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曹艷文 李文菁 查太香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江西九江 332000
偏癱為腦卒中后常見后遺癥,康復周期長,大部分患者需接受家庭環(huán)境下康復護理干預,此時康復護理效果與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能力密切相關。健康教育為提升患者疾病重視程度基礎護理內(nèi)容,但常規(guī)健康教育難以與患者實際健康教育需求相契合,患者回歸至社會生活后,護理依從性逐漸下降,影響康復效果??缋碚撃P?,為以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綜合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可從根本上提升患者行為認知能力。而照護者為患者康復訓練效果及進度重要影響因素,對其與患者共同展開健康教育工作,可使其掌握正確日常護理技巧,幫助患者展開科學康復訓練,對促進患者康復、改善預后具積極意義[1]。本研究選7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照護者協(xié)同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對其影響。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7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 例)和觀察組(35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1~75歲,平均(67.52±3.52)歲;合并癥:高血壓19 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2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40~75 歲,平均(68.41±5.36)歲;合并癥:高血壓21例、糖尿病8 例、冠心病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2]中腦卒中診斷標準,且經(jīng)MRI 或顱腦CT 檢查確診;②首次發(fā)病,伴不同程度偏癱;③病程<3 個月,處于穩(wěn)定恢復期;④年齡40~75 歲;⑤肌力Ⅱ級以上[3],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 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4]>20 分;⑥精神狀態(tài)正常。排除標準:①吞咽功能障礙者;②既往參加其它健康教育研究者;③合并心腦神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④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難以有效溝通交流者。剔除標準:①因各種因素失訪者;②中途病情加重、死亡或主動要求退出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①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兩次常規(guī)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知識、生活指導、功能鍛煉及安全管理指導;②出院后隨訪內(nèi)容包括生活方式指導、康復指導等;③健康教育頻率:住院期間每周干預2 次,出院后3 個月內(nèi)每個月干預2 次,3 個月后每月干預1 次,持續(xù)干預6 個月。
觀察組實施照護者協(xié)同下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整個健康教育過程中患者照護者全程參與,干預頻率與對照組相同,具體如下。
①前意向階段:入院2~3 d,利用調(diào)查表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結合圖冊宣講相關健康知識,初步健康教育,激發(fā)患者行為改變積極性。②意向階段:入院4~6 d,幫助患者識別不良生活習慣,告知其不良生活習慣與腦卒中復發(fā)相關性;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提升自我護理能力對患者康復影響,并加強鼓勵,以提升患者康復信心,消除顧慮。③準備階段:入院7~10 d,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行為改變計劃,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肢體功能訓練、學習自我護理技能等;醫(yī)護人員與照護者、患者共同分析康復期間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并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增強患者康復信念。④行動階段:出院后3 個月內(nèi),了解患者行為改變及康復情況,若遇到困難及時幫助患者尋找原因及解決辦法,同時調(diào)整干預策略;結合照護者協(xié)同支持,提升患者自我行為改變及學習自我護理技能意愿。⑤維持階段:出院后3~6 個月,糾正其不適宜生活方式,對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行為改變情況予以積極肯定,以增強正反饋,鞏固患者已形成的自我護理行為模式。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康復效果、自我效能、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及生活能力。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康復效果:以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評分[5]及改良愛丁堡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modified Edinburgh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MESSS)[6]評分評價患者的康復效果,前者評分范圍為0~100 分,分數(shù)高表示運動功能好,后者評分范圍為0~45 分,分數(shù)高表示患者卒中嚴重程度高。②比較兩組護理后自我效能,以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CDSES)[7]表示,總分0~60 分,分數(shù)高表示自我效能強。③比較兩組護理后自我行為管理能力,以腦卒中自我管理行為評價量表[8]表示,總分50~250 分,分數(shù)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好。④比較兩組護理后生活自理能力,以BI 評分表示,總分0~100 分,>20分表示未完全殘疾,分數(shù)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好。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FMA 評分及MESSS 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FMA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MESSS 評分低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FMA 評分高于同時期對照組,MESSS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康復效果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康復效果的比較(分,±s)
