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燕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歷來就有詩教的傳統(tǒng),課標中也明確了古詩文學習的數(shù)量和篇目。統(tǒng)編本教材是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頒布的,教材中古詩文的比重大幅增加,正如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所言:“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shù)的30%,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睌?shù)量增大到如此程度,為師生的教與學帶來挑戰(zhàn)。筆者立足課堂實踐,基于學生的表現(xiàn),針對古詩文這種極具中華傳統(tǒng)魅力的文本進行研究,以期在課堂教學改進中落實古詩文承載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概念的界定
1.表現(xiàn)性評價
從于開蓮、陳旭和澎湃的著作中可知,表現(xiàn)性評價是針對傳統(tǒng)紙筆測試無法了解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與表現(xiàn)提出的,是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的成就。支撐表現(xiàn)性評價的理論是建構主義, 與之相適應的課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表現(xiàn)性評價的核心是對學生能力表現(xiàn)的評價。
2.古詩文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較早形成的一種文學體裁,《詩大序》中對詩的概念做了闡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一觀點,近代學者在自己的論著中也有所詮釋。葉嘉瑩在《古詩詞課》一書中說,中國的詩歌起源是言志和抒情,在《從中西詩論的結合談中國古典詩歌的評賞》中指出,中國古典詩歌首先內心之中要有一種感發(fā),情動于中,然后再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這是詩歌孕育的開始。
古詩文在內容與思想上,凝結了歷代文人的生活經驗、智慧、情感、志向等;在形式上,平仄押韻對仗等語言表達體現(xiàn)了格律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古詩文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體。讓這個結晶體熠熠生輝,需要教師正確理解古詩文,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文的無窮魅力,在與古人的對話中理解他們的生活、情感、志向, 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從古詩文的整個發(fā)展歷程,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的縮影,是中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哲學思想。
3.課堂改進
張肇豐、李麗樺在《課堂改進的30個行動》一書中指出,教師缺少一種面對新事物的思考和行動方法,更缺少將自己的行動提煉成可發(fā)表、可交流的話語體系,而缺少這種思考和行動的方法制約了他們對新事物的洞察力和控制力,進而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
課堂改進就是希望給老師們提供一種面對新事物的思考邏輯和可能的提煉路徑,促使教師從實際問題出發(fā),通過不斷的“行動—改進—再行動—再改進”,從不做走向做,從不加思考隨意地做走向邊學邊做,邊反思邊做,邊做邊提煉,將實踐轉化成可供交流、探討的文本。
二、古詩文教學現(xiàn)狀
詩歌的研究,有文學界、文學批評界的研究,專業(yè)領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詩歌解讀、鑒賞、批評等方面。比如葛兆光先生的《漢字的魔方》一書是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葉嘉瑩先生的《古詩詞課》全面講解最重要的詩人和詩歌,把握中國古典詩詞大脈絡;孫紹振先生的《月迷津渡》是對古典詩詞個案的微觀分析;莫礪鋒的《唐詩與宋詞》選擇重點詩人及作品介紹,還對藝術淵源、歷史背景、發(fā)展歷程及其影響進行解說。
詩歌教學的研究,集中在課堂教學的技巧、程序、模式等方面,對于學生學習具體詩歌的具體困難關注較少,對于學生在學習詩歌中的表現(xiàn)關注較少,對于學生是否理解、體悟,或者理解、體悟的具體層次關注較少。比如孫圓圓的《品味古詩詞中的“詩情畫意”——讀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歸納了在教學模式上重背誦、輕理解,在教學重點上重內容、輕意境的現(xiàn)象;李金艷的《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又發(fā)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重理解、輕誦讀,在教學過程中重教師講授、輕學生體悟,在教學過程中重課內詩文、輕課外拓展等一系列問題。
