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士 鶴, 劉 新 宇, 馮 寅, 卞 永 寧, 沈 勝 強
( 1.大連理工大學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遼寧 盤錦 124221;2.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省海水淡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 大連 116024;3.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 廣東 湛江 524025;4.大連誠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遼寧 大連 116024;5.大連理工大學 能源與動力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4 )
噴霧閃蒸是指過熱液體經(jīng)噴嘴噴射至低壓環(huán)境而發(fā)生的劇烈閃蒸現(xiàn)象.由于所需噴霧壓力相對較低且無須借助金屬表面即可獲得優(yōu)良的霧化效果和較高的傳熱傳質(zhì)速率,該技術在高效散熱[1]、油氣摻混[2]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基于噴霧閃蒸的低溫海水淡化技術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3].與傳統(tǒng)熱法相比,其具有傳熱傳質(zhì)速率高、腐蝕結垢風險小、投資成本低等優(yōu)點,因此在海洋溫差能、太陽能等低品位熱能利用領域頗具發(fā)展?jié)摿Γ?/p>
目前,針對噴霧閃蒸過程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Miyatake等[4]、Ikegami等[3]、季璨等[5]分別針對不同壓力下噴霧閃蒸的蒸發(fā)特性開展了實驗研究.然而實驗研究較難獲得液滴閃蒸的詳細信息,而液滴閃蒸特性對于噴霧閃蒸設備的優(yōu)化設計至關重要,因此,基于液滴分析的噴霧閃蒸過程理論研究尤為必要.國內(nèi)外學者針對液滴真空閃蒸結冰[6]、氯化鋰溶液液滴真空閃蒸[7]等過程建立了相應的數(shù)學模型.然而,上述模擬研究均未考慮液滴內(nèi)部的溫度梯度.此外,實驗所測得的溫度變化率明顯高于液滴內(nèi)部按照分子熱導率計算的理論預測值[8].為此,程文龍等[9]建立了考慮液滴內(nèi)部溫度梯度及對流效應的液滴真空閃蒸模型,結果顯示該模型相比于等溫模型的預測更為準確.Chen等[10]建立了非等溫液滴閃蒸數(shù)學模型,討論了液滴初始直徑、流速和過熱度對于閃蒸特性的影響,但該模型忽略了液滴閃蒸過程中的尺寸變化.Cai等[11-12]通過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鹽水液滴閃蒸特性開展研究,分析了噴嘴直徑、相對濕度、液滴初始直徑、溫度以及量綱一特征數(shù)等參數(shù)的影響.
盡管學者們已對噴霧閃蒸過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所建立液滴閃蒸模型的假設及考慮因素不盡相同,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對液滴閃蒸特性與空間距離的依變關系以及海水作為工作介質(zhì)時濃度的影響關注較少,有待深入探究.因此,本文針對噴霧閃蒸海水淡化中液滴閃蒸特性開展模擬研究,首先建立鹽水液滴閃蒸過程數(shù)學模型,模型考慮液滴內(nèi)部的溫度梯度及對流傳熱強化效應、液滴與環(huán)境之間的輻射換熱以及液滴尺寸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揭示液滴閃蒸特性與空間距離的依變關系,研究主要運行參數(shù)對于閃蒸特性的影響.
依據(jù)噴射方向的不同,噴霧閃蒸海水淡化主要有向上噴射和向下噴射兩種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噴霧閃蒸海水淡化示意Fig.1 Schematic of spray flash evaporation seawaterdesalination
針對運動鹽水液滴的閃蒸過程建立數(shù)學模型,模型特點及假設如下:
(1)將液滴內(nèi)部的導熱視為沿著徑向的一維導熱,考慮液滴表面的對流換熱以及與環(huán)境之間的輻射換熱;
(2)液滴在運動和閃蒸的過程中始終維持球形,并考慮液滴的尺寸變化;
(3)蒸汽壓力較低,視為理想氣體;
(4)忽略鹽水液滴之間傳熱傳質(zhì)現(xiàn)象;
(5)忽略鹽水液滴內(nèi)鹽組分傳質(zhì)擴散;
(6)系統(tǒng)處于穩(wěn)定運行狀態(tài),忽略各部件與外界之間的散熱損失.
