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無錫市康復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偏癱俗稱半身不遂,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主要表現為同側上下肢癱瘓,因此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PNF技術能夠明顯提高患者下肢功能,通過肌肉的刺激幫助改善患者肌反應能力,使運動更加穩(wěn)定和平衡[2]。減重步態(tài)訓練不僅能夠幫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也可幫助預防足下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保證患者康復效果,從而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3]。兩種訓練方式聯合應用可明顯提高患者下肢功能,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4]。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偏癱下肢功能障礙患者采用減重步態(tài)訓練聯合PNF技術,詳見下文所示。
將無錫市康復醫(yī)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治療的偏癱后下肢功能障礙5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為54~86歲,平均(72.1±1.2)歲;對照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為51~83歲,平均(72.3±1.3)歲。兩組患者均經由臨床檢查確診為偏癱后下肢功能障礙者;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下肢功能障礙者;排除精神異常者。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取PNF技術進行治療,治療方式為:在患者肌肉收縮時給予肌肉阻力,幫助肌肉擴散和強化肌肉力量,通過與患者皮膚的接觸幫助刺激患者皮膚、肌肉以及肌腱等,誘導患者向所需的方向運動;幫助牽引患者肢體,增加大關節(jié)間的間隙;指導患者開展功能性運動,在選擇靶原動肌后進行被動運動、主動-輔助運動、嘗試性主動運動、輕抗阻運動;日?;顒涌蛇M行自行車、步行,在患者活動時應給予患者足夠的阻力,穩(wěn)定身體平衡,抵抗阻力做交替等長收縮;對肢體或頸、軀干用抗阻法進行一定形式的活動時,??蓮娀渌w或頸、軀干肌的收縮,令患者的眼睛注視肢體運動方向,可以使動作更容易完成,有助于動作的發(fā)展與協調;主動肌和拮抗肌交替進行抗阻等長收縮,以增強協同收縮,主動肌與拮抗肌交替進行等張收縮,通過刺激拮抗肌等張收縮來易化主動肌的等張收縮,反復完成數次輔助主動運動,最后主動有節(jié)律地完成相同的動作數次。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減重步態(tài)訓練,訓練方式為:采用反重力步態(tài)訓練器M320訓練,購買自美國ALTERG,減小重量從體重的30%開始,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酌量減少至體重15%水平,或完全負重,平板運行速度為0.2~1.0m/s,不設置平板坡度,訓練時治療人員需站在患者身后對患者展開指導,輔助患者擺動患側下肢,避免出現足下垂、膝過伸等情況,同時提醒患者進行髖伸展、骨盆旋轉、軀干正直等訓練,每次訓練10min,根據患者訓練效果可逐漸增加至20min,每天訓練1次,總共需要訓練8周時間,在訓練過程中如患者心率、血壓變化異常時需立即停止訓練。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治療后其各項身體指標均恢復正常;有效:患者治療后其各項身體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無效:患者治療后其各項身體指標均未得到改善或緩解,并出現癥狀加重情況。治療總有效為顯效以及有效總和。
QOL:采用生活質量量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ADL: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FMA: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運動障礙程度越輕。
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使用SPSS 20.0軟件計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更高,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所示。
治療前,兩組患者FMA、QOL、ADL評分對比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FMA、QOL、ADL評分明顯更高,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QOL、ADL評分對比(,分)
偏癱主要是由于多種心腦血管等疾病導致患者中樞神經損傷,患者可出現患側上下肢癱瘓,常伴有腦神經損傷,治療后多容易出現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5-7]。腦卒中是引發(fā)偏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目前,隨著多種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長,偏癱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常伴隨著同側腦神經損傷,是影響患者下肢功能障礙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下肢功能障礙發(fā)生后患者日常生活行為嚴重受限,下肢的組織、器官、肢體等特征性活動消失,下肢神經系統受損后感覺障礙,導致身體下肢完全或部分喪失運動功能,患者均不能正常生活。目前,針對下肢功能障礙患者多采用康復訓練措施,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幫助改善患者肢體不協調等癥狀。在患者的日??祻椭校捎诨颊咂c肢體屈伸發(fā)展不平衡,常伴有肌肉痙攣等癥狀,這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也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障礙。研究認為,必須重視對誤用綜合征的預防,下肢功能障礙者應先進行坐立、站立等的訓練,在訓練早期具有分離運動的條件,并對患者展開多項治療幫助恢復受損神經及正常的神經細胞功能,使受損的肌肉群低頻脈沖按順序進行正常運動。
PNF技術是一種以人體發(fā)育學與神經生理學原理為基礎的多方面運動治療方式。PNF技術能夠重復多次的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大腦恢復正常支配肢體運動功能的能力,盡快幫助重建患者肌肉功能,消除肢體麻痹,最大限度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自主肢體運動,較快恢復肢體功能?;颊咂c后家屬可幫助刺激患者肌肉,使其有效收縮,增加肌力,幫助擴大患者患肢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從而增加下肢活動功能[8-9]。PNF技術主要神經肌肉的生理特征,通過肌肉刺激引起感受器興奮,從而保證肌力的平衡與協調能力,誘導患者肌肉進行運動,達到改善患處血液循環(huán)、止痛的目的[10-11]。此外,PNF技術能夠幫助改善患者下肢肌力,改善運動控制以及平衡耐力水平,能夠有效增加關節(jié)的運動性和穩(wěn)定性,幫助提高患者對下肢的控制能力,利用運動覺、姿勢感覺等刺激增強有關神經肌肉反應,有效促進相應肌肉收縮,以達到鍛煉肌肉的目的。
步態(tài)減重訓練能夠通過懸吊裝置部分減輕患者體重從而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其能夠根據患者所需的不同程度盡量減輕患者步行中身體重量,使下肢負荷減少,使患者在早期下肢不能負重的情況下行走展開步態(tài)訓練,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的步行能力和正常步態(tài)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糾正異常步態(tài),重建下肢肢體功能。且減重步態(tài)訓練能夠直接利用患者在運動訓練中的運動反饋,監(jiān)測患者運動參數和正常參數,并將其進行對比,制定更加合理的訓練方式,能夠顯著提高偏癱后下肢功能障礙患者的步態(tài)對稱性[12-14]。此外,利用減重步態(tài)訓練對患者進行訓練能夠進行靶向性膝踝訓練,從而控制患者下肢功能活動的能力和步行能力,以此達到提高患者下肢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促進患者步態(tài)改善的目的[15-16]。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偏癱下肢功能障礙患者采用減重步態(tài)訓練聯合PNF技術,研究可見,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更高(P<0.05),提示對偏癱下肢功能障礙患者采用減重步態(tài)訓練聯合PNF技術可明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此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治療前,兩組患者FMA、QOL、ADL評分對比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FMA、QOL、ADL評分明顯更高(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減重步態(tài)訓練聯合PNF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肢體功能,促進患者身體康復。
綜上所述,在偏癱后下肢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減重步態(tài)訓練立聯合PNF技術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療效,改善生活能力,提高下肢運動功能,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