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瑤,王娟,唐涵,董詩奇,杜若飛,崔盼盼,陳長英
淋巴瘤作為血液系統腫瘤的一種重要類型,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1]。我國淋巴瘤每年發(fā)病率以5%的速度上升[2]。因淋巴瘤診斷技術的提高,靶向治療、精準治療等治療準確度和精確度的提升,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可高達88%[3]。重返工作崗位已經被確立為心理社會腫瘤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4],受到廣泛的關注。大多數處于工作年齡的中青年患者會面臨重返工作的問題。重返工作不僅幫助個體恢復正常社會生活,促進自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減輕社會經濟負擔,降低健康支出[5]。重返工作準備度指患者因患病后離開工作又向重返工作這一行為轉變的準備程度,能有效預測其重返工作[6]。癌癥與工作模型更強調其心理社會因素對重返工作的影響[7],家庭堅韌性作為家庭本身具備的特性和能力,為患者應對危機提供了有力的社會心理資源,也是患者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有研究發(fā)現,未重返工作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社會疏離現象[8]?;诖?,本研究調查中青年淋巴瘤患者的重返工作準備度現狀,并探討家庭堅韌性、社會疏離對重返工作準備度的影響。
1.1對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河南省鄭州市2所三級甲等醫(yī)院腫瘤科復查未重返工作的淋巴瘤患者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為淋巴瘤;②18~59歲[9];③診斷前有帶薪工作,目前尚未重返工作;④ECOG體力狀況(Performance Status,PS)評分為0或1,體力狀況良好[10];⑤全部化療結束后;⑥知情并愿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病史、存在嚴重認知障礙及精神癥狀;②有嚴重心、肝功能障礙或其他惡性腫瘤病史;③復發(fā)。本研究經過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批號ZZUIRB2021-66)?;跈M斷面研究樣本量估算原則,即樣本量為變量的5~10倍,本研究共包含24項自變量(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生育狀況,家庭經濟收入、工作性質等及研究變量),考慮20%的無效問卷,計算樣本量為150~300例。共納入205例患者,男107例,女98例;年齡20~59(38.86±12.32)歲;居住在城鎮(zhèn)77例,農村128例;初中以下28例,高中或中專82例,大專59例,本科以上36例。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收入、工作性質等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相關資料等。
1.2.2重返工作準備度量表(Readiness for Return-to-work Scale,RRTW) 由Franche等[11]研發(fā),曹慧麗[12]將其翻譯為中文版。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分別是前意向階段(3個條目)、意向階段(3個條目)、行動準備-評估階段(4個條目),行動準備-行動階段(3個條目),共1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1~5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數最高維度即為患者所處階段,所處階段越高,說明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水平越高。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0.760。
1.2.3家庭堅韌性量表(Family Hardiness Index,FHI) 由McCubbin等[13]研發(fā),劉洋等[14]將其漢化形成中文版。量表共分為承擔(9個條目)、挑戰(zhàn)(6個條目)和控制(5個條目)3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1~4分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總分為20~80分,分數越高,說明被調查患者的家庭堅韌性越強。樊穎維等[15]將其應用于癌癥患者,漢化后的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03。本研究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43。
1.2.4一般疏離感量表(General Alienation Scale,GAS) 由Jessor等[16]編制,強調個體的孤立感與個體對參與活動的不確定感,由15個條目組成,采用1~4分的4級評分法,總分為15~60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疏離感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是0.807。
1.3資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及接受培訓的課題組調查員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在調查前向調查患者解釋本研究目的、內容、方法及配合事項等,并獲取其知情同意,告知其如有疑問可隨時提出。問卷由患者當場填寫,調查員檢查后回收,對有缺項的及時反饋并補充完整。發(fā)放問卷230例,回收有效問卷205例,有效回收率89.1%。
1.4統計學方法 雙人錄入法將數據錄入Epidata3.1軟件,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行Mann-WhitneyU檢驗、Kruskal-WallisH檢驗、Spearman相關分析及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情況 見表1。
表1 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情況(n=205)
2.2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所處階段的分布比較 不同學歷、居住地患者各階段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見表2。
表2 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所處階段的分布比較 例
2.3中青年淋巴瘤患者家庭堅韌性、社會疏離與重返工作準備度的相關性分析 見表3。
表3 中青年淋巴瘤患者家庭堅韌性、社會疏離與重返工作準備度的相關性分析(n=205)
