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耀
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離不開公安司法機關的支持與保障。鑒于此,《法律援助法》著力完善并強化了公安司法機關的法律援助保障職責?!斗稍ā返?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便利。”此外,在第四章“程序與實施”部分,進一步具體規(guī)定了公安司法機關的告知義務、通知義務、轉交義務等。
立足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地位及其職責范圍,在刑事法律援助領域,檢察機關有關法律援助的保障職責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權利保障職責;訴訟監(jiān)督職責;程序救濟職責。
一、檢察機關的權利保障職責
根據(jù)權利主體不同,人民檢察院的保障職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提供便利。其中,就當事人而言,在刑事訴訟領域,“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首先是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在刑事訴訟領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是辯護權的一部分,是刑事法上的一項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因此,作為辯護原則的延伸,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薄度嗣駲z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以下簡稱最高檢《規(guī)則》)第40條、第42條、第44條就告知申請法律援助的時間、及時通知、拒絕援助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根據(jù)《法律援助法》及最高檢《規(guī)則》的相關規(guī)定,檢察機關的保障職責具體表現(xiàn)為告知義務、通知義務、便利義務。
(一)檢察機關的告知義務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法律援助法》第35條、第37條規(guī)定再次重申,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告知有關當事人有權依法申請法律援助”;“告知沒有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因此,在告知內容上,檢察機關應當具體告知“約見值班律師的權利”“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兩項內容。
根據(jù)檢察機關的“職責范圍”,告知義務應當覆蓋檢察機關主導的三個訴訟階段:第一,在“捕訴一體”辦案機制下,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期間,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即應當依法履行有關法律援助的告知義務。第二,對于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9條行使偵查權的案件,負責偵查的部門應當“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其采取強制措施時”,履行上述告知義務;第三,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應當“自收到移送起訴案卷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履行上述告知義務。
作為告知義務的邏輯延伸,《法律援助法》第39條規(guī)定,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辦案人員“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將申請轉交法律援助機構”。對于依法屬于強制辯護情形的案件,辦案人員依法履行以下通知義務。
(二)檢察機關的通知義務
對于法定強制辯護情形,檢察機關負有“應當在三日內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的通知義務。根據(jù)《法律援助法》第25條規(guī)定,在適用范圍上,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殘疾人法律援助問題。根據(jù)《法律援助法》第25條第2項規(guī)定,援助范圍不再局限于刑事訴訟法第35條規(guī)定的完全喪失視力、聽力、言語功能的“盲、聾、啞人”,而是擴張適用于部分喪失視力、聽力、言語的殘疾人。例如,根據(jù)《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標準,視力殘疾包括盲、低視力兩類。按視力和視野狀態(tài)分級,盲分為視力殘疾一級和二級,低視力分為視力殘疾三級和四級。據(jù)此,《法律援助法》生效實施后,對于視力、聽力、言語殘疾人,應當以是否屬于“殘疾”為準,不再就殘疾程度、殘疾等級作進一步區(qū)分。第二,就“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而言,根據(jù)民法典第22條規(guī)定,所謂“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在外延上,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也包括“智力顯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適應行為障礙”的智力殘疾人。根據(jù)《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標準,按照成年人的智商、適應行為,智力殘疾分為四個等級。因此,就智力殘疾而言,究竟何種程度的智力殘疾屬于“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尚有待民法典的相關解釋。
(三)檢察機關的便利義務
對于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檢察機關應當為法律援助律師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確保法律援助律師能夠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其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根據(jù)《法律援助法》第37條規(guī)定,在認罪認罰案件中,檢察機關應當重點保障法律、司法解釋賦予值班律師的特殊訴訟權利,“依法為值班律師了解案件有關情況、閱卷、會見等提供便利”。
根據(j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的改革精神,《法律援助法》第28條、第29條還賦予了其他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因此,就保障對象而言,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外,檢察機關對于以下訴訟主體同樣負有不同程度的保障職責:
第一,在刑事公訴案件中,檢察機關在第一次詢問被害人或者與被害人家屬接觸時,應當告知其依法享有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并為其申請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咨詢或幫助。
第二,對于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應當告知其依法享有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并為其申請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咨詢或幫助。
第三,對于當事人提起申訴的案件(包括不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提起申訴的案件、不服法院生效判決向檢察機關提起申訴的案件)以及人民檢察機關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起抗訴的再審案件,檢察機關應當根據(jù)《法律援助法》第23條規(guī)定,告知申訴人或再審案件的當事人依法享有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
二、檢察機關的訴訟監(jiān)督職責
人民檢察院是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jiān)督?!币虼?,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不同,人民檢察院除了自身積極履行有關法律援助的訴訟職責外,還應當遵循“在辦案中監(jiān)督、在監(jiān)督中辦案”的原則,運用法律賦予的訴訟監(jiān)督手段,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行其法律援助相關職責,提升相關訴訟主體的法律援助“獲得感”。
