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祥,譚維佳
(1.川藏鐵路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4; 2.長安大學 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隨著我國煤炭開采深度不斷增加,深部地應力也越來越大,導致工作面開采環(huán)境惡化,受力復雜出現圍巖難以維護的現象。尤其是巷道圍巖為泥巖等軟巖時,更容易出現大變形破壞現象[1-3]。在軟巖巷道圍巖變形破壞中,底鼓破壞占據了很大的比例[4],底鼓現象影響因素眾多,機理較為復雜,治理難度較大,巷道底鼓占頂底板移近量的一半以上[5]。巷道底鼓嚴重影響著巷道運輸能力及工作面安全開采,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6]。
王炯[7]針對巷道圍巖進行研究,得到巷道底角軟巖在兩幫應力傳遞下易產生剪切變形,提出了底板隔水、加固的治理原則;何滿潮[8-10]采用了底腳錨桿控制底鼓,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陸士良[11]采用相似模擬實驗研究了巷道底鼓的機理,將底鼓分為撓曲褶皺型、剪切錯動型、擠壓流動型、遇水膨脹型;常聚才[12-13]針對深部軟巖巷道圍巖變形進行了研究,采用了超挖錨注回填技術治理底鼓現象;李樹清[14]研究了巷道圍巖塑性區(qū)分布,提出采用全斷面注漿、幫腳錨桿治理底鼓;張農[15]對巷道圍巖受力的非對稱性、不均勻性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主動支護治理底鼓技術。以往針對巷道圍巖控制方面多集中于巷道破壞特征及支護手段研究,而對受力狀態(tài)的分布研究較少,因此需對巷道受力狀態(tài)進一步深入分析。
本文針對復雜應力下巷道對巷道圍巖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非對稱受力下巷道底鼓變形特征,提出了采用卸壓+充填相結合的技術方案,通過現場應用,巷道底鼓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回坡底煤礦位于山西省洪洞縣,目前正在開采11號煤11-102綜采工作面,平均煤層厚度為3.35 m,11號煤與上部10號煤層間距為7 m,直接頂為厚3.5 m的泥巖,基本頂為厚2.5 m的粉砂巖,直接底為厚0.6 m的泥巖,基本底為厚2.5 m的鋁質泥巖,巷道沿煤層底板掘進,用錨網梁、錨索聯合支護形式,尺寸為4.6 m×3.3 m。
目前,11-1021工作面運輸巷上方的10-102工作面已全部回采結束,11-1021巷屬于內錯式10 m布置,具體位置如圖1所示。巷道處于采空區(qū)的下方,處于卸壓區(qū)狀態(tài),從理論上而言,11-1021巷道的頂底板或者兩幫,應更容易維護,但根據目前現場的實際情況,11-1021工作面運輸巷頂板破碎較為嚴重,兩幫也存在一定的移近量,同時,在巷道的某些局部位置,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底鼓現象,現場圍巖破壞情況如圖2所示。巷道頂底板均為泥巖親水巖層,泥巖的物理力學性質較差,更容易發(fā)生大變形情況。早在11-1021巷的掘進期間,巷道就發(fā)生過較為嚴重的底鼓現象,該礦就曾采用臥底法進行底鼓治理,而目前11-102工作面已進入正常生產階段,11-1021巷內已布置膠帶輸送機,但該巷底板仍以一定速度發(fā)生底鼓現象,該礦仍采用臥底法進行底鼓治理,不僅消耗大量人力,且臥底法治標不治本,需要頻繁臥底,嚴重影響礦井的正常生產。因此研究11-1021工作面運輸巷的圍巖穩(wěn)定性以及底鼓機理,對保證礦井正常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圖2 1021巷現場圍巖破壞情況
