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國
隨班就讀是國際融合教育浪潮在我國的本土化體現(xiàn),是符合特殊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我國國情的殘障學生教育形式。2017年5月起施行的《殘疾人教育條例》規(guī)定,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能夠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應就近到普通學校接受義務教育。2000~2014年,隨班就讀在校學生占殘障兒童在校生比例平均為60.1%[1]。2017年,普通小學、初中隨班就讀在校生為30.40萬人,占殘障兒童在校生總數(shù)的52.52%[2]。殘障學生隨班就讀的比例略有下降,隨班就讀殘障學生回流到特殊教育學校的現(xiàn)象開始顯現(xiàn)。
隨班就讀回流是指一定比例的殘障學生從普通學校回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現(xiàn)象[3]。影響聽障兒童隨班就讀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其進入普通班級前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聆聽習慣[4],也有語言障礙、教師素質、同伴關系、家長素養(yǎng)等多方面因素[5~7]。以學生需求為中心,以個別化支持服務計劃為依據(jù)的教學調整能夠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策略產(chǎn)生積極影響,提高其學業(yè)水平[8]。普通學校應為隨班就讀學生提供開放包容的學習環(huán)境,普通教師應學習手語,為隨班就讀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保障[9]。以往研究側重于隨班就讀殘障學生回流現(xiàn)象的預防,對已經(jīng)回流到特殊教育學校的殘障學生缺少關注。本文以鄭州市盲聾啞學校為例,對回流聽障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干預措施。
本研究對鄭州市盲聾啞學校聾高中部12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年齡17~22歲,其中男生79人,占總數(shù)的62.7%;女生47人,占總數(shù)的37.3%。高一年級44人,占比34.9%;高二年級42人,占比33.3%;高三年級40人,占比31.7%。另選取適應性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小學、初中、高中聽障學生各1人,共3人進行訪談、干預個案研究。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聾三年級學生L,男,11歲,1歲時由于高燒藥物致聾,聽力殘疾一級,沒有語言訓練經(jīng)歷,隨班就讀1年;聾九年級學生M,女,16歲,先天性聽力障礙,聽力殘疾二級,植入人工耳蝸,經(jīng)過3年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基本能夠與人正常交流,隨班就讀8年;聾高二年級學生Z,男,20歲,藥物致聾,聽力殘疾二級,配戴助聽器,基本能夠與人正常交流,經(jīng)過5年語言康復訓練,隨班就讀9年。
本研究對鄭州市盲聾啞學校聾高中部126名學生采取自編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姓名、性別、班級、年齡、隨班就讀所在學校及時長、回流時間及時長等個人信息。
高中部共有隨班就讀回流學生24人,占總人數(shù)的19%。其中,小學一至三年級回流學生8人,占回流學生總數(shù)的33%;四至六年級回流學生6人,占回流學生總數(shù)的25%;初中階段回流學生8人,占回流學生總數(shù)的33%;高中階段回流學生2人,占回流學生總數(shù)的8%??梢钥闯?,目前隨班就讀聽障學生回流現(xiàn)象明顯,小學和初中階段是隨班就讀回流的高發(fā)時期。
隨班就讀聽障學生自我接納程度低主要表現(xiàn)為難以接納自己的殘障身份。隨班就讀聽障學生長期與普通學生相處,渴望融入集體并恐懼被孤立,通常選擇隱藏自身缺陷,通過模仿的方式減少與他人的差異感。久而久之,對自身的殘障特點無法接納,導致其對自身整體接納程度降低。這種排斥心理,嚴重影響其日常學習生活。由此可見,對自身的不接納,尤其是對自身殘障身份的不接納是回流聽障學生的突出心理問題。
自卑與自負兩種矛盾心理同時出現(xiàn)在回流聽障學生中。一方面,隨班就讀聽障學生感知事物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受損,會對其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在普校與他人競爭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不如別人”的想法,導致自卑心理,并感到痛苦羞恥。另一方面,普校和特校在教學進度、教學方式、課程設計、課程深度等方面存在差異,聽障學生會對特校的學習方式與節(jié)奏產(chǎn)生不適甚至輕蔑感,進而產(chǎn)生自負心理。自卑與自負的矛盾心理對其適應與融入特校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在普校環(huán)境中,聽障學生往往是“邊緣人”的身份,容易對學校環(huán)境和他人產(chǎn)生疏離感。一方面,普校教師對于特殊學生的忽視,客觀上造成其融入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聽障學生自身存在客觀缺陷,無法接收到事物的全部信息,容易對感知到的部分信息帶有個人傾向的認知加工,導致其對他人態(tài)度和行為的誤解,形成偏執(zhí)、敏感的性格特點。進入特校后,已形成的模式難以迅速改變,加之其對于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加劇疏離感的產(chǎn)生。
針對隨班就讀回流聽障學生的心理問題,筆者依托鄭州市盲聾啞學校資源,實施一生一案、多彩活動、家校合作和融合式教育等策略,使隨班就讀回流聽障學生盡快適應環(huán)境,得到全面發(fā)展。
對于隨班就讀回流聽障學生,心理老師結合其過往經(jīng)歷、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方面全方位評估心理狀態(tài),針對其突出問題進行心理咨詢,并與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溝通,開展全方位的干預措施。例如,普校二年級轉入該校聾部的小L在家休息了半個學期,對于課堂常規(guī)、課堂紀律都不熟悉,且對學習失去興趣,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筆者對該生的語言、心理、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現(xiàn)狀進行評估,為其設計了解決方案,包括心理老師定期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消除厭學情緒;班主任任命其為班長,使其在幫助其他同學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產(chǎn)生責任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等。
開設工藝美術、西點制作等特色課程,以及舞蹈社、足球社、心理社、動漫社等社團活動。多樣的課程和社團能夠改變回流聽障學生固有的以學習成績評價自身能力的單一體系,幫助其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使其在成功的體驗中獲得自信。社團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幫助回流學生更好地融入特校環(huán)境,不再感覺孤立無援。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隨班就讀回流學生家長,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協(xié)助和支持,鼓勵其重拾信心,掌握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為此,該校開展了各種家校聯(lián)系活動,針對聽障學生家長開設手語課堂,讓家長學習手語,與孩子進行正常溝通。針對住校生家長,每月到校一次與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溝通,了解學生在校表現(xiàn)情況。通過多種形式的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環(huán)境,健康成長。
該校不僅局限于校內活動,同時重視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做到融合式教育。開展與其它普校聯(lián)誼活動,讓每個殘障學生走進普校課堂。適時開展特色活動,如參觀消防站、春游、秋游、社會實踐活動等?;顒拥拈_展是改善特殊教育學校封閉的突破性嘗試,使隨班就讀回流學生在特殊教育學校享受融合教育的優(yōu)勢條件,幫助其自信地面對社會,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