法律援助是國家提供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目的是為了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能夠依法享有同等的專業(yè)化法律服務。因此,在新時代,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順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實保障民生福祉。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zhí)法不嚴、司法不公等問題,加大法律監(jiān)督力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p>
法治的生命在于實踐、在于細節(jié),只有切中要害的法律監(jiān)督,才能讓刑事訴訟制度走向高質量發(fā)展之路。具體而言,檢察機關至少應當加強以下領域的訴訟監(jiān)督,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法律賦予的法律援助權利:
(一)有關看守所的訴訟監(jiān)督
傳統(tǒng)上,有關看守所的監(jiān)管執(zhí)法監(jiān)督主要側重于監(jiān)管秩序監(jiān)督。但是,隨著刑事訴訟法逐步賦予看守所相對獨立的訴訟職能,看守所是否依法履行立法賦予的訴訟職能,理應納入檢察機關的訴訟監(jiān)督范圍。例如,2018年刑事訴訟法第36條規(guī)定:“……看守所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并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020年“兩高三部”《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第13條規(guī)定:“看守所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并為其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词厮鶓攲⒅蛋嗦蓭熤贫认嚓P內容納入在押人員權利義務告知書,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入所時告知其有權獲得值班律師的法律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求約見值班律師的,可以書面或者口頭申請。書面申請的,看守所應當將其填寫的法律幫助申請表及時轉交值班律師。口頭申請的,看守所應當安排代為填寫法律幫助申請表?!焙茱@然,上述規(guī)定將看守所視為偵查機關之外的獨立訴訟主體,賦予了它獨立的訴訟職責。更重要的是,考慮到我國司法實踐中高拘留率的事實,看守所是否依法及時履行告知義務、是否提供必要的便利,直接決定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盡可能早地獲得值班律師的法律幫助;考慮到在刑事訴訟的最初環(huán)節(jié),被拘留人無辜的可能性往往更大,那么,切實保障刑事訴訟早期階段獲得值班律師法律幫助的權利,事實上直接關乎著眾多被拘留人對于刑事司法制度的第一印象和感受,并進而影響著之后的程序質量和訴訟進程。因此,就檢察機關的訴訟監(jiān)督而言,有必要將看守所的訴訟活動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監(jiān)督事項,納入訴訟監(jiān)督的范圍。
結合看守所的訴訟職責,檢察機關有關法律援助的訴訟監(jiān)督內容主要有兩項:第一,看守所是否依法履行有關值班律師的告知義務和保障義務。第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看守所是否建立必要的轉交機制,從制度上確?!澳軌蛟诙男r內將申請轉交法律援助機構”。
(二)偵查監(jiān)督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88條、第171條規(guī)定,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期間,檢察機關在辦案的同時,還要依法查明“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施事后的偵查監(jiān)督。在傳統(tǒng)上,檢察機關的偵查監(jiān)督主要側重于“偵查機關的積極違法”,而忽視了“偵查機關的消極違法”。因此,為進一步提升法律監(jiān)督的效能,尤其是通過訴訟監(jiān)督提升訴訟參與人的“訴訟獲得感”,檢察機關應當將公安機關是否依法及時履行其法律援助職責納入訴訟監(jiān)督范圍。
具體而言,對于刑事訴訟法第35條、《法律援助法》第25條規(guī)定的強制辯護情形,檢察監(jiān)督的事項不是“有沒有通知法律援助”的問題,而是偵查機關發(fā)現(xiàn)法定情形后,是否依照法律規(guī)定“在三日內通知”的問題。其中,對于“未成年人”“視力、聽力、言語殘疾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等在認知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缺陷的特定群體,由于第一次訊問時就足以確認其身份特征,因此,應當明確偵查機關應當在第一次訊問后3日內通知法律援助機構。至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由于偵查階段無法明確預測之后的量刑,因此,應當以涉嫌罪名的法定刑為準;對于涉嫌罪名的法定刑包含無期徒刑、死刑的,應當視為“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依法及時通知法律援助機構。
(三)審判監(jiān)督
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借口被告人有法律援助而拒絕委托辯護”的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這種變相侵犯被告人辯護權的現(xiàn)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刑事司法的程序公正性,而且也嚴重扭曲了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功能。鑒于此,《法律援助法》第27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時,不得限制或者損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的權利。”據(jù)此,立法確立了委托辯護優(yōu)先規(guī)則。也即,在辯護人來源問題上,應當堅持“委托辯護優(yōu)先、法律援助補充”的基本法則。換句話說,法律援助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為前提條件;只要“有委托辯護”,無論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委托,還是其近親屬依法代為委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不再享有法律援助的權利。因此,在未來司法實踐中,在有關委托辯護與法律援助的沖突問題上,檢察機關應當秉持客觀公正立場,杜絕審判機關以法律援助之名、行不公正審判之實。
三、檢察機關的程序救濟職責
為了切實保障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權利,刑事訴訟法賦予了檢察機關針對程序違法行為的救濟職責。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guī)定:“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或者控告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钡?17條第2款規(guī)定:“受理申訴或者控告的機關應當及時處理。對處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备鶕?jù)上述規(guī)定,在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下,檢察機關不僅僅是承擔控訴職能的追訴機關,同時還是代表國家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的監(jiān)督機關,并據(jù)此對程序違法行為提供必要的救濟。
在刑事訴訟法上,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師或者居于辯護人地位,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或者居于訴訟代理人地位,依法維護被害人、自訴人等訴訟主體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法律援助律師的訴訟權利受到侵害時,同樣有權依照刑事訴訟法第49條、第117條規(guī)定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訴。此時,檢察機關應當秉持法律監(jiān)督者的中立地位,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