三、課堂教學改進措施
1.教材分析
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為例。
單元主題:大自然的美。
訓練重點: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
課后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說說三首詩分別寫了怎樣的景象。
課標對中年級古詩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2.學生表現(xiàn)描述及課堂改進措施
(1)想象的豐富性。
絕句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①學生表現(xiàn)描述:對春天的形象停留在花草、小燕子、泥土融化。
表現(xiàn)1:能夠理解關鍵詞語“泥融”“沙暖”,能依據注釋展開想象。
生1:那些小燕子用泥來補自己的家,防止倒塌。泥土濕軟了,燕子就可以銜泥筑巢了。
表現(xiàn)2:能夠理解關鍵詞語“泥融”“沙暖”,將注釋放入自己的想象運用。
生2:泥土濕軟時,燕子飛回來了,觀看春天的風景。
表現(xiàn)3:能夠理解關鍵詞語“泥融”“沙暖”,根據生活經驗,結合注釋,融入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
生3:凍土融化,引來燕子銜泥筑巢。因為冬天特別冷, 泥土都凍上了冰,到了春天溫暖了,冰融化成水,所以我覺得是凍土融化。
②課堂改進措施:引入字源,增加想象的豐富性。
從四個漢字的甲骨文或篆文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草和蟲都是春天的標志,“蠢”就是蟲子都在那里蠕動,而“蟄”表示把蟄伏的蟲子都驚醒了,進而聯(lián)系驚蟄節(jié)氣,在這一節(jié)氣中,世界萬物蠢蠢欲動。字源的引入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從字的形、音、義三方面對春天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從節(jié)氣走向生活,喚起了更多生活的體驗。在課堂改進中,學生的想象更加豐富。
③課堂教學改進后學生的表現(xiàn)描述:
生1: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眼前一片秀麗的景象。春風帶來萌發(fā)的花草的芬芳,昆蟲從夢中醒來,慢慢爬動,好像還沒有睡夠。燕子飛回來捉蟲給寶寶吃,順便含泥補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一對對鴛鴦。
生2:春天來了,紅彤彤的太陽落山晚了。春回大地,小蟲子從冬眠中蘇醒過來。春風吹過,把花朵的芬芳送入了我們的鼻中,草木發(fā)芽,破土而出。太陽溫暖了,泥土就慢慢融化了,燕子像蟲子一樣忙碌了起來,開始捉蟲,發(fā)出咯咯聲。鴛鴦在沙地上觀看美景。春天真像一幅美麗的畫。
生3:春回大地,萬物蘇醒,風微微地吹著,風中夾雜著泥土花兒小草的芬芳。草木之芽破土而出,發(fā)出吱吱的聲響。燕子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凍泥融化,鴛鴦醒來在水邊嬉戲,春天昆蟲從冬眠中蘇醒過來慢慢地爬行。春天里所有景物都沐浴在這個景色中。
生4:春回大地,萬物蘇醒,小草破土而出,溫暖的陽光讓昆蟲從冬眠中蘇醒。一陣春風吹來,仔細聞一聞就會聞到花草的芳香。凍泥融化了,燕子銜泥來修補自己的巢。在河灘上一對對鴛鴦在上面休息、睡覺。春天是個溫暖的季節(jié),好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經過課堂改進,學生的想象更加豐富,有明顯的提升,感受到遲日、春風、泥融、沙暖,從詩人筆下凝練的這短短的20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溫暖的春景圖。
(2)想象的準確性。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①學生表現(xiàn)描述:“欲上”的不理解、知識的缺乏、生活經驗不足。
表現(xiàn)1:能根據“欲上”的意思,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想象。
生1:正是河豚將要游上水面的時候。
表現(xiàn)2:能根據“欲上”的意思,結合生活經驗,對“欲”加以剖析后進行想象。
生2:這時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時候。
表現(xiàn)3:能根據“欲上”的意思,結合生活經驗,聯(lián)系季節(jié)變化推測進行想象。
生3:因為水變暖了,是河豚這種魚最好的出水時間。
表現(xiàn)4:不能理解“欲上”的意思。
生4:正是河豚上市的季節(jié)。
②課堂改進措施:補充洄游的資料。
河豚有洄游的生活習性,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區(qū)域產卵,5~6月在江河中產卵。秋季水溫下降,開始降河,和其他種類一樣游向深海區(qū),12月初返回深海區(qū)越冬。
原畫的引入:豐富情感體驗,感受美景、美食、美情。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惠崇的畫作,與詩文對照,會發(fā)現(xiàn)畫中并沒有河豚的出現(xiàn)。在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中也有這方面的闡述。