如圖2所示,鹽水液滴在運動過程中主要受到重力Fg、浮力Fb以及阻力Fd的作用.
Fg=ρlVlg(1)
Fb=ρvVlg
(2)
(a) 向上噴射
(3)
式中:ul為液滴的速度,ρv和ρl分別為水蒸氣和鹽水液滴的密度,Vl為鹽水液滴體積,g為重力加速度,dl為液滴直徑,Cd為阻力系數(shù).
液滴向下噴射和向上噴射的力平衡方程如下:
(4)
(5)
阻力系數(shù)Cd的表達式如下[10]:
(6)
(7)
其中Rel為液滴雷諾數(shù),μv為水蒸氣的動力黏度.
由液滴運動方程,可以獲得任意時刻液滴相對于噴嘴出口的垂直距離s:
(8)
考慮到鹽水液滴內(nèi)部的溫度梯度,建立球坐標下的一維非穩(wěn)態(tài)導熱微分方程:
(9)
式中:Tl為液滴溫度,cp,l為液滴的比定壓熱容,kl,eff為液滴的有效導熱系數(shù)[9].
初始條件以及邊界條件如下:
Tl(0,r)=Tl,0
(10)
(11)
(12)
式中:Tl,0和Tv分別為液滴初始溫度和蒸汽溫度;r和a分別為液滴半徑和初始值;λv為水的汽化熱;ρv,a為液滴邊界蒸汽密度;σ和ε分別為玻爾茲曼常數(shù)和液滴發(fā)射率;h和hm分別為液滴表面?zhèn)鳠岷蛡髻|(zhì)系數(shù)[10],根據(jù)努塞爾數(shù)(Nu)和舍伍德數(shù)(Sh)來計算:
(13)
(14)
其中kv為水蒸氣導熱系數(shù),Pr為普朗特數(shù),Sc為施密特數(shù),Dv為水蒸氣在空氣中的擴散系數(shù).
液滴表面的質(zhì)量蒸發(fā)率為
(15)
液滴半徑隨時間的變化率為
(16)
通過式(14)~(16)可得
(17)
液滴量綱一溫度θ,即液滴溫度偏離平衡溫度的程度:
(18)
其中Tl,ave為液滴的平均溫度,ΔT為初始液滴的過熱度,計算式如下:
(19)
ΔT=Tl,0-Tv
(20)
其中tz和rz分別為液滴閃蒸最終時刻和相應半徑.
閃蒸效率η的定義式如下:
(21)
(22)
式中:m0為液滴初始質(zhì)量,mv為生產(chǎn)淡水質(zhì)量.
閃蒸速率Ssfe的定義式如下:
(23)
為驗證模型準確性,將模型結果與文獻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比較,具體實驗工況如表1所示.如圖3所示,模擬結果與實驗數(shù)據(jù)吻合良好,最大相對誤差為2.77%.因此,該模型可用于預測噴霧閃蒸海水淡化中液滴閃蒸特性.
表1 實驗工況Tab.1 Experimental working conditions
(a) 與文獻[3]對比
(b) 與文獻[4]對比
基于所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以量綱一溫度、閃蒸效率和閃蒸速率為評價指標,對影響液滴閃蒸的主要因素包括液滴初始速度、直徑、鹽度、溫度以及噴射方向,開展了敏感度分析,各參數(shù)的研究范圍如表2所示.
表2 參數(shù)取值范圍Tab.2 Data range of parameter
基本工況下鹽水液滴向下噴射的閃蒸特性如圖4所示.由圖4(a)可知,隨著垂直距離增加,液滴速度線性下降,而液滴尺寸變化相對較小.由圖4(b)可知,在液滴閃蒸初期,液滴中心和邊界存在著較大的溫度梯度.隨著液滴的不斷下移,閃蒸持續(xù)進行,液滴內(nèi)部的溫度梯度逐漸減小,液滴逐漸從不穩(wěn)定的過熱態(tài)趨向于穩(wěn)定的飽和態(tài).
