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雪,龔金玲(通訊作者)
(重慶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重慶 400000)
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為外傷、經皮穿刺后血液經動脈壁裂口流至血管周圍組織,形成某個或多個腔隙,并使收縮期動脈血液經載瘤動脈、瘤腔通道流至瘤腔內,并于舒張期回流至動脈內的情況[1]。近年來,隨著臨床介入手術治療患者的增多,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人數(shù)也在不斷增多,若未予以及時治療,可使患者出現(xiàn)組織壞死、血栓栓塞、破裂出血等情況,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有數(shù)據顯示,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fā)病率約在8.0%,以往臨床經外科修復術予以治療,其效果較好,但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并不利于患者恢復,還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3]。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與超聲技術的發(fā)展,超聲引導下凝血酶注射治療已被廣泛用于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主要以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診治的33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為例,分析超聲引導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注射凝血酶治療的效果,以供參考,現(xiàn)做如下分析。
本次研究資料選取時間段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患者為我院診治的33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最大、最小分別為80歲、31歲,平均年齡(55.73±4.31)歲;8例顱內動脈造影后出現(xiàn),25例經皮顱內或頸部動脈介入治療后出現(xiàn);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直徑最長、最短分別為6.8 cm、2.0 cm,平均直徑(3.25±1.43)cm;17例伴高血壓,14例伴糖尿病,10例伴高血壓和糖尿病。
超聲診斷標準:經超聲對患者瘤體大小、形態(tài)、內部血流等予以觀察,并分析瘤體、股動脈、股靜脈間關系,對股動脈、股靜脈暢通情況予以評估,若經超聲可見穿刺處有囊性、囊實性包塊,包塊內存在紅藍間隔湍流血流信號,包塊一側存在通道、股動脈相交情況,可確診為假性動脈瘤。
納入標準:經臨床診斷與超聲檢查確診為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嚴重臟器疾??;認知障礙;精神異常;免疫系統(tǒng)疾病;臨床資料不全等患者。
1.2.1 所需超聲儀器 所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由GE公司提供,型號分別為:LOGIQE9、VIVIDE9及Voluson S8Pro。高頻探頭頻率在6~13 MHz,凸陣探頭頻率在3~5 MHz。
1.2.2 治療方法 予以所有患者超聲引導下瘤體內注射凝血酶治療,即:使患者呈平臥位,結合患者實際病情于穿刺處放置高頻探頭或凸陣探頭等,對超聲儀予以調節(jié),以清晰呈現(xiàn)假性動脈瘤情況,包括所處部位、體積及數(shù)量等。明確并測量破口部位大小,對破口、留體內血流情況予以觀察,并行血流頻譜特征、血流速度記錄。之后予以患者常規(guī)消毒鋪巾,經超聲探頭陰道對進針路線予以明確,并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連接好三通管、凝血酶注射器,經氯化鈉溶液稀釋30~50 U/mL凝血酶凍干粉備用。于超聲引導下行經皮穿刺,確保生理鹽水注射器負壓穩(wěn)定,將16 G針經皮穿刺至股動脈假性動脈瘤腔中,期間應確保針尖原理瘤頸部,一般宜保持在瘤腔遠端邊緣。待回抽出血液后,推注0.1~1 mL生理鹽水,以確定針尖處于瘤腔內,并防止針尖內血液凝固。之后,行假性動脈瘤近心端加壓處理,以最大程度進行瘤頸部血流信號阻斷,并經彩超明確瘤體內不存在血流信號后,將凝血酶凍干粉稀釋液緩慢注入瘤體腔內,待瘤體腔、瘤頸部無回聲,注射位實性低回聲,持續(xù)3~5 min后,慢慢將近心端壓力予以釋放,并再次經超聲對瘤體內血流情況予以觀察,并探查股動脈、股靜脈血流變化情況。若治療成功,須行局部消毒,并以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若治療未成功,須再次行凝血酶溶液注射至血栓形成、留體內血流信號消除為止。本次治療所有患者均行12 h制動,并分別于治療后24 h、治療后1周及1個月時行超聲復查,以確定未有復發(fā)或是其他問題,若有異常再予以對癥治療。
對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治療成功與否及術后并發(fā)癥、凝血酶使用量等進行分析。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成功評估標準為:注射按壓結束后,經超聲可見瘤體內存在實性回聲充填,內部血流信號徹底消除,局部聽診血管雜音消除。
