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朝陽市朝陽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遼寧 朝陽 122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森林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林業(yè)建設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森林面積占世界森林面積的3.9%,土地面積和人口分別占世界的7.2%和22%,可見我國人均占有的森林資源較少。近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逐漸增加,但由于營造的人工林結構較為單一,極易誘發(fā)大面積病蟲害。病蟲害會對樹木的生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威脅,阻礙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針對現階段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工作的不足,可以采取有效的對策,建立完善的檢疫體系,確保檢疫工作規(guī)范化開展?,F有研究重點落在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措施上,對于檢疫體系建設方面的工作涉及較少,本研究主要針對森林病蟲害檢疫工作,重點提出了檢疫體系建設的對策。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以下具體分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森林受到了嚴重的病蟲害侵襲,受災面積不斷擴大,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在逐年增加,包括天幕毛蟲、松毛蟲、楊扇舟蛾等,同時會有一些外來病蟲害。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暖冬季節(jié)有利于病蟲害的生長和繁衍,導致冬季病菌、蟲害的死亡率不高。為了控制病蟲害的不斷蔓延,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檢疫顯得尤為重要。
森林的生長周期較長,少則十幾年,多則上百年,在其漫長的生長過程中,隨時可能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嚴重影響林木生長質量,因此,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是我國林業(yè)發(fā)展中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可以在萌芽時期對病蟲害進行控制,防止病蟲害對樹木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隨著我國森林面積的不斷增加,森林病蟲害問題日漸凸顯,因此防治檢疫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體系建設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檢疫部門對檢疫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檢疫工作進度滯后;第二,檢疫人員的檢疫專業(yè)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知識不足,在檢疫工作中缺乏科學的檢疫計劃,導致檢疫業(yè)務水平有限;第三,檢疫人員的抗壓能力和體力支撐不足,導致檢疫工作無法有效落實[1]。另外,在檢疫工作中還存在發(fā)現病蟲害向林業(yè)主管部門上報不及時,檢疫隊伍整體業(yè)務素質不高,檢疫工作缺乏專業(yè)人才,部分檢疫人員沒有森林植物檢疫員證等問題。由于檢疫部門缺乏宣傳,導致廣大群眾不了解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及檢疫工作的重要性,廣大群眾缺乏檢疫知識,不了解檢疫法律法規(guī),對于檢疫工作的關注度不高,對于檢疫部門的檢疫工作缺乏支持和配合,導致檢疫工作覆蓋面較小,檢疫工作效率低。
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工作中沒有劃分區(qū)域,導致檢疫工作不夠全面,缺乏完善的檢疫工作機制。一方面,責任機制不健全,在檢疫工作中責任不明確,檢疫人員的責任意識不強,各部門缺乏溝通和配合,檢疫人員在檢疫中缺乏自我約束,導致無法落實檢疫責任。另一方面,檢疫工作中缺乏獎懲機制,導致檢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在檢疫工作中存在漏洞,缺乏對于檢疫工作中相關問題的記錄,無法解決檢疫工作中的困難;在檢疫工作中缺乏對檢疫經驗的總結,缺乏對檢疫工作的反思,導致檢疫工作質量不高。
檢疫工作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林業(yè)種子、林業(yè)產品、苗木生產、運輸機構等方面的檢疫。人工林面積的增加及引進的新樹種,會伴隨著有害生物的入侵。對于從國外引進的新樹種,有些地方缺少檢疫站,導致調運檢疫工作開展不到位,可能會導致外來病蟲害在我國繁殖。由于外來病蟲害在國內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缺少天敵,病蟲害會快速傳播,因此,檢疫人員需要檢疫的樹種比較多,導致檢疫工作量比較大[2],但是檢疫站和檢疫人員數量比較少,很難滿足大量檢疫工作的需求,導致無法進行全面檢疫。對于突發(fā)疫情缺乏緊急預案,無法及時封鎖區(qū)域并撲滅,造成病蟲害大面積蔓延,無法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
現階段,部分地區(qū)檢疫設備和技術比較落后,檢疫手段主要為肉眼觀察和產地檢疫,導致檢疫工作存在局限性,尤其無法快速檢測病毒類和細菌類病害,很難達到調運林業(yè)貨物的檢疫要求。對于比較明顯的疫情癥狀可以用肉眼觀察,但有些有害生物比較隱蔽,很難用肉眼觀察到癥狀,不能獲得良好的檢疫效果。此外,缺乏新型技術的研發(fā)和新型設備的引入,檢疫人員不懂先進設備的操作方法,沒有掌握先進的檢疫技術。例如,在檢疫工作中缺乏對網絡監(jiān)測技術的運用,在檢疫工作中缺乏監(jiān)測和預報,檢疫人員無法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導致檢疫工作缺乏明確的方向;缺乏對于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運用,無法對數據信息進行存儲,無法通過分析數據信息明確檢疫工作的重點;缺乏網絡自動化的檢疫簽證編號,無法通過網絡查詢;無法在網絡平臺發(fā)布疫區(qū)信息;無法共享檢疫工作的相關信息,導致檢疫工作水平不高。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檢疫工作中,檢疫人員對檢疫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和檢疫政策了解甚少,不能依據法律法規(guī)進行檢疫,缺乏明確的檢疫流程,檢疫方法不科學,各個檢疫機構的配合度不高,導致檢疫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不高;缺乏對于外來病蟲害的入侵檢查,在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工作中執(zhí)法管理比較薄弱,導致檢疫工作的規(guī)范化程度不高,檢疫工作無法有效落實,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的不良影響。
