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雯珺
摘要:中國從古至今都在流傳神話,過去的神話大都離不開“創(chuàng)世神話”、“洪水神話”、“戰(zhàn)爭神話”。此類型的神話都是在揭示中華民族是一個博大堅忍、自強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而在現(xiàn)今社會中,神話仍然繼續(xù)存在。神話的本質(zhì)卻絲毫沒有改變,神話仍是為了凸顯某些意義而存在。
關(guān)鍵詞:神話、大眾媒介
一、大眾媒介的神話
現(xiàn)如今,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大眾媒介塑造的神話。大眾媒介利用其在公共領(lǐng)域內(nèi)的話語霸權(quán),通過多種方式受眾營造了單一的媒介環(huán)境,從而剝奪了受眾進行理性思維所需的多元信息的權(quán)利,同時也控制了受眾的思考范圍。正如一些媒介研究者所言,大眾媒介不能決定人們怎樣想,但卻能決定人們想什么,所以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往往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這也就是大眾媒介對某種東西神話化過程。羅蘭·巴特在其所著《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一書中指出,神話是一種言談。同時,神話作為一種言談,也是一種傳播體系,它是一種訊息。大眾媒介正是在這樣一種對言談訊息的設(shè)置、操縱和控制下,將受眾對某一種東西的認識越來越傾向于大眾媒介想讓我們認識的。
二、羅蘭·巴特—“你正在被洗腦”
其實現(xiàn)代大眾媒介所塑造的神話總是相似的,所以在我們看的電視劇里面,正派人物永遠有主角光環(huán),正確的歷史所趨的事情總是有神庇佑,總能取得成功。本文就從《偽裝者》存在的現(xiàn)象入手,從羅蘭·巴特的視角來看電視劇所塑造的神話。在《偽裝者》里面,不論是主角明臺明樓還是明誠都帶有強大的主角光環(huán),比如在劇情中,胡歌與同樣受過高素質(zhì)訓練的日本人打槍戰(zhàn),對面的日本人幾乎每5槍中一槍,一場槍戰(zhàn)下來千瘡百孔,最后死在胡歌的槍下。而胡歌強大的主角光環(huán)庇佑著他,胡歌在槍戰(zhàn)中沒有任何走位和任何躲避,但是面對左右夾雜的槍林彈雨卻沒有受一點傷,也沒有中一顆彈。在這一段劇情中,槍戰(zhàn)的后期日本人槍里沒子彈了,鏡頭最后一幕是,日本人絕望地閉上眼睛,胡歌一槍擊斃,日本人就這樣死了。而在這一集之后的的另一場槍戰(zhàn)中,胡歌到后期也沒子彈了,就在危難絕望之際,突如其來的增援在地形復雜的樹林里找到了他們并給他們支援。胡歌就在此處絕處逢生,活下來了。這就是大眾媒介塑造的神話,正面人物都是死不了的,正面人物永遠有英雄主義情結(jié)。主旋律諜戰(zhàn)劇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他們身上既有平凡人的特質(zhì),又兼具非常時期的責任和義務(wù)。他們通常會以隱忍的方式深入敵方,憑借非凡的智慧和敏銳的判斷,步步為營,不斷化解矛盾和危機,扭轉(zhuǎn)局勢,完成普通大眾所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wù)。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來體現(xiàn)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中國獲得主權(quán)的來之不易以及所有主旋律電視劇都在提煉的一種精神,一種倔強的、頑強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振興所不可或缺的。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被神話了的。
三、神話是滲透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文本
通過分析神話的形式,使我們認識到神話是具有明顯的動機性的,與普遍性的神話的含義有著共同之處——虛假。神話包含了明顯的制造神話者的意圖。所以在《神話學》里有“神話是滲透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文本”,是統(tǒng)治階級為掩蓋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而制造出來的假象。目的在于將歷史自然化、現(xiàn)實合法化。大眾媒介通過各種方式使我們“同化”,即用排斥其他經(jīng)驗,建構(gòu)統(tǒng)一認同,使相異變?yōu)橄嗤€人沒有選擇的余地,只有默默接受。這也是神話的功能以及目的。不光是個人的形象塑造,在主旋律電視劇里,所有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向上向善。最終事情的走向還是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比如在劇中,胡歌原屬“軍統(tǒng)”但在后期為了符合歷史以及符合主旋律電視劇的基調(diào)。軍統(tǒng)在后期也出現(xiàn)了為自己私欲而犧牲家國民族之事,通過這件事有報國之志的人都會選擇投誠光明、把國家大事和人民小事都視為頭等大事的中國共產(chǎn)黨。這也是神話目的將歷史自然化,通過一件件的事情,大眾媒體就會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共黨形象,使我們的統(tǒng)一認知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是無產(chǎn)階級的政黨,它忠實地代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chǎn)黨從一建立起,就忠實地比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作為自己的根本立場和唯一宗旨。也通過實踐證明實踐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只有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這一主題思想在劇中也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而不管是什么神話都還是帶有虛假性質(zhì)的,所以看待神話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用辯證眼光去看待,比如說:巴特認為人造奶油就是一種被建構(gòu)的神話,他指出,人造奶油本來就是一種高度人工合成的物質(zhì),但卻通過廣告等大眾媒介的美化而被視為一種自然的、有益的,似乎等同于黃油的存在。所以不管是任何事物我們都要認清本質(zhì),有理由的破譯神話。對事物本身的認知不參雜任何被美化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艾克拜爾·玉素甫.大眾媒介、足球與神話—傳播學視野下的批判性解讀[J].體育學刊,2008(05):22-24
[2]周逍.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偽裝者》的受眾心理需求[J].新聞研究導刊,2016(08):213
[3]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