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壇中學 劉夢可 鄭冬媛 楊 聞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是最核心的任務、目標,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因此,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在高中音樂課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覺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 年修訂)》針對高中音樂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從音響本體和音樂表現(xiàn)要素(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調(diào)式等)體驗音樂美感,領悟作品表現(xiàn)意圖?!币魳仿犛X能力的培養(yǎng)即讓學生能夠更敏銳地通過音樂要素的聆聽、分析,感受音樂的美,領悟音樂的情感表達。
高中階段更應該幫助學生將音樂聽覺反映在思維的映射、聯(lián)覺中,如聽到小調(diào)作品,可以聯(lián)想到哀傷、暗淡的情感表達。音樂聽覺思維能力即在音樂聽覺的基礎上讓學生更深層次感知音樂本體,提煉音樂的特點、特征,進而提升自身音樂核心素養(yǎng)。
首先,需要因“人”而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正視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才能讓教學更加有的放矢。其次,選擇能夠服務于目標的教學策略。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本組的目標始終圍繞提升學生音樂聽覺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哪些策略的實施更易于達到教學目的,就是合適的策略。根據(jù)以上原則,教學中本組教師更多地選擇了訓練與練習策略、問題教學策略、情境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音樂聽覺思維能力。
該策略主要是提供練習,幫助學生記憶學習內(nèi)容。在音樂聽覺思維訓練中特別適應于學生對音樂旋律片段的記憶。
如高中音樂鑒賞中,由彌渡民歌改編的器樂作品《彌渡山》,以豐富的音色和生動的音響效果,為聽者展示了茶馬古道沿途的色彩斑斕和當?shù)厝藗兊纳睢W髌凡粩嘀貜秃妥兓疉 段主題,結合各種樂器的演奏和疊加效果,讓如畫的西南小鎮(zhèn)風情躍然于眼前。在該作品聽賞前,教師選擇了訓練與練習的策略,首先帶學生唱《彌渡山》原型《彌渡山歌》、演唱器樂曲《彌渡山》的A 段音樂主題,反復的演唱練習幫助學生夯實音樂主題旋律,在聽賞器樂曲《彌渡山》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聽音色、聽旋律的變化、聽音樂情感的走向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訓練與練習策略在學生音樂聽覺思維培養(yǎng)上,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是學生音樂聽覺思維建構、遷移和發(fā)展的基石。
情境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運用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或還原教學內(nèi)容所展示的真實情境,以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策略。音樂藝術最重要的特點是直接影響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情境教學策略是本課題組成員在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一。
例如,在高中音樂鑒賞中管弦樂《快樂的女戰(zhàn)士》的聽賞,作品作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片段,旋律歡快活潑,節(jié)奏動感十足,具有感染力。學生初聽能夠感受作品的情緒即歡快、活潑。由于學生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不了解,往往感受不到作品中展示的娘子軍的樂觀主義精神。此時,運用情境教學策略,以作品創(chuàng)作的故事和歷史背景為情境,幫助學生結合歷史知識、音樂要素的分析,感受到作品更深層次的情感表達,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
情境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喚醒學生已有的、內(nèi)在的情緒、情感和生活經(jīng)驗,幫助他們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聆聽音樂,提升音樂聽覺思維能力。
問題教學策略即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中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高中學生在知識結構、思維的深度及生活經(jīng)驗的累積方面,相較小學、初中學生都有較大的增長,問題教學策略的實施能夠讓高中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積累在音樂聽覺思維能力上研判、分析的經(jīng)驗。
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作品《1812 序曲》的聽賞,學生首先聆聽了法軍主題,該主題運用了《馬賽曲》片段,學生通過聆聽、分析,感受到極快的速度、管樂器的音色等音樂要素描繪了咄咄逼人、不可一世的法軍形象。接下來教師運用問題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思考問題:“請為1812 年戰(zhàn)爭中另外一方的軍隊設計音樂主題?!蓖ㄟ^這個問題,學生要做的思考和活動如下。
(1)結合歷史知識,回顧1812 年發(fā)生的戰(zhàn)爭為俄法戰(zhàn)爭,因此他們要為俄國軍隊設計音樂主題。
(2)思考:作為俄國優(yōu)秀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會為自己國家的軍隊創(chuàng)作怎樣的音樂主題?通過音樂要素來設計俄軍主題。
(3)通過聆聽、對比自己的俄軍主題片段設計與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差異在哪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
通過運用問題教學策略,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動,一方面調(diào)動自己已有的其他學科知識,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一方面充分利用已建構的音樂聽覺思維技能,進行音樂片段設計,并最終通過對比聆聽、分析更加深入地體會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創(chuàng)作風格,而這也將反作用于學生自身,拓展其聽覺思維的深度。
本課題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始終圍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學策略的實施。聽,是音樂的核心,音響感知是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是全部。我們在課堂中不能只關注聽,把音樂課上成“視唱練耳”課,為提升學生音樂聽覺思維所應用的每一種教學策略,都要服務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融于一體,讓音樂課成為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修課。
高中音樂課標中指出高中音樂課的基本理念之一即強調(diào)音樂實踐。在課題組開展研究時,成員一直認為提升音樂聽覺思維,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只聽——反復地聽,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雖然在聽的過程中,學生的節(jié)奏感、音準會有進步,但這樣機械的聆聽,完全不能幫助學生建構音樂聽覺的思維,所以要通過聆聽、演唱、律動、演奏、創(chuàng)編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聽覺轉化為思維,讓思維促進聽覺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使用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有的作品片段適合應用一種教學策略,有的音樂片段可以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聆聽、理解、分析。正如文章中提到的,現(xiàn)今在我國教育教學中流行的理念、教學策略是非常豐富的,作為教師,首先要隨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理念,學習新的教學策略,通過多樣、多變的策略組合,有針對性地設計,讓課堂更加豐富,讓學生收益。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理念的不斷變革,音樂教育作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應更迅速地讓課程豐富、有深度,脫離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只是放松、休息的怪圈,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以聽覺思維能力的提升為引領,提升音樂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
本文僅結合筆者實際教學實踐,在如何有效、有針對性地運用教學策略的前提下,以高中音樂鑒賞作品為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音樂聽覺思維的能力,進行簡單的實踐、探討。針對本文及本課題,還有很多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和實踐的內(nèi)容,使得在教育教學中更加優(yōu)化教學策略,完成對學生音樂聽覺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