這首詩前三句寫惠崇畫里的事物,末句寫蘇軾心里的想象,宋代烹飪以蔞蒿、蘆芽和河豚同煮,因此蘇軾看見蔞蒿、蘆芽就想到了河豚。鴨在惠崇畫中,而河豚在蘇軾意中?!八戎笔窃O身處地的體會,“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聯(lián)想。
——錢鍾書《宋詩選注》
從資料中學生可知本詩前三句寫詩人看到的,后一句寫詩人想到的,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知詩人。河豚味道鮮美,蘇軾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在賞花的同時,聯(lián)想到了此時正是品嘗鮮美河豚的最佳時期,這詩中不但有美景、美食,更有詩人熱愛生活的美情。
③課堂教學改進后學生表現(xiàn)描述:
生1:今日有幸賞《惠崇春江晚景圖》,我看到了在一片碧綠的竹林外,盛開著兩三枝優(yōu)雅的桃花,滿地都是蔞蒿和蘆葦?shù)哪垩?。蘇軾還在詩中聯(lián)想到河豚,如果我面前有一盤河豚,那肯定會流口水了。
生2:春回大地,竹林外的桃花都開了,鴨子享受的時候河水變暖了,蔞蒿長了滿地,蘆葦剛發(fā)芽,水這么暖河豚應該會到這里產卵。這幅畫真是活靈活現(xiàn)。
生3:在大好春光里,竹子外面探出兩三枝粉嫩的桃花。一群群鴨子戲水歡歌,熱鬧非凡。美味的蔞蒿和蘆芽讓我垂涎欲滴。我想這時正是河豚洄游的時候,要是有一只河豚在我面前,讓我一飽口福,那就更好了。
生4:萬物蘇醒,竹林外面的桃花有兩三枝開了,美麗的桃花展開了笑臉。春天江水慢慢變暖,鴨子早就知道,還在江水中嬉戲。江邊的蔞蒿長了滿地,蘆葦長出短短的嫩芽。此時這肥而美味的河豚從大海游回江河里,如果要是能品嘗到河豚的美味,那該多么美好呀!
(3)落實單元目標。
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①學生表現(xiàn)描述:北方對南方的不了解、物象陌生、表達方式陌生。
表現(xiàn)1:不能讀懂注釋,不理解“泛盡”“卻”“來時”的意思。
生1:樹上長著梅子,小溪在山的中間,走過樹下的綠蔭,有黃鸝在唱歌。
表現(xiàn)2:能讀懂注釋,理解“泛盡”的意思,并想象畫面。
生2:我坐著小船來到小溪
盡頭,走在山路上,樹蔭在山路上沒有消失,而且還多了四五聲黃鸝叫。
表現(xiàn)3:能讀懂注釋,理解“泛盡”“卻”“來時”的意思,并想象畫面。
生3:我坐著小船到小溪的盡頭,漫步在小徑上,綠蔭不減來時多少,去時聽到黃鸝悅耳的鳴叫。
生4:我乘小船沿溪前行,到
盡頭改走山路。山路上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森林中黃鸝的歡鳴比來時增添了幾分情趣。
②課堂改進措施:反復涌讀,在對此中畫一畫。
學生對此詩中第二、三句的理解都存在疑惑,“泛盡”“卻”“來時”文后雖然有注釋,但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
同樣,鑒于此詩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度表現(xiàn),本詩教學定位需要進行再調整,圍繞單元主題“大自然的美”和單元訓練點“感受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進行,通過反復讀詩,讀“表現(xiàn)2”和“表現(xiàn)3”的三位同學想象的畫面,落實課標中對于古詩文教學中誦讀和想象的目標。在讀中發(fā)現(xiàn)異同,在對比中,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說到了梅子成熟時每天都是晴朗的,都說到了是“我”泛舟到盡頭再走山路;在相同中,進一步讀懂注釋“小溪泛盡”,理解“卻”的意思。三位同學的不同之處就是來和去的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和詩句,自己畫一畫詩人現(xiàn)在的位置,感受到來時去時這同一條路的不同。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感受詩句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四、總結
1.課標中對于古詩文學習的目標闡述
(見下頁表1)
2.課堂改進的價值
通過引入表現(xiàn)性評價這一課堂觀察方式或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學習古詩文過程中的實際困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的個性化表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指導與幫助。統(tǒng)編本教材古詩文篇目的增加勢必帶來課堂教學的改進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關注人的教育也需要我們將學生放在學習的前臺。
只有立足課堂實踐,基于學生的表現(xiàn),針對古詩文這種極具中華傳統(tǒng)魅力的文本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在課堂改進中,落實古詩文所承載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借助古詩文中的精髓潤澤孩子的童年,為他們打上健康明朗的底色。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qū)前門小學)
責任編輯 郝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