11-1021巷道存在上部10號煤10-102工作面孤島遺留煤柱,采用經典的滑移線場理論分析煤柱受力,建模如圖3所示。遺留煤柱承受的支承壓力向底板巖層傳遞,使底板產生一定的破壞范圍,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為3個區(qū)域:主動應力區(qū)、過渡應力區(qū)、被動應力區(qū)。由于煤柱傳遞應力隨著水平距離的增大不斷減弱,因此應力大小1區(qū)域>2區(qū)域>3區(qū)域。11-1021巷道距離孤島煤柱越遠,圍巖穩(wěn)定性越好,根據滑移線場理論[10],可知滑移線場下方的底板破壞深度公式(1)為:
圖3 孤島煤柱引起的底板滑移線場
(1)
式中,φ為底板巖層內摩擦角。
根據11-1021巷道所處具體地質條件各項物理參數,由式(1)可計算得到底板破壞最大深度為14.4 m,大于10號煤與11號煤的層間距7 m,因此,巷道處于上層煤開采的底板破壞深度之內,且大范圍處于2區(qū)域中,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差,過渡應力區(qū)中滑移線切線方向與速度方向存在一個φ的角度,如圖4所示。巷道產生非對稱底鼓現象,遠離煤柱的一側位移速度更快。
圖4 11-1021巷底板速度場
(1)圍巖變形量監(jiān)測。此次監(jiān)測在1021巷道中布置2排各4個鉆孔,1號、2號、3號、4號鉆孔設置于煤柱側底板,5號、6號、7號、8號鉆孔設置于巷道中線處,鉆孔間距2 m,深2 m,直徑為32 mm。在鉆孔深0.4、1.1、1.8 m處放置3個監(jiān)測裝置,進而研究巷道底板圍巖水平方向變形。采用便攜式應力應變儀收集現場測點數據,處理可以得到如下規(guī)律:①鉆孔變形。開挖鉆孔后,鉆孔周圍圍巖卸荷,擠壓力導致鉆孔斷面縮小,隨時間增加,鉆孔累計變形量增加。②近煤柱側和近巷道中線側鉆孔數據??拷褐鶄认锏绹鷰r水平變形量普遍大于靠近巷道中心側的鉆孔,最大是其的1.5倍。這是由于巷道受上部煤柱影響,近煤柱側產生應力集中。
(2)底板圍巖鉆孔窺視結果。根據鉆孔監(jiān)測數據可知,由于上部采空區(qū)遺留煤柱的影響,近巷道中心側鉆孔變形量小于煤柱側。為進一步探查清楚巷道底板圍巖的實際情況,對巷道底板圍巖進行鉆孔窺視,如圖5所示。
圖5 1021巷道底板圍巖窺視
由圖5可知,近煤柱側巷道底板圍巖完整性較差,近膠帶側巷道底板圍巖完整性較好,與鉆孔監(jiān)測數據一致,表明靠近煤柱側巷道圍巖變形量普遍大于靠近巷道中心側。
由上述現場實測數據分析可知,由于上部采空區(qū)存在遺留煤柱,應力傳遞到底板巖層,使得下部1021巷道靠近煤柱側圍巖水平應力較大,底鼓呈現非對稱現象。
采用FLAC3D建立了工作面的地層模型,模型尺寸(長×寬×高)為280 m×200 m×133 m。針對工作面開挖過程中下部巷道圍巖受力及變形情況進行檢測。分別對底板不同位置及深度的垂直、水平方向位移量進行監(jiān)測分析。
由圖6(a)可知,1021巷道底鼓量從煤柱側至膠帶側近似線性增長,巷道底鼓量在近膠帶側變形量最大,約為煤柱側的1.5倍,呈現出非對稱底鼓現象,和滑移線場理論分析結果較為一致。隨著深度增大,底鼓量隨之減小,說明巷道底板穩(wěn)定性主要受淺部圍巖影響較大。
由圖6(b)可知,1021巷道水平變形量從煤柱側至膠帶側近似線性增長,近煤柱側水平變形量最大,約是膠帶側的1.2倍,結果與第二節(jié)現場實測一致。由數值模擬結果可知,巷道表面圍巖變形量在不同位置差別較大,而在巷道較深部的圍巖變形量差別較小,可知巷道的非對稱變形主要表現在巷道淺部圍巖中。
圖6 巷道底板不同位置變形量
由以上現場實測和數值模擬結果可知,巷道底板圍巖水平變形量近膠帶側小,近煤柱側大,但是垂直變形量近膠帶側大,近煤柱側小。這是由于總變形量一致時,水平方向變形量較大時,則垂直方向變形量較小。巷道圍巖的總變形量如圖7所示,箭頭方向代表總位移量方向,大小代表總位移量大小,可知巷道底板表面箭頭大小相近,而箭頭方向不同,越靠近煤柱側,箭頭方向與水平夾角越小,因此水平位移越大,垂直位移越小。
圖7 巷道圍巖位移矢量
1021巷道底鼓受到殘留煤柱影響,巷道兩幫圍巖中的應力大小差異較大?;?021巷道底板變形特征,制定如下初步方案:靠近煤柱側由于應力傳遞影響受力較大,采用卸壓法改善應力環(huán)境,近膠帶側采用加固法控制圍巖變形,如圖8所示。
