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豪 李若坤 嚴福華
磁共振彈性成像(MRE)是一種將組織彈性特征定量化的無創(chuàng)性成像技術。MRE主要成像原理是運用外置機械波發(fā)生器產(chǎn)生剪切波,剪切波持續(xù)、動態(tài)發(fā)生,使被檢測組織發(fā)生質(zhì)點相位位移,利用運動敏感梯度獲得組織內(nèi)質(zhì)點的空間位移(位移程度與組織硬度相關),最后通過擬合反演算法得出彈性圖,可直接測量來描述組織硬度(kPa為單位)[1]。MRE在評估各類慢性肝病(CLD)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方面已具有良好的復現(xiàn)性和診斷能力。MRE在各種慢性肝病中的診斷、監(jiān)測中均發(fā)具有很大優(yōu)勢,已成為慢性肝病的重要影像診斷工具[2]。
MRE在診斷肝纖維化分期中的應用已經(jīng)較為成熟,其診斷準確性優(yōu)于超聲瞬時彈性成像(TE)。Abe等[3]對208例肝纖維化患者(其中41例患者合并腹水)研究發(fā)現(xiàn),診斷肝纖維化合并腹水的最優(yōu)截斷值LS值>6.0 kPa,相應受試者工作曲線下面積(ROC)為0.87, LS值>6.0 kPa可作為肝纖維化合并腹水的獨立風險因素,診斷效能高于血清生化學檢查。MRE診斷臨床顯著性纖維化(≥F2)的ROC曲線下面積顯著高于TE(0.98對0.87,P=0.0003)。在比較對肝纖維化分期的診斷準確性上,MRE的ROC明顯大于TE、APRI以及TE與APRI聯(lián)合的ROC[4]。一個肝纖維化預測模型,結合了MRE測得的肝硬度、15分鐘吲哚菁綠滯留率(ICG-15)和血小板計數(shù)三項指標,診斷準確性高達83.8%,優(yōu)于任何一個單獨指標的診斷準確性[1]。在肝硬化患者中,MRE可用于監(jiān)測抗病毒或抗纖維化治療期間的肝纖維化動態(tài)變化[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發(fā)生率約30%,NAFLD有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風險。在NASH早期無纖維化時,炎癥導致的肝細胞腫脹及間質(zhì)水腫會導致肝臟硬度增加,可通過測量肝臟硬度檢測NASH。組織炎癥會影響MRE測量結果。表現(xiàn)為肝硬度值隨炎癥病灶增加而增加。Yin等[5]研究表明,聯(lián)合MRE測得的肝硬度值和阻尼比可以改善單一參數(shù)的診斷效能,從而使得MRE具有評估肝臟炎癥、充血性和纖維化過程的潛在可能性。
Singh等[6]對9項研究共232例NAFLD合并肝纖維化患者的MRE診斷性能進行分析,得到F1~F4期肝臟平均彈性值分別為2.88、3.54、3.77、4.09 kPa,AUC值依次為0.86、0.87、0.90、0.91,靈敏度分別為 75%、79%、83%、88%,特異度分別為77%、81%、 86%、87%;另外,在對性別、肥胖及不同炎癥程度的分層分析中也得到類似的診斷結果。Imajo等[4]也研究了MRE對142例NAFLD患者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性的評估。結果顯示,MRE測得的肝硬度值與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MRE檢測肝纖維化的診斷準確率高于TE。結合MRE測得的肝硬度值(≥3.3 kPa)和FIB-4指數(shù)(≥1.6),可以準確診斷≥F2期纖維化,為確定NAFLD患者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提供依據(jù)[5]。Alina等[9]聯(lián)合多參數(shù)3D-MRE和MRI-PDFF可以檢測NASH患者減肥手術后的病情轉(zhuǎn)歸及預后情況。
兒童NAFLD整體患病率接近10%,其中肥胖兒童患病率高達40%~70%。Sawh等[10]研究81名健康兒童(8~17歲)得出正常兒童肝臟平均LS值為(2.45±0.35)kPa,高于正常成人的LS值。Schwimmer等[11]對114例兒童NAFLD患者進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得到3個中心的F≥3期肝硬度值為3.03~3.33 kPa,靈敏度僅為50.0%、33.3%、33.3%, 特異度高于90%。MRE在兒童患者的診斷準確性相對較低,檢查失敗率也更高。需要強調(diào)的是,兒童NAFLD晚期肝纖維化(F≥3期)肝臟硬度的彈性值低于成人。若以成人的基線值進行檢測,可能會存在低估疾病嚴重程度或?qū)е碌图墑e損傷被遺漏的風險。