2.4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影響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淋巴瘤患者所處的重返工作準備度的階段為因變量(前意向階段=1、意向階段=2、行為準備-評估階段=3、行為準備-行動階段=4,以行為準備-行動階段為參照),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及家庭堅韌性、社會疏離為自變量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年齡(20~歲=1,30~歲=2,40~歲=3,50~59歲=4)、疾病分期(Ⅰ期=1,Ⅱ期=2,Ⅲ期=3,Ⅳ期=4)、家庭堅韌性(原值錄入)、社會疏離(原值錄入)及是否參加腫瘤康復活動(是=0,否=1)是影響中青年淋巴瘤重返工作準備度的主要因素,其中,社會疏離是重返工作準備度的危險因素,見表4。平行性檢驗結果良好(χ2=17.843,P>0.05),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模型擬合度良好,模型預測準確度為59.5%。
表4 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影響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n=205)
3.1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現狀 本研究發(fā)現,中青年淋巴瘤患者的重返工作準備多處于前意向和意向階段,重返工作準備度不高。與葛瑩[17]、楊申申等[18]分別對肝硬化、乳腺癌患者調查的研究結果相類似。與以手術治療為主的實體瘤患者相較而言,淋巴瘤主要以化療為主,其不良反應對患者身心造成持續(xù)性的影響,導致中青年淋巴瘤患者治療后仍以疾病反應為生活重心,重返工作意愿相對較低[19]。由此提示腫瘤科醫(yī)護人員向患者介紹癌癥與工作的關系,告知其重返工作的益處,提升患者對重返工作的認知,喚起恢復工作和回歸社會的意識[20]。另外,研究結果顯示,有23.41%的患者處于行動準備-評估階段,6.83%的患者位于行動準備-行動階段。這部分患者已經具備重返工作的意識,但尚缺乏有關其重返工作的信息指導及情感社會支持。因此,在患者進行疾病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提供康復有關的信息,增強其重返工作的信心,提高其重返工作的準備。
3.2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受到年齡、疾病分期、是否參加腫瘤康復活動的影響 本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小,疾病分期較低,參加腫瘤康復活動作為重返工作準備度的保護性因素。So等[21]的研究指出,由于年輕患者的社會和經濟壓力較大,又因為重返工作常常與“正?!甭撓灯饋恚夷贻p患者自尊心較強,故其重返工作的意愿較為強烈。Hartung等[19]的研究表示,與其他實體瘤患者相比,血液腫瘤患者往往在年輕的時候確診,其身心功能恢復較快。而年長的患者即將面臨退休問題,且自身生活穩(wěn)定,對重返工作的需求較低。此外,疾病分期越低意味著患者的病情越輕,患者恢復較快,且其工作能力受影響較小[22],因而患者重返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其重返工作準備度也就越高。且患者在病情較輕的情況下,可能更多關注自身價值的實現。Ullrich等[23]對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發(fā)現,疾病分期越高與延遲重返工作期望有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腫瘤康復活動指由醫(yī)護人員舉行的有關癌癥康復的講座、培訓等健康教育活動。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參加過腫瘤康復活動培訓患者所處的重返工作準備階段越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醫(yī)護人員給予的專業(yè)指導,不僅增加了腫瘤康復的相關知識,并且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和應對的能力,所以其對重返工作的信心較強,重返工作準備度就越高。因此,建議醫(y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疾病分期等,針對性地提供工作有關的指導,舉行腫瘤康復普及知識活動。腫瘤康復學會等學術組織也應加強與醫(yī)院科室、社區(qū)等聯系,構建腫瘤康復網絡,積極組織開展活動,幫助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促進其盡快重返社會生活[24]。
3.3家庭堅韌性、社會疏離對重返工作準備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堅韌性是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家庭堅韌性得分越高,其重返工作準備度所處的階段越高。這與楊麗君等[25]的研究結論相類似。根據家庭功能模式管理和壓力理論,家庭堅韌性作為家庭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在應對壓力和危機事件中起正向積極的引導作用,更強調社會、家庭、患者之間的互動過程[26]。腫瘤作為一種應激事件,對患者及其家庭的社會活動造成影響。家庭堅韌性越高意味著家庭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積極,應對能力更強,患者獲得的家庭支持越多。本研究顯示,社會疏離是患者重返工作準備度的主要影響因素(P<0.01),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腫瘤會對患者的日?;顒雍腿穗H關系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患者對參與社會互動表現消極,社交能力下降,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對其回歸社會,重返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27]。因此,護理人員在促進患者重返社會的同時,關注患者的負性情緒,可采取同伴支持、正念訓練、運動療法、敘事療法等干預方法減輕患者的社會疏離感,提高患者社會參與、社會融入程度,促進康復期癌癥患者盡早融入社會生活[28]。
中青年淋巴瘤患者的重返工作準備度水平有待提高,年齡、疾病分期,是否參加腫瘤康復是影響其重返工作準備度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堅韌性與重返工作準備度水平呈正相關,社會疏離與其呈負相關。加強醫(yī)院與社區(qū)醫(yī)務人員的聯系,構建淋巴瘤患者診療、護理、康復全過程服務,健全評估體系機制,針對性對中青年淋巴瘤患者采取康復干預措施,以提高其重返工作準備,促進重返社會生活。本研究僅在河南省進行調查,受地域限制,結果的代表性欠佳,以后可進行多中心、大樣本調查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