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祥,孫兆靜
(1.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011;2.合肥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011)
“四史”教育是關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教育,是我們黨加強和改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2021 年1 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教師‘四史’教育,規(guī)范學時要求,在一定周期內做到全員全覆蓋”〔1〕。高校教師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加強高校教師“四史”教育,把學習“四史”與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融會貫通,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廣大教師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精準地推進高校教師“四史”教育,還需要從價值邏輯、問題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向度全面考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2〕學習和研究“四史”旨在從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之中汲取滋養(yǎng)現實和未來的精神資源。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民族復興時代新人的重任,須要從“四史”教育中厚植愛國情懷、激發(fā)使命擔當。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利于自覺踐行立德樹人、堅定“四個自信”、提升教學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問題,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全局角度提出了立德樹人的重大核心命題。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在教師。育有德之人,需德行之師。廣大教師是立德樹人的直接踐行者和第一責任人,教書育人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確、信念是否堅定、思想是否牢靠等價值取向,直接關乎立德樹人的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3〕培養(yǎng)廣大教師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增進立德樹人的責任使命,就需要加強和推進“四史”學習教育。
“四史”是回答“為什么要立德樹人”的源頭活水。從宏觀維度看,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史。其中,黨史是集中再現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并不斷發(fā)展成燎原之勢,成就偉大政黨的斗爭史;新中國史是集中展示我們黨帶領人民激情燃燒干事創(chuàng)業(yè),建設偉大國家的奮斗史;改革開放史是集中彰顯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實現偉大復興的跨越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是集中印證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學說變?yōu)樯鷦蝇F實,發(fā)生偉大變革的實踐史。廣大教師要從學習“四史”中感悟紅色政權的不易、國家建設的艱辛、社會主義探索的曲折,充分體認以言傳身教培育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時代重托,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做到思想行動自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我國發(fā)展階段的新歷史判斷。新時代中國既迎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也面臨著許多來自國際社會的負面輿論。尤其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各種企圖抹黑、污蔑、詆毀甚至是欺壓中國的言行甚囂塵上,嚴重干擾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保持頭腦清醒?!薄?〕高校作為黨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毫不動搖地引導廣大教師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史”教育是增強“四個自信”底氣的關鍵一環(huán)。“四史”從不同主體、不同階段講述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走向強起來的光輝歷程,這一歷程也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制度優(yōu)勢。知史明志,知往鑒來。廣大教師通過“四史”學習,站在500 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100年中國共產黨黨史、70多年新中國發(fā)展史、40 多年改革開放史的視角審視當下,必將找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答案,也必將對我們黨所繼續(xù)引領和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信心滿滿。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高校所有教師的所有課程教學都要發(fā)揮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5〕而高校專業(yè)課教師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尚未接受過全面系統(tǒng)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yè)教育,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必然面臨能力短板。
加強“四史”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水平。一方面,通過“四史”學習,廣大教師增加了歷史知識,了解了在黨和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關鍵問題和歷史進程,豐富了開展課程思政的知識庫。另一方面,“四史”學習也促進廣大教師提高了政治站位,培養(yǎng)了歷史思維,在教學中學會自覺將“四史”學習與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有機結合,加深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層次理解,助力課程思政教育教學。
實踐是問題的來源,問題是實踐發(fā)展的動力。全面推進和加強高校教師“四史”教育離不開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只有在全面厘清“四史”之間的關系問題、關注“四史”學習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之間的融合問題、高度警惕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滲透問題、正確應對“四史”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問題的基礎上,才能促進高校教師的“四史”教育從理論自覺轉向實踐自覺。