圖8 1021巷底鼓控制初步方案
回坡底煤礦1021巷道靠近煤柱側幫部圍巖受到應力較大且完整性較差,若將卸壓孔布置在圍巖完整性較差的幫部位置,則鉆孔穩(wěn)定性會受到較大影響,不能完全發(fā)揮卸壓的作用。因此,將卸壓孔布置于底板近煤柱側。根據相似工程經驗,卸壓孔長度取值應大于巷道寬度的一半,取2.5 m,孔徑100 mm,間距500 mm。
對于鉆孔充填加固深度的確定,理論上該深度應達到塑性區(qū)最大半徑,根據煤柱半平面無限體理論可知,11-1021巷處于雙向不等壓的應力環(huán)境中,即存在一定的側壓系數,根據現行彈性力學可知,在雙向不等壓環(huán)境中,某點的應力狀態(tài)應滿足式(2):
(2)
在摩爾—庫侖假設條件下,由極限狀態(tài)下的摩爾—庫倫圓,塑性條件為式(3):
(3)
結合式(2)、式(3)可得雙向不等壓塑性區(qū)邊界隱性方程,即式(4):
f(r,θ)=
(4)
根據彈性半平面無限理論可以計算得11-1021巷最大主應力、最小主應力。根據現場實際參數,在式(2)中,P=11.19 MPa,k=σ1/σ3=1.9,對于巷道半徑R0的取值,可近似取11-1021巷外接圓半徑,因此R0=2.8 m;對于θ角取值,由于最大主應力偏轉角度為20°,因此,在計算遠離煤柱一側底板塑性區(qū)最大深度時取15°,即θ=15°;巖層內摩擦角系數取值為11號煤頂底板巖層平均值,因此φ=30°;巖層黏聚力同樣也取為11號煤頂底板巖層平均值4 MPa。
將上述各參數取值代入(4)式可計算得到遠離煤柱一側底板的塑性半徑r=5.23 m,該深度減去在1/2的巷道高度,得到底板鉆孔充填加固深度,即2.98 m,理論上可取充填加固深度為3 m。
加固孔參數:①加固孔直徑?;诩訌姷装逦锢砹W強度的考慮,加固孔越大,加固效果越好。根據回坡底煤礦機械設備情況,確定加固孔直徑75 mm。②加固孔深度。根據上述理論分析得到加固孔深度為3 m,保留0.5 m富余空間,將加固孔垂直深度定為3.5 m。③加固孔排距。由理論分析可知加固效果隨排距減小而增大,考慮成本效應,將加固孔排距與錨桿支護排距保持一致,設為1 m。因此,巷道底板加固孔與卸壓孔布置方案如圖9所示。
圖9 卸壓孔和充填加固孔布設方案
1021巷道頂錨索采用φ18.9 mm、長5.5 m的預應力錨索,間排距為2 400 mm×1 600 mm;頂錨桿采用長2 m、直徑φ20 mm的左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為800mm×900mm,幫錨桿采用同型號的錨桿,間排距為900 mm×900 mm,金屬網尺寸為φ10 mm×3 050 mm×950 mm。由上文分析可知,1021巷道底板采用卸壓加固孔結合方案。由于現場巷道加固孔受膠帶影響原位置無法施工,現將加固孔改為巷道中線處,角度為45°方向朝著膠帶側,由于垂直深度3.5 m,45°角孔深度為5 m。
為驗證此技術方案能否取得良好的底鼓防治效果,在井下1021巷道部分區(qū)域進行實踐研究,觀測比較防治段與未防治段的底鼓量。結果如圖10所示。防治段底板變形量與未防治段相比大幅減小,并在20 d后變形趨于穩(wěn)定,而未防治段底板變形量還在繼續(xù)增大。
圖10 底鼓防治效果對比
(1)通過滑移線場理論分析得到,11-1021巷道處于底板破壞范圍內,圍巖穩(wěn)定性及完整性較差,在水平應力的影響下巷道極易產生底鼓現象。根據滑移線場速度場關系,距離煤柱遠的一側位移速度更快,位移量更大,會產生非對稱性底鼓現象。
(2)現場監(jiān)測和數值模擬揭示了巷道底板圍巖受力的非對稱性,導致巷道底板圍巖的非對稱變形,其中,巷道底板兩側的垂直變形量相差1.5倍(靠膠帶側底板變形量大于煤柱側底板),巷道底板兩側的水平變形量相差1.2倍(靠煤柱側底板變形量大于膠帶側底板)。
(3)根據巷道底板受力變形狀態(tài),采用卸壓孔和加固孔相結合的技術方案,并確定了相關技術參數,現場應用分析認為,巷道防治段與未防治段相比底板變形量較小,底鼓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