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派克
有人說,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能親眼看見身邊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么,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問題中最大的問題。
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這是時髦、反叛,還是在逃避成熟?
應屆大學畢業(yè)生選擇考研的動機僅僅是:害怕畢業(yè)。他們是害怕畢業(yè),還是在拒絕成熟?
無數(shù)大齡青年不愿結婚,他們真的是沒選擇好伴侶,還是害怕承擔婚后的責任?
數(shù)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
一
人生就是一種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歷數(shù)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自我成長,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tài),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相當于躍向前方的奮力一跳,而不是隨意邁出的一小步。很多人一生都未實現(xiàn)這種跨越,他們貌似成人,有時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壽終正寢之際,其心理仍遠未成熟,甚至從未擺脫父母的影響,從未獲得真正的獨立。我是幸運的——即將滿十五歲時,我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當時,我隱約體會到成長的本質,以及與之有關的風險,它帶給我的體驗,我至今難以忘懷。我不知道當時的舉動,其實就是自我成長的體現(xiàn),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是大步向前,邁向了未知的嶄新天地。
十三歲時,我在離家很遠的菲利普斯·艾斯特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很有名氣的男生預科中學(我的哥哥也在這所學校里上學),也是公認的明星中學。學校畢業(yè)生大多都會考入常春藤名校,畢業(yè)后如愿步入社會精英階層。擁有這所明星中學的教育背景,人生之路可謂光明。我的家境還算富裕,父母有財力讓我接受最好的私立教育,這使我充滿了安全感。奇怪的是,我剛剛進入中學,就覺得與那里格格不入。那里的老師、同學、課程、校園、社交乃至整個環(huán)境,都讓我難以適應。似乎除了努力學習,以便開拓美好的未來,我沒有任何選擇。經過兩年半的努力,我益發(fā)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情緒也更加消沉。最后一年,我?guī)缀跽焖X,仿佛只有睡覺,才會感覺舒適和自由?,F(xiàn)在回想起來,我當時整天昏睡,可能恰恰是我在潛意識中,為即將到來的跨越做出準備。
在三年級春假,我一回到家,就鄭重地向父母宣布:“我不打算再回那所學校了?!?/p>
父親說:“你不能半途而廢。我為你花了那么多錢,讓你接受那么好的教育,你不明白放棄的是什么嗎?”
“我也知道,那是一所好學校?!蔽一卮鹫f,“可是,我不打算回去了?!?/p>
“你為什么不想法去適應它呢?為什么不再試一次呢?”我的父母問。
“我不知道,”我沮喪地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討厭它。我只知道,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p>
“既然這樣,那你告訴我們,你到底打算怎么辦?你好像沒把將來當一回事。你有什么樣的個人計劃呢?”
我依舊沮喪地說:“我不知道。反正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p>
父母大為驚慌,只好帶我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生說我患了輕度憂郁癥,建議我住院治療一個月。他們給了我一天時間,讓我自行做出決定。那天晚上,我痛苦不堪,第一次有了輕生的念頭。既然醫(yī)生說我患有輕度憂郁癥,那么住進精神病院,就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我哥哥在那所學校很適應,為什么我卻不行呢?我清楚我無法適應學校,完全是我自己的責任,我頓時覺得自己是低能兒。更糟糕的是,我覺得自己和瘋子沒有兩樣。父親也說過,只有瘋子才會放棄這么好的教育機會?;氐桨固刂袑W,就是回到安全、正常的環(huán)境,回到被社會認可、對個人前途有益無害的王國??墒?,我的內心卻告訴我,那不是適合我的道路。就眼下看來,我的未來非常迷茫,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放棄上學,勢必給我?guī)硪庀氩坏降膲毫Γ以撛趺崔k呢?我執(zhí)意離開理想的教育環(huán)境,是不是果真精神失常了呢?我感到害怕。就在沮喪的時刻,仿佛神諭一般,我聽到一種聲音,一種來自潛意識深處的聲音:“人生惟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边@聲音給了我莫大的啟示,盡管我的想法和行為,與社會公認的規(guī)范不相吻合,甚至使我看上去像個瘋子,但我應該選擇自己的路,于是,我終于安然睡去。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見心理醫(yī)生,告訴他我決定不再回艾斯特中學,我愿意住進精神病院。就這樣,我縱身一躍,進入了未知的天地,開始了我的獨立人生,自行掌握我的命運。
二