“四史”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從內容上看,“四史”之間各有側重:黨史側重講述中國共產黨由無到有、由有到興的光輝歷程,新中國史側重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代變遷,改革開放史側重講述中華民族在歷史轉折關鍵時期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現代化進程,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側重講述社會主義社會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現實的演進過程。從邏輯上看,“四史”之間又緊密聯系: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是黨史的來源,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又是黨史的接續(xù),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都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正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才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才誕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正是擁有了偉大政黨的堅強正確領導,才使得中國人民翻身做主建立新中國,才作出了改革開放,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
厘清“四史”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方法論上,“四史”在內容上的區(qū)別決定在高校開展“四史”教育過程中不能模糊化、泛化,不能用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實現“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注重“四史”之間內容上的差異,分主題、分專題、分重點、分層次展開學習教育?!八氖贰痹谶壿嬌系膬仍诼撓涤譀Q定了“四史”教育不能隨意斷代,而是要樹立大歷史觀,把“一史”的點串聯成“四史”的線與面,從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維度把握中國政黨、國家、制度發(fā)展的理論和歷史邏輯,從中國自身發(fā)展的維度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離不開歷史學習。縱觀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就是一部不斷總結學習歷史經驗、作出歷史反思、指明歷史發(fā)展方向的歷史。在此進程中,任何一次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都與先前的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一脈相承。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典范,毛澤東思想集中體現了對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經驗的規(guī)律性總結。在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我們黨又結合新的時代主題和歷史經驗推進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新階段的歷史經驗,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見,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觀充分詮釋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
學習“四史”就要與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實現融合。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歷史學習進一步提升為“四史”教育,提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6〕。加強高校教師“四史”教育不只是簡單學習歷史知識,還要在對“四史”的參鑒和關照中更加深入、鮮活地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繼承性。
歷史虛無主義是當前比較活躍的一種社會思潮。它往往打著“還原歷史”“重估歷史”的旗號,通過歪曲歷史史實、裁剪歷史細節(jié)和丑化英雄人物等方式,斷章取義、混淆視聽、擾亂人心,妄想實現顛覆唯物史觀、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企圖。歷史虛無主義的慣用伎倆和異化本質與“四史”教育是背道而馳的,其嚴重危害在于瓦解人們對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精神信仰。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歷史虛無主義往往投其所好,通過量身定做學術陷阱,誘導其重新審視歷史、懷疑歷史,稍有不慎,極易淪為歷史虛無主義的代理人;還有少數別有用心的“學者”以“學術研究”為幌子,“假設”歷史,虛構“邏輯”,進而達到推翻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四史”教育是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薄?〕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無孔不入的現實,尤其是伴隨著網絡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化生存特點越來越明顯,已經“建構起一套新的話題聚焦生活化、虛無手法潛隱化、內容呈現景觀化的滲透邏輯”〔8〕。高校必須要保持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高度警惕,提高加強教師“四史”教育的問題意識,以正確的唯物史觀有針對性地向廣大教師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堅守學術研究的政治立場,守正氣,祛邪氣。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教師‘四史’教育,規(guī)范學時要求,在一定周期內做到全員全覆蓋”〔1〕。依據現有的政策安排,“四史”教育必須要在規(guī)范學時、全員全覆蓋方面下功夫。然而,“四史”的特點和教育的規(guī)律決定了在加強和推廣的實踐操作過程中要應對一些現實問題。一是“四史”教育的內容選擇問題?!耙?guī)范學時”就需要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八氖贰钡捏w量巨大,內容豐富。從時間跨度看,它包含了 100 年黨史、90 多年新中國史、40 多年改革開放史和500多年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如果沒有相應的文本參考或內容大綱作遵循,必然導致“四史”教育無的放矢。二是“四史”教育的載體選擇問題。實現“全員全覆蓋”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的形式。高校教師多承擔著教學科研的任務,長周期集中學習較為困難,需要在實際教學中選擇多樣靈活的載體,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三是“四史”教育的評價考核問題?!八氖贰苯逃皇亲唏R觀花,還要注重實效??己嗽u價是研判教師學習參與狀況的重要依據。為體現評價的全面性、公正性,高校需要合理、科學、多樣地設置考核評價形式和指標體系。四是“四史”教育結果的運用問題。激發(fā)廣大教師學習“四史”的熱情,單純依靠思想自覺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高校把考核評價結果有效運用,與教師教學考核、職稱晉升以及個人榮譽聯系起來,以提高獲得感。
新時代加強高校教師“四史”教育的價值邏輯、問題邏輯決定了在實踐邏輯上需要將其置于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的戰(zhàn)略全局,把“四史”教育看作一個以高校黨委為主導、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依托、廣大教師為主體所協(xié)同推進的整體工程,并從增強高校黨委的“政治三力”、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四大優(yōu)勢”、引導教師在學、思、踐、悟中堅持“五個結合”等三個維度建構“三位一體”的實踐邏輯。
高校黨委是學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航員。從意識形態(tài)安全維度看,“四史”教育是一種超越歷史知識的政治教育,政治屬性是“四史”教育的鮮明特征。學校黨委必須從政治高度認識加強高校教師“四史”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zhí)行力。
