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友
莒南縣半促成草莓栽培始于1994 年,目前已發(fā)展有7 萬余畝。近幾年來,由于夏秋季節(jié)高溫多雨、品種退化、土壤酸化等原因,造成草莓苗質量下降,移栽后死苗嚴重,產量、品質雙下降。俗話說“苗好一半收”,高質量的草莓秧苗是獲得草莓高產優(yōu)質的基礎, 秧苗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以后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培育健壯的匍匐莖秧苗是草莓高產優(yōu)質的關鍵。 針對這些原因,筆者根據試驗和田間調查、分析,將草莓匍匐莖育苗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根據當?shù)夭葺袌鲂枨蟆?栽培模式和銷售方式,合理選用優(yōu)質高產抗病品種,如適合遠距離運輸銷售的甜查理、艷麗、丹莓二號等,適合城郊休閑采摘的章姬、紅顏、妙香七號、香野等。種苗以選用生長健壯、 長勢良好的植株或正規(guī)廠家、科研院所生產的原種種苗為好。
育苗田應選擇土地平整、土層深厚、地勢較高、通風良好、灌排水方便、pH 值在5.5~6.5 的砂質壤土或壤土。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種植過草莓或茄科類田塊不宜作為育苗田。 整地前30 天左右用石灰氮或棉隆處理土壤,畝用量為石灰氮50 kg 或棉隆30 kg。
栽植前,畝撒施腐熟的農家肥2 000~3 000 kg 或生物有機肥200 kg、 硫酸鉀型復合肥20~25 kg,深翻土壤20 cm 左右,整平耙細做畦。
做畦標準可根據栽植方式和常年降雨量靈活掌握。寬畦雙行栽植:畦面寬1.8~2.0 m,溝寬20~30 cm、深20 cm,畦面呈弓背形,在畦的兩側各栽植1 行;也可在畦的中間栽植2 行,小行距20~30 cm。 窄畦單行栽植:畦面寬1~1.2 m,溝寬20~30 cm、深20 cm,畦面呈弓背形,在畦面的一側栽植1 行。
苗畦做好后,及時噴施芽前除草劑,防止雜草危害。 每畝噴施96%精異丙甲草胺100 mL,或33%二甲戊靈乳油200 mL,或50%丁草胺乳油200 mL,對水45~60 kg。土壤干燥時,應先造墑,再施藥,以免影響效果。
1)定植時間。 一般于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旬定植, 也可于秋后冬前定植(9 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
2)定植密度。 株距40~50 cm, 畝植600~1 000 株, 繁殖系數(shù)高的品種可適當稀植, 繁殖系數(shù)低的品種可適當密植; 定植深度以苗心莖部與地面齊平即可, 做到深不埋心、 淺不露根。
3)種苗處理。 定植前1 周左右,噴施多菌靈、代森錳鋅等保護性藥劑,定植前用甲基硫菌靈、惡霉靈、阿維菌素等藥劑浸蘸草莓根系,以防止種苗帶病,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
1)水肥管理。種苗定植后立即澆足定植水,次日再澆1 次。種苗成活后,待墑情適宜時進行劃鋤保墑,促進根系生長。 在整個育苗期間,應保持土壤濕潤, 防止干旱和澇災。 匍匐莖抽生后, 每10~15 天進行1 次葉面追肥, 一般用0.2%尿素溶液。 到8 月上旬,停止追施氮肥,改施鉀肥,一般用0.1%磷酸二氫鉀液,以促進草莓花芽分化,提高分化質量。
2)植株調整。種苗成活后,去掉老葉、病葉,促進匍匐莖抽生;匍匐莖抽生達20 cm 以后,要及時整理,使其在田間均勻分布,剪除過于密集的匍匐莖,防止郁閉,滋生病害;為使匍匐莖節(jié)及早發(fā)出不定根, 應在匍匐莖偶數(shù)節(jié)或子苗具有2 片展開葉時及時進行壓蔓處理, 以利子苗生長發(fā)育。
3)其他管理措施。 為促進草莓種苗早抽多發(fā)匍匐莖,可在種苗成活后,噴施50~100 mg/kg赤霉素1~2 次; 在子苗布滿畦面70%~80%后,根據生長強弱,進行2~3 次控旺處理,常用藥劑有戊唑醇、烯效唑等。 待子苗均勻布滿畦面后,及時去除匍匐莖的生長點, 以促進子苗的生長發(fā)育,提高育苗的質量。
4)病蟲防治。 草莓育苗期正值高溫高濕的季節(jié),應在做好草莓蛇眼病、褐斑病、細菌性葉斑病等常發(fā)病害和螨類、斜紋夜蛾、蚜蟲、薊馬等害蟲防治的同時, 應特別注意草莓炭疽病的防治。 炭疽病一般可用苯醚甲環(huán)唑、咪鮮胺、烯唑醇等藥劑進行防治。 防治方法應根據天氣變化,在雨前和雨后分別用藥,加大藥液用量,噴嚴噴透,方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