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以外,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shù)次小規(guī)模跨越——例如,八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騎車到遙遠的郊區(qū)商店購物;十七八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如果認為這些經歷算不上冒險,那你顯然是忘記了當初有類似經歷時,心中強烈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他們初次步入成人世界,除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乏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安全的環(huán)境中,想做回當初那個凡事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我記得十四歲以后,每天都要經歷不同的變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覺,對于心靈而言,這都是極好的滋養(yǎng)。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經歷過各種小步跳躍,偶爾也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躍。我離開艾斯特中學,無疑是告別傳統(tǒng)模式的價值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guī)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成長。盡管他們看上去像個成年人,心理上卻仍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他們沿襲上一代的價值標準,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準”,即使父母早已離開人世,他們心理上仍舊難以擺脫依賴的情結。他們從來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躍,大都出現(xiàn)在青春期時代,但實際上,這種跳躍可以在任何年齡進行。有一位35歲的女士,她有三個孩子。她的丈夫獨斷專行,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這種陰影下,經歷過長時期的痛苦,她終于意識到由于對丈夫和婚姻過于依賴,使她被褫奪了一切人生樂趣。她曾想通過努力,讓婚姻變得正常,但其努力最終化為泡影。她鼓起勇氣,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xù),忍受著丈夫的指責、鄰居的批評,帶著孩子離開了家門。她冒著風險,走向不可預知的未來——恰恰從這一刻起,她有生第一次成為她自己。還有一位52歲的企業(yè)家,他經歷過嚴重的心臟病發(fā)作,情緒極為消沉。他回顧追名逐利的一生,覺得那一切毫無意義。他意識到長期以來,他不是為自己而活著。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取悅他的母親——他的既專制又挑剔的母親。他一生拼命苦干,只為得到母親的認可,按照母親的標準塑造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他第一次抗拒母親的心意,也不顧妻子和兒女的反對,到鄉(xiāng)下開了專營老式家具的小店。到了他這樣的年齡和地位,進行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心里的壓力和痛苦可想而知??墒?,他還是表現(xiàn)出超人的勇氣,實現(xiàn)了年輕時的夙愿,當然,這也得益于他能接受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接受心理治療,未必就會降低成長的風險,心理治療的價值,在于它能提供恰當?shù)募?,給予病人足夠的勇氣,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并將自我延伸到新的領域,還需要什么條件呢?我在上面談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這一因素:自尊自愛。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xiàn)。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過且過,去維持在艾斯特中學的可憐狀態(tài)。我不想忍受不適合我的成長環(huán)境。同樣,家庭主婦珍愛自己,才結束了限制自由、壓抑人性的婚姻。商人懂得關心自己,才不再如過去那樣,凡事只為滿足母親的要求。這樣一來,他才沒有精神崩潰乃至選擇自殺。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愿,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以我本人為例,父母很早就傳達給我這一信息:“不管什么時候,你都是有價值的人?!彼麄兏嬖V我:“你是我們所愛的孩子,你是可愛的人。無論你做什么,無論你成為什么樣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險,我們始終都會支持你、愛你?!备改傅膼?,給了我安全感,教我懂得什么是自尊自愛。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就沒有勇氣自主選擇前途,就會漠視需要,抹煞個性,一味被動地接受他們安排的生活模式。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xiàn)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敢于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我們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愿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tài)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亦步亦趨、墨守成規(guī),不是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菁華摘選自《少有人走的路》[美] 斯科特·派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