一是要增強政治判斷力。當前,國際形勢變量激增,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借助網絡媒體漫灌高校校園,對廣大教師的理想信念、思想認識和價值判斷產生極大沖擊。高校黨委要緊密聯系國際國內政治形勢變化,及時關注師生群體中的氣候變化,對敏感問題、特殊現象善于從政治高度及時做出研判,深刻認識“四史”教育對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用,堅持黨委對“四史”教育的全面領導。
二是要增強政治領悟力。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加強對教師“四史”教育的全面領導,學校黨委就要帶頭學、深入學,建立“四史”主題教育的常態(tài)化機制,既要學好悟好“昨天的故事”,又要做好講好“腳下的故事”,譜寫創(chuàng)造“明天的故事”;要將學習“四史”與學習領悟黨和國家的創(chuàng)新理論融會貫通,尤其要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基礎上,黨委自覺承擔政治責任與歷史使命,切實做到知行合一,將“四史”學習領悟與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人才培養(yǎng)、服務社會等實際工作聯系起來,確保“四史”教育走心、走深、走實、不走樣。
三是要增強政治執(zhí)行力。“四史”教育既要心中有所悟,也要行動有所為。學校黨委要不折不扣地將教育部關于“四史”教育的指示精神落實落細。第一,黨委系統(tǒng)要形成三級聯動機制,將“四史”教育納入校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生活會、黨支部“三會一課”。第二,發(fā)揮黨員教師示范引領作用,實施“手拉手行動”,鼓勵帶動非黨員教師通過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參與“四史”教育,落實全員全覆蓋。第三,關注重點教育對象,學校黨委突出政治引領,做好青年教師、留學歸來教師、無黨派教師的“四史”教育。
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理直氣壯地為廣大教師講好“四史”這門思政大課是新時代馬院的責任擔當。高校應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科優(yōu)勢、師資優(yōu)勢、科研優(yōu)勢和實踐優(yōu)勢,推動“四史”教育的守正創(chuàng)新。
一是要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內容體系與“四史”相融相通,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是基本主線,“四史”教育可以選擇性共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學資源。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始終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tǒng)一,鮮明的政治立場可以為“四史”教育把脈問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起到舉旗定向的作用;嚴謹的學理邏輯有助建構“四史”教育的話語體系,實現“論”與“史”有效結合,用通俗易懂的敘事語言、生動鮮活的歷史案例以及思路清晰的學理分析呈現“四史”教育內容。
二是要發(fā)揮師資優(yōu)勢。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專業(yè)素質較高、教學經驗豐富、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團隊,能夠馬上彌補“四史”教育的師資空缺,做到增效不增員;特別是聘請部分黨史專家、老紅軍、時代楷模、大國工匠等走上“四史”講堂,以身邊人講述身邊事,更能夠激發(fā)教師的情感認同。同時,依托思政課教師,打造“五個一”工程,即開設一批形式多樣的精品課程,編制一部分主題分專題的校本教材,遴選一套時代主題鮮明的紅色影片,錄制一組輔助教學的微課視頻資源,建設一個校內“百年黨史”專題學習融媒體公眾號。
三是要發(fā)揮科研優(yōu)勢。研究“四史”教育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術使命,一方面,應充分發(fā)揮不同教師的科研優(yōu)勢,從不同側面、多個維度對“四史”展開研究,開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專題,講對、講深、講活、講新“四史”內容,滿足教育對象的多層次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廣大教師價值思想趨于穩(wěn)定,對“四史”的儲備并非零,在教育過程中應打破內容鋪蓋的傳統(tǒng)思維,充分利用經典、原著挖掘“四史”教育的重難點,充分利用典型事件、感人故事以情化人,將“四史”教育與廣大教師思想困惑、知識闕如以及情感共鳴結合起來。
四是要發(fā)揮實踐優(yōu)勢。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多都建立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具有鮮明的紅色主題和地域特色?!八氖贰苯虒W可以充分利用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好人館、校史館等實踐資源,講好“四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同時,隨著虛擬仿真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建立或者有條件的高??梢岳肁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四史”教育館,豐富“四史”教育體驗的形式,從而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著重強調廣大教師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六個方面下功夫,“四史”教育是練好基本功夫、提高政治覺悟、增強愛國情感的必修課。廣大教師要發(fā)揮學習“四史”的主動性,堅持學貴有恒、學須崇實,自覺在學、思、踐、悟中堅持“五個結合”。
一是堅持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廣大教師既要按照學校統(tǒng)一部署參加專題培訓班、黨課學習、集中研討會等線下學習,還要自覺利用學習強國、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中國教育發(fā)布、周末理論大講堂等網絡形式加強線上學習,堅持不掉線、不離線、常在線,做到及時跟進學。
二是堅持必學與選學相結合。高校要建立分類分層分級的“四史”教育模式,設置“四史”的必學模塊和選學模塊,以滿足不同政治面貌、教育崗位以及專業(yè)背景的教師需求。廣大教師要因己而異地選擇學習內容,以必學內容為主,以選學內容為輔,統(tǒng)籌安排,做到全面系統(tǒng)學。
三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廣大教師既要埋頭書卷,也要扎根實踐,以紀念“四史”中的重要節(jié)點或事件為契機,積極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教學比賽、社團指導、鄉(xiāng)村振興等實踐活動,深刻體驗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價值真諦,做到聯系實際學。
四是堅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八氖贰边B接過去與現實。學習“四史”不是一味地獲取“史料”,而是要學會用“四史”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現實,以正確的唯物史觀、歷史思維分析當下現象,解決現實問題,用“四史”知識把握理解新時代黨和國家發(fā)展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做到深入思考學。
五是堅持自我教育與教育他人相結合。在“四史”學習的活動中,廣大教師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將自我在“四史”學習中的領悟體會運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聯系專業(yè)課程知識,積極推動“四史”在課程思政中的實踐,在今昔對照、內外比較中幫助、解決學生的歷史困惑,做到師生互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