(a) 液滴速度與直徑
(b) 液滴內(nèi)部溫度分布
(c) 液滴量綱一溫度與閃蒸效率
(d) 閃蒸速率
從量綱一溫度的變化(圖4(c))來看,閃蒸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前期(0~32 mm)由于存在較大的過熱度,閃蒸速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圖4(d)).隨著閃蒸的進行(32~256 mm),液滴表面與環(huán)境之間溫度差和密度差不斷減小,使得閃蒸過程的傳熱傳質(zhì)速率顯著下降.最后(256~500 mm),當量綱一溫度從0.1逐漸趨于0時,閃蒸速率也趨于0,這意味著要達到完全平衡(θ=0)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工程應用中,考慮到設備的尺寸和成本,通常將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nèi)達到的θ=0.1視為閃蒸完成的臨界點,所對應的時間和距離分別稱為臨界時間和臨界距離,二者可為噴霧閃蒸設備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參考.
液滴初始溫度為333.15 K、閃蒸室飽和壓力為15.76 kPa工況下,液滴初始速度ul,0對閃蒸特性的影響如圖5所示.
從圖5(a)可知,ul,0越小,達到閃蒸完成的臨界點所需的距離越短.當ul,0=2 m/s時液滴閃蒸的臨界距離為97.7 mm,遠遠小于ul,0=12 m/s時所對應的376.8 mm.此外,當液滴運動相同距離s時,ul,0越小,液滴在閃蒸室內(nèi)停留時間越長,液滴達到的量綱一溫度θ越低,閃蒸效率越高(圖5(b)).如圖5(c)所示,隨著ul,0增大,液滴瞬時閃蒸速率升高.這是因為雖然ul,0較大時單位距離內(nèi)量綱一溫度變化量較小(如圖5(a)所示),但所需要的時間也更短.由圖5(d)可知,達到相同θ時,ul,0越大的液滴消耗的時間越短,因此其平均閃蒸速率越大.
綜上,若偏重于設備的緊湊性設計,推薦采用較小的初始速度,有利于縮小閃蒸室的尺寸并獲得較高的閃蒸效率;若閃蒸室高度足夠(以本文計算范圍為例,>350 mm),則推薦較高的初始速度,因為在此高度下,閃蒸效率相差無幾,更高的初始速度可獲得更高的閃蒸速率以及更大的產(chǎn)水量(噴嘴直徑不變時進料海水量隨速度增大而增大).
圖6顯示了在初始溫度為333.15 K、閃蒸室飽和壓力為15.76 kPa、噴射速度為8 m/s工況下,不同初始直徑的液滴閃蒸特性.如圖6(a)所示,由于閃蒸驅動溫差一定,液滴的初始直徑dl,0對于液滴閃蒸終態(tài)的量綱一溫度θ和閃蒸效率沒有影響,但對達到閃蒸完成臨界點(θ=0.1)的距離具有顯著影響.以dl,0為150 μm和400 μm為例,其臨界距離分別為112.7 mm和686.5 mm.這是因為dl,0越小,液滴比傳熱面積越大,導熱熱阻越小,從液滴內(nèi)部傳至液滴表面的熱量越多.此外,由式(15)可知,液滴直徑越小,修正后的質(zhì)量傳遞系數(shù)越大,這使得液滴在閃蒸過程中同一垂直距離下可以達到的閃蒸效率越高(圖6(b)).
(a) 量綱一溫度
(b) 閃蒸效率
(c) 閃蒸速率
(d) 閃蒸時間
液滴初始直徑對于瞬時閃蒸速率的影響因垂直距離而異.如圖6(c)所示,當s<50 mm時,dl,0越小,液滴瞬時閃蒸速率越快.這是因為dl,0的變化對于運動速度的影響相對較小,但dl,0越小的液滴在閃蒸初期的θ變化越大,相同θ變化量所需要的時間和移動距離都更短,因此瞬時閃蒸速率更大.當s>50 mm時,dl,0較小的液滴進入閃蒸中后期,而dl,0較大的液滴閃蒸進程有所延遲,所以瞬時閃蒸速率相對更高.由圖6(d)可知,dl,0越小,達到相同量綱一溫度所需的時間越短,即液滴平均閃蒸速率越大.