對照組(n=35)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觀察組(n=35)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t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P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t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P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49.85±5.30 79.76±4.54 25.356<0.001 48.76±6.37 83.12±5.38 24.380<0.001 0.778 0.439 2.824 0.006 17.85±3.24 13.34±2.36 6.656<0.001 18.01±4.55 11.28±3.14 24.380<0.001 0.169 0.866 3.103 0.003組別 FMA 評分 MESSS 評分
護理前兩組CDSES 評分、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CDSES 評分、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BI 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CDSES 評分、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BI 評分高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較(分,±s)
對照組(n=35)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觀察組(n=35)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t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P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t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P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20.10±3.12 31.33±7.31 8.835<0.001 19.03±4.57 35.48±4.20 15.679<0.001 1.144 0.257 2.912 0.005 87.10±12.98 139.85±21.20 12.554<0.001 86.78±10.24 154.25±29.43 12.810<0.001 0.115 0.909 2.349 0.022 57.83±5.36 73.33±15.42 5.617<0.001 55.27±6.44 81.60±11.53 11.795<0.001 1.808 0.075 2.541 0.013組別 CDSES 評分 自我管理行為評分 BI 評分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院期間,受專業(yè)護理治療干預影響,一般可保持良好護理依從性,但大部分患者需在家庭生活中完成全部自我康復內(nèi)容,若其康復訓練依從性差、未能獲得持續(xù)性康復指導,可影響其康復能力,影響預后[9]。在患者居家康復訓練中,實施健康教育,持續(xù)性強化患者相關知識認知,有利于維持患者出院后理想康復訓練效果,對改善其神經(jīng)缺損、改善預后意義重大[10]。而常規(guī)健康教育干預多集中于患者本身,對患者家屬關注較少,因此護理效果可能會存在一定局限性[11]。
照護者協(xié)同下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指在護理中,與患者照護者共同完成患者持續(xù)性、階段性健康教育的護理辦法[12]。與常規(guī)健康教育相比,其主要優(yōu)勢為,可與患者實際行為特征相結合實施健康教育,有利于使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與改變階段相匹配,真正做到患者行為持續(xù)性改善[13];同時在照護者協(xié)同下完成相關干預,可保證患者家庭生活中仍可接受科學性護理干預,并在照護者情感支持與護理監(jiān)督基礎上,可進一步提升患者康復質(zhì)量[14]。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照護者協(xié)同下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護理后,兩組患者FMA 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MESSS 評分低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FMA 評分高于同時期對照組,MESSS 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其原因可能為,與常規(guī)護理比較,協(xié)同下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更強調(diào)結合患者思維及行為改變特點實施健康教育工作,能夠激發(fā)患者自身自我護理管理意識,提升其護理依從性,并在持續(xù)性隨訪照護者協(xié)同下,可保證家庭護理質(zhì)量,提升護理安全性及護理效果,達到改善患者運動能力及臨床癥狀之效[15-16]。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護理后,兩組CDSES 評分、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BI 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CDSES 評分、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BI 評分高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其原因可能為,協(xié)同下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可與患者實際護理需求相契合,通過提升患者自主行為改變意識以增強患者家庭自我護理依從性,而在照護者協(xié)同管理、干預下,可提升患者康復信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使其更好的完成個人護理工作,達到提升其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及日常護理能力之效[17]。景穎穎[1]在對12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研究中,對患者分別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對照組)、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干預(觀察組),結果發(fā)現(xiàn)護理后觀察組NIHSS 評分較對照組低,BI 評分較對照組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為照護者協(xié)同,可提升患者情感支持作用下,加強患者教育監(jiān)督能力,保證患者長期教育能力,提升患者相關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本研究更具優(yōu)勢。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協(xié)同下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可提升康復效果,改善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及日常自我護理能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