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是具有政策性和技術性的工作,檢疫部門需要構建防治檢疫體系,以保證檢疫工作的有序開展,從而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推動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面對森林病蟲害日益嚴重的現狀,檢疫部門應重視森林病蟲害的檢疫工作。第一,檢疫人員要提升對檢疫工作的認知。不斷學習并全面掌握檢疫專業(yè)知識和檢疫法律法規(guī)知識,例如,認真學習并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依法依規(guī)開展檢疫工作。第二,檢疫人員要不斷擴充檢疫知識儲備,提升檢疫水平和工作素質。第三,檢疫人員要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和體力,在檢疫工作中發(fā)現病蟲害要及時向林業(yè)主管部門上報。第四,相關部門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檢疫隊伍,同時引進專業(yè)人才以開展檢疫工作。第五,檢疫人員必須獲取森林植物檢疫員證才能上崗。第六,檢疫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檢疫工作計劃,通過檢疫工作計劃的有效落實,保證檢疫工作順利開展。
此外,檢疫部門可以向廣大群眾宣傳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及檢疫工作的重要性,解讀檢疫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提高廣大群眾及全社會對檢疫工作的關注度[3],引導廣大群眾支持、配合、參與檢疫工作,以提升檢疫工作效率。
首先,為了保證森林病蟲害檢疫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檢疫工作機制,可以劃分區(qū)域開展檢疫工作,保證檢疫工作的全面性;其次,通過建立責任機制,提升檢疫人員的責任意識,減少檢疫工作中的失誤,推進檢疫工作中相關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將責任落實到人,以保證各工作環(huán)節(jié)都有專人負責;再次,檢疫人員要詳細記錄檢疫工作中存在的困難,檢疫人員之間積極探討解決困難,通過不斷積累檢疫經驗使檢疫工作更加高效,從而提升檢疫工作質量;最后,在檢疫工作中,可引入獎懲機制,對于檢疫工作中表現優(yōu)秀的人員進行獎勵,以激發(fā)檢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4]。對于檢疫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追究責任。檢疫人員要定期總結檢疫工作,并反思檢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升檢疫工作水平。
隨著世界貿易的發(fā)展,國內外不同地區(qū)的苗木流通量不斷增加,對于調入苗木的檢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個區(qū)域增加檢疫站數量,保證檢疫站擁有足夠的檢疫人員以應對繁重的檢疫工作。檢疫站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增加檢疫人員的數量,或將其他崗位的人員進行轉調,對于招聘和轉調的檢疫人員要進行培訓,使其明確崗位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從而更好地開展檢疫工作[5-6]。
我國各級政府要支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工作,檢疫部門需配備先進的檢疫設備,以解決用肉眼觀察和憑借經驗判斷的弊端。檢疫人員要掌握先進設備的操作方法和先進的檢疫技術,以提升檢疫工作水平。在檢疫工作中加強監(jiān)測和預報,可以運用先進的設備監(jiān)測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通過監(jiān)測和預報及時調整檢疫工作方向,使檢疫工作更有針對性[7]。利用信息管理系統(tǒng)存儲監(jiān)測數據信息,檢疫人員可通過分析數據信息明確檢疫工作的重點。
檢疫工作中運用先進技術,可以提高檢疫工作水平。在檢疫工作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需要技術人員進行探索,以最大化發(fā)揮網絡技術的作用。采用網絡技術可以實現自動化的檢疫簽證編號,使檢疫簽證渠道更加規(guī)范化;通過網絡系統(tǒng)進行查詢,防止出現假證。各區(qū)域的檢疫機構在網絡平臺定期公布疫區(qū)疫情信息,實現檢疫信息共享,利用網絡平臺發(fā)布關于檢疫工作的信息,方便檢疫人員通過信息平臺了解檢疫工作的最新要求和工作流程。此外,技術人員要加強對新型檢疫技術的研究,使檢疫工作更加有效[8]。
根據我國檢疫工作的要求,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按照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的要求科學進行檢疫。管理部門必須加強苗木檢疫工作的執(zhí)法管理,通過檢疫執(zhí)法管理保證檢疫工作規(guī)范化開展。例如,對于產地檢疫,檢疫人員可在春季造林期間對苗木進行全面檢疫,對檢疫合格的苗木開具“產地檢疫合格證”。對于國外或省外引進的新苗木,需要進行調運檢疫,包括苗木的調出或調入都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遵照標準流程進行檢疫。對于外省調入的苗木,調入地需要出具“森林植物檢疫要求書”[9],調出地需要出具《植物檢疫證書》,調入后還需向調入地申請復檢,經過復檢合格才能栽種。向省外調運苗木,必須提前15 d 到調出地檢疫部門填寫“森林植物檢疫報檢單”,調入地需要開具“森林植物檢疫要求書”,調出地可根據提供的材料確定檢疫時間,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檢疫方法,通過各個檢疫機構的配合對外來病蟲害進行入侵檢查。這種方法可以使外來物種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從而保證檢疫工作的有效落實。通過產地苗木檢疫和調入調出苗木檢疫,從源頭上保證栽種的苗木質量合格,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保證樹木健康生長,促進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10]。
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檢疫部門承擔著持續(xù)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體系的任務,要認識到防治檢疫工作的重要性,針對檢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加強檢疫體系建設,通過建立責任機制,確保檢疫工作的責任落實。通過建立獎懲機制,提升檢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檢疫工作中加強各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檢疫人員要不斷擴充業(yè)務知識,按照規(guī)范化的流程開展檢疫工作,并號召廣大群眾建言獻策。同時,執(zhí)法部門要加強對檢疫工作的執(zhí)法管理,提升檢疫工作的實效性??偠灾?,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通過提高檢疫水平,從根本上解決森林病蟲害問題,保護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