我”證得如來藏的過程。
1.2心生滅門中依他起性的作用
心生滅門是如來藏心之相指,是“相”,緣起緣滅,即為心生滅,在生死流轉之中,阿黎耶識所蘊含的法逐漸顯現,“自我”在依他起性的作用下,分為“識”和“境”,其中“識”便是唯識學,依他起性起緣的作用,眾生皆有緣,與佛有緣、與法有緣。眾生皆苦,佛有大慈悲而不能渡,唯有通過緣將分別性和依他起性攝入到阿黎耶識之中,對菩提道之中存在的“虛妄”、“業(yè)報”、“宿業(yè)”等,進行反復的洗滌,才能夠明知覺悟,達到超脫得大自在的境界。依他起性與二中習氣、諸煩惱密切相關,是人生在不斷苦難、沉淪之中,逐漸明悟并擺脫的一種方式。眾生要“明唯識義”,便要覺悟到三無性,三無性是一切法的真實體現,是一切法能夠顯現于眾生的方式。
二、唯識今學下的依他起性分析
自唐朝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后,大乘佛教在中國有了新的傳播與發(fā)展,唯識學也處于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并對今天的唯識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2.1一切法唯有識
玄裝法師的《成唯識論》是其關于依他起性的重要著作,解讀了“唯有識”,“唯有識”建立在顯現界基礎之上,具有顯性,能夠顯現出依他起性?!白晕摇币蚓壓秃隙鷾鐣r,便會顯現在依他起性,對眾生產生迷惑的作用,讓眾生陷入到煩惱之中而無法自拔,被外境所困擾,因而一切法唯有識。煩惱、虛妄等是亂識,在菩提道之上,唯識是唯一的識,能夠演化成千差萬別不同的現象,產生重法相。
2.2依他起性是法起所在
在大乘佛教中,依他起性是法起所在的緣,即因果。任何一種法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與依他起性密不可分,依他起性是因、果的集合體,是一切法的根源所在,因而依他起性攝萬法。根據《攝大乘論》的內容,依他起性分為染、凈兩種法門,法門之下可建立生死所攝之法,凡涅槃、清靜法、因果等,均是依他起性所建立三自性的體現。因而在依他起性是一切法起所在方面,與唯識古學所提倡的“阿摩羅識”轉依體是有所區(qū)別的。
2.3依他起性與第六、七識
依他起性遍及第六、七識,唯識學認為依他起性能夠遍及第六、第七識,玄裝法師指出“意及意識名意識故”,“意識”包含了意和意識。在修行唯識學時,明白依他起性和第六、第七識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將達到“達無”的狀態(tài),依他起性能夠遍及修行者的內心,讓修行者在修行阿賴耶識時,明悟心智,體會“虛妄分別”的眾緣。依他起性遍及第六、第七識,遍及所執(zhí)之境,雖然在“虛妄分別”的作用下,存在著一切漏法行為,這是“分別”與“虛假”之間的差異。染和凈之間的轉換,是依他起性有無漏法的體現,由此否定了四緣所發(fā)揮的作用,體現出生死流轉的世界運行規(guī)律,有助于修行者自證、深度體悟佛法。
結語
唯識古學的依他起性與唯實今學的依他起性,唯識古學在“二重二諦”中,對依他起性思想進行了判定,認為依他起性是受到虛妄污染的,需要在轉變所依的情況下,不斷改變依他起性的自我存在基本理念。唯實今學則是以“道理世俗諦”為基礎,二諦思想區(qū)別于“二重二諦”,所依的是阿梨耶識,因而依他起性是一切法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刁炫力.《成唯識論》轉染成凈思想研究[D].2019.
[2]高樂.論唯識學的依他起性[D].2016
[3]周展安.依他起自性,依自不依他與反公理——試論章太炎從佛學出發(fā)的"唯物論"思想[J].中國哲學史,2017,(004):82-91.
[4]丁建華.法尊歐陽漸《辨法法性論》之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5):87-91.
海南大學 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