本次研究的33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注射凝血酶劑量最大、最小分別為500 U、120 U,平均為(365±106)U,按壓時間最長、最短分別為10 min、5 min,平均按壓時間為(7.22±1.06)min。其中,一次性栓塞成功患者30例(90.91%),其余3例患者因瘤體較大,行一次注射凝血酶及按壓治療后,經超聲可見留體內存有紅藍間隔血流信號,后行第2次注射凝血酶,注射量210 U,并行10 min按壓,最終栓塞成功。本次治療總成功率為100.00%。
治療后經超聲復查,33例患者瘤體內均未有顯著血流信號,患者股動脈、股靜脈、足背動脈管腔未有血流阻塞情況,未有動脈、靜脈血栓形成與嚴重過敏、感染及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隨著介入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心腦血管、外周血管腔內檢查與治療患者人數(shù)在不斷攀升,同時受抗凝、抗血小板等藥物的大量使用影響,經股動脈穿刺所致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股動脈假性動脈瘤(IFAP)多為經股動脈穿刺后致使動脈壁局部受損無法愈合,股動脈內血液經其形成的局部破裂口往返于血管內外,致使周圍纖維組織包裹損傷的動脈血管外血液進而形成的囊性、搏動性血腫[4]。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具有不穩(wěn)定型,部分患者可自愈,部分患者則會因繼續(xù)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無法徹底自愈。而若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無法自愈,則可因瘤體不斷增大出現(xiàn)局部血管、神經受壓、破裂出血、血栓栓塞等,并因脫落而使遠端肢體栓塞,進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針對性介入治療的患者,臨床一旦確診患者出現(xiàn)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應予以及時治療,以免并發(fā)癥發(fā)生。
以往臨床多予以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外科修補術治療,但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并不利于患者恢復,部分患者甚至可因大出血、感染等死亡,因此臨床僅針對具有活動性出血、神經受壓、局部感染或遠端肢體缺血患者采取此種術式。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超聲在假性動脈瘤診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是因為,彩色多普勒超聲可將假性動脈瘤與破裂血管間關系清晰顯示出來,并可將瘤體所處位置、大小及破裂口大小、破口與瘤體內血流情況等清晰顯示出來,因此其具有極佳診斷性?;诖耍洺曇龑滦腥斯浩确ㄌ娲饪菩扪a術成了臨床治療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主要術式,其具有一定安全性,但對于行抗凝、抗血小板或肥胖患者來說,其效果較差;此外,經超聲引導須行較長時間人工血管壓迫,不僅醫(yī)生可能會出現(xiàn)疲勞情況,也易增加患者疼痛感。近年來,臨床經研究發(fā)現(xiàn),超聲引導下凝血酶可有效治療假性動脈瘤,這與本文研究結果相一致,本文研究顯示,本次研究的33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患者30例(90.91%),其余3例患者因瘤體較大行第2次注射凝血酶,最終栓塞成功。治療后經超聲復查,患者瘤體內均未有顯著血流信號,患者股動脈、股靜脈、足背動脈管腔未有血流阻塞情況,未有動脈、靜脈血栓形成與嚴重過敏、感染及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凝血酶注射治療假性動脈瘤的主要機制為:經凝血酶的正反饋與凝血因子活化凝血酶原,進而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使假性動脈瘤腔內形成血栓,以此將瘤頸堵塞,從而持續(xù)阻滯動脈破潰外溢血液,起到栓塞效果。此外,凝血酶注射治療不會對機體全身凝血系統(tǒng)造成影響,因此安全性較高。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超聲引導下治療時,應經超聲對穿刺、注射凝血酶溶液情況予以動態(tài)監(jiān)測,并確保適宜深度,保證針尖處于瘤體中央,行凝血酶注射時應盡可能壓閉瘤頸部,并行低濃度凝血酶注射治療,一般宜采取分次緩慢注射治療,以防急性外周動脈栓塞。同時,因該治療尚未明確瘤體大小、瘤頸長度與寬度適應證等,劑量、濃度也無統(tǒng)一標準,還有待臨床予以深入探究,以進一步提高超聲引導下凝血酶注射治療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效果。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注射凝血酶治療效果確切,其操作便捷、效果佳、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低,可行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