肝硬化可逐步進展為失代償期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Takamura等研究報道稱,使用MRE測量的肝脾硬度值是肝硬化早期臨床進展的獨立預測指標。他們分析了Child-Pugh A到B級的10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隨訪期間有25例患者出現(xiàn)了肝硬化進展,肝硬度值、Child-Pugh評分(>5)、抗病毒治療應答情況是與肝硬化進展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6]。Aarani等的研究表明[13],采用MRE測量的肝彈性值與失代償風險增加、肝細胞癌的發(fā)生和死亡相關;失代償患者平均肝硬度為6.8 kPa,顯著高于代償性肝病患者(5.2 kPa);167例代償期肝硬化患者進行平均27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肝臟硬度值≥5.8 kPa的患者發(fā)展為失代償期的風險是<5.8 kPa患者的5倍。在NAFLD人群中,增加的肝臟硬度值是不良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MRE測量的肝臟硬度值≥6.48 kPa與失代償及死亡率相關,出現(xiàn)腹水、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時的肝臟硬度值分別為7.15、10.16和10.15 kPa[14]。
使用MRE測量的肝脾硬度值可以預測臨床顯著性門靜脈高壓(CSPH)和嚴重食管靜脈曲張。MRE可以同時測量肝脾組織硬度,二者與HVPG有良好的相關性,是預測CSPH和嚴重食管靜脈曲張的有效因子。Shin等[7]研究表明,使用MRE測量的肝脾硬度值與食管靜脈曲張的發(fā)生有關聯(lián)。使用肝脾硬度值 (肝硬度值> 4.81 kPa;脾硬度值> 7.60 kPa)診斷食管靜脈曲張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脾臟長度,甚至可以和動態(tài)增強MRI相比。Morisaka等[8]報道,使用MRE測量的肝脾硬度值可以鑒別輕度和重度的食管靜脈曲張。其中,脾硬度與嚴重的食管靜脈曲張正相關[9]。另一項近期的研究結果表明,聯(lián)合MRE和動態(tài)增強MRI可以準確地診斷CSPH,其診斷效能優(yōu)于常規(guī)影像學方法。
臨床常用的肝臟儲備功能評估方法包括Child-Pugh評分、MELD評分、吲哚菁綠清除試驗等。MRE測量的肝硬度值可以預測肝切除術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和恢復情況。Lee等[10]對使用MRE測量的肝硬度值對HCC患者肝癌切除術的預后作用進行了評估。他們發(fā)現(xiàn),使用MRE測量的肝硬度值不僅可以預測術后肝功能衰竭的發(fā)展,而且可以預估總生存期。
MRE臨床應用也有一定局限性。MRE設備相對昂貴且并沒有在國內(nèi)廣泛運用,不如TE測量肝硬度具有低成本的優(yōu)勢,便于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研究;大量腹水、嚴重鐵沉積和極高BMI指數(shù)的患者MRE檢查成像失敗率高,在3.0 T磁共振更為多見[11];MRE并不能提供有關細胞水平的信息,不能確診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12];現(xiàn)有MRE技術多采用單頻60 Hz,穿透效能有限,圖像分辨率尚需提高。多頻MRE是MRE中一項新興的技術。與傳統(tǒng)的單頻率MRE不同,多頻MRE通過后處理得到的斷層彈性圖像和傳統(tǒng)的MRI圖像更加接近,可以更清晰地展現(xiàn)出各組織器官的解剖結構,有望在肝臟局灶性病變中發(fā)揮更大優(yōu)勢。
總之,MRE在國內(nèi)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最優(yōu)參數(shù)擬合模型、圖像信噪比的提高、更好的序列設置、合適的刺激頻率、患者的配合等多因素仍然是影響研究結果和輔助診斷的重要因素。目前還需要國內(nèi)大樣本人群、統(tǒng)一規(guī)范化的序列設置及數(shù)據(jù)測量,才能得出更有信服力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