(a) 量綱一溫度
(b) 閃蒸效率
(c) 閃蒸速率
(d) 閃蒸時間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dl,0的減小加快了液滴的閃蒸速率,從而縮短了所需的臨界時間和距離.因此,盡量選用霧化能力較高的噴嘴有助于實現(xiàn)閃蒸設備的緊湊性設計,同時也應考慮dl,0減小可能會造成蒸汽夾帶量增加,對產(chǎn)品淡水水質(zhì)產(chǎn)生不利影響.
閃蒸室壓力為15.76 kPa工況下,液滴初始溫度Tl,0以及噴射方向對液滴閃蒸特性的影響如圖7所示.
隨著Tl,0降低,達到準靜態(tài)時量綱一溫度升高(圖7(a)),對應的臨界距離和時間(圖7(a)、7(d))均增加.Tl,0越大的液滴,閃蒸初期的瞬時閃蒸速率(圖7(c))越大,隨著閃蒸進行,過熱度減小,瞬時閃蒸速率降低得更快.由式(21)、(22)可知,相同飽和壓力下,Tl,0增加可為液滴提供更多熱量用于閃蒸,因此閃蒸效率升高(圖7(b)).然而,即使Tl,0升高到353.15 K,最高閃蒸效率也僅有4%左右.
噴射方向的影響要遠小于液滴初始溫度.相比于向下噴射,向上噴射能在更短的距離(圖7(a))達到閃蒸完成的臨界點,但差異并不顯著.以Tl,0=333.15 K為例,向上噴射液滴的臨界距離為267 mm,向下噴射時是284 mm.這是因為噴射方向主要影響液滴的運行速度.向下噴射時液滴速度更快,達到相同垂直距離時停留時間更短,因此瞬時閃蒸速率更快(圖7(c)).此外,當運動距離相同時,由于更長的停留時間,向上噴射液滴的量綱一溫度θ變化量更大,所以閃蒸效率更高(圖7(b)).
由圖8(a)可知,隨著液滴初始鹽度x0的增加,液滴達到準靜態(tài)時的量綱一溫度θ增大,純水液滴(x0=0 g/kg)的θ已趨于0,而當x0=40 g/kg 時,其θ仍為0.1.這是由于沸點升高,導致相同飽和壓力下液滴閃蒸的驅動力減小,阻礙了液滴的汽化進程.同時,沸點升高幅度隨著鹽度增加而增大,其閃蒸效率(圖8(b))降低.如圖8(c)所示,瞬時閃蒸速率隨x0增加而減?。@是因為x0越高,閃蒸過程中液滴表面和閃蒸室中水蒸氣的濃度差越小,閃蒸速率越慢.根據(jù)圖8(d)可知,x0越小的液滴,其達到相同θ所需要的時間越短,平均閃蒸速率更快,且θ越低,鹽度的影響越顯著.
(a) 量綱一溫度
(b) 閃蒸效率
(c) 閃蒸速率
(d) 閃蒸時間
(a) 量綱一溫度
(b) 閃蒸效率
(c) 閃蒸速率
(d) 閃蒸時間
x0越大,閃蒸完成對應的臨界距離越長.因此,在實際應用中,當海水初始鹽度較高時,為了確保閃蒸效率,應相應增加閃蒸室高度.
(1)隨垂直距離增大,液滴速度呈線性下降,液滴內(nèi)部溫度梯度趨于平緩,液滴尺寸僅有微小變化,量綱一溫度、閃蒸效率和瞬時閃蒸速率根據(jù)變化由急到緩可劃分為3個階段.
(2)較小的初始速度有利于縮小閃蒸室的尺寸并獲得較高的閃蒸效率,而若閃蒸室高度足夠(以本文計算范圍為例,>350 mm),則推薦較高的初始速度,可獲得更高的閃蒸速率及更大的產(chǎn)水量.
(3)減小液滴初始直徑能夠提高閃蒸速率,從而縮短所需的臨界時間和距離.
(4)提高液滴初始溫度可改善閃蒸效率.相比于向下噴射,向上噴射時液滴達到閃蒸完成的臨界距離更短,閃蒸效率更高,但差異并不顯著.
(5)噴霧閃蒸海水淡化中液滴鹽度會對閃蒸產(chǎn)生阻礙作用.初始鹽度升高,閃蒸的速率和效率均下降,且量綱一溫度越低,鹽度的影響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