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現(xiàn)代文學史重寫范式的建構與反思

        2021-11-29 08:14:34白玉華
        關鍵詞:建構歷史文化

        白玉華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0 引 言

        20世紀80年代結束了革命話語對文學的高度統(tǒng)攝,“重寫文學史”運動由此應運而生,文學史研究與書寫的多種可能得以展開。80年代以來,以左翼革命話語和五四啟蒙話語為核心的文學史范式不斷地交織與更迭,文學史在某種程度上被不斷重寫不斷反復。毋庸置疑,這一重寫運動一定會觸及到文學史秩序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在文學史秩序的顛覆和建構中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構在不懈努力。重新反思“重寫文學史”,重返80年代,重返五四,很明顯研究重心已不在立場、價值等本質(zhì)主義判斷上。“對80年代文學史、文學批評的一些前提、一些理論預設進行反思”,[1]46探討80年代以來文學史觀的建構過程和演進軌跡,以及其中的思維和問題特征,為當下文學史的書寫和文學發(fā)展提供新思路和參照,這才是關鍵所在。

        1 本質(zhì)主義下文學史的簡單化書寫

        李澤厚的《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一度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的元話語。他將文革定性為封建主義的復辟,究其原因則是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上的革命救亡阻礙了思想啟蒙的完成,80年代的當務之急就是完成未竟的啟蒙。李澤厚把中國現(xiàn)代歷史分為啟蒙與救亡兩個主題,通過對文革的定性,擱置了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而重新回到五四啟蒙立場,并通過批判左翼革命敘事建立起中國與西方現(xiàn)代化的橋梁,最終得出了中國要完成現(xiàn)代化必須先完成啟蒙的結論。從這一幾乎代表了80年代學界共識的觀點可以看出,80年代在反思文革伊始,便主動尋求與五四啟蒙的聯(lián)系,這一聯(lián)系為當時的文化政治等變革提供了合理性,也奠定了啟蒙論的主流地位。人們通過隱喻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類比為前現(xiàn)代文學,然后將其作為不正常的文化現(xiàn)象剔除出去。

        事實上,“重寫文學史”也正是循著這一思路展開的。在文學史秩序的重新樹立過程中,左翼革命話語所體現(xiàn)的“以政治立場為價值標準,以革命意識和集體倫理為歷史闡釋邏輯,將實踐過程與思想邏輯一體化?!盵2]44的“政治—歷史”邏輯受到否定。因其過分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重視對歷史事實之間的因果闡釋而形成對個人的遮蔽,所以一度被五四啟蒙文學范式的“社會個人話語”所取代。在一系列的重評重估、填補空白過程中,審美這一原則被突顯出來,與此相聯(lián)系的“主體性”“向內(nèi)轉”“純文學”等審美標準被當作一種文學內(nèi)在原則來掌握,以此來對抗革命話語中社會、政治理念對文學的過分干預。在“審美現(xiàn)代性”理論的引導下,“社會個人話語基于‘文化—思想’邏輯,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沖突中探討文學的‘自我意識’、‘個性價值’和‘人性發(fā)展’。”[2]51審美在不斷的強化和運用中,逐漸抽象化為主體自由的象征,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寫作技術問題,或許是受黑格爾“人只有在美的王國中才真正是自由的”[3]222的影響,這個時期個人借助審美構造出一個“純文學”的國度,并激進地認為這是一個個人的主體精神能夠得以完全實現(xiàn)的烏托邦。

        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即新文學整體觀“是以現(xiàn)代性視角走向西方而反叛傳統(tǒng)文學史研究的個人話語的建構過程?!盵2]52張福貴認為,新文學整體觀所體現(xiàn)的對個人理解的思想文化復雜性的重視,很好地彌補了“國家集體話語”對“社會個人話語”的遮蔽,但同時也要警惕“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異化的危險:對“國家集體話語的宏大敘事”有意忽視,可能會走向歷史虛無主義,而過分強調(diào)“社會個人話語”和表現(xiàn)“小我”又有消解思想性和審美性的風險。茅盾的《子夜》就曾因其書寫動機而被冠以“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的帽子,以此抹殺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功力,也忽視了吳蓀甫這樣悲劇式的英雄形象所蘊含的時代內(nèi)容;趙樹理的小說文本也因與當時的“社會個人話語”格格不入而受到非難;丁玲小說創(chuàng)作的轉型也被認為是對個人主體追求的背叛,而對于作者所處文化語境以及身份認同與意識形態(tài)的復雜糾葛卻有意忽視。借助審美這個象征“自由”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簡單粗暴、先入為主地進入文本,不斷打壓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革命話語,由此掉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憑借文學系統(tǒng)中歷史真實性的喪失,一套“完整”的“現(xiàn)代”文學史建立起來,人們一腔熱血地倡導啟蒙的復位,呼喚文學本體的回歸,試圖再現(xiàn)五四的精神結構,結果卻適得其反。文學與歷史、社會、政治之間的復雜關系被簡化或忽視,過度地沉浸于自我表現(xiàn),文學伴隨著文學要素的不斷擴張,走向了新的一體化——文學性霸權,淪為藝術技巧的展示平臺,這些都消解了文學的深刻性與審美性。

        在80年代建構起的新文學整體觀中,充滿了本質(zhì)主義的影子,新文學整體觀的建構過程強化了審美與功利、理性與感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文學史書寫呈現(xiàn)出單一性和終極性,啟蒙文學形態(tài)是唯一體現(xiàn)文學本質(zhì)的正確書寫,左翼和其他現(xiàn)代文學形態(tài)幾乎不見身影,新的壓抑和被壓抑出現(xiàn)。正如王瑤所指出的,20世紀80年代新文學整體觀“舍棄了一些不該舍棄的東西,比如,30年代左翼文學就沒有很好地概括進去,”[4]159“另外,你們很少講文學與時代的關系,連一戰(zhàn)二戰(zhàn)這樣的大事似乎都跟文學毫無關系”[5]48。這是當時重寫文學史遇到的難題,“怎樣才能又保持住‘作品’(審美與語言)又不喪失‘世界’與‘歷史’呢?”[6]144

        80年代文學史的書寫是想通過重返五四建構新五四文學,但問題也相伴而生?,F(xiàn)代文學的現(xiàn)代性質(zhì)素是多元的,現(xiàn)代性源頭也并非只有一條,啟蒙話語之外是一個眾聲喧嘩的話語場域,在眾多雜亂的線索中僅僅抽取一條就將其蓋棺定論,很明顯是將歷史簡單化了。同樣,按照“現(xiàn)實主義一元化”和“多元美學形態(tài)”把當代文學分為兩個時期,這個文學史分期忽略了當代文學形成的特殊語境和文化邏輯,直接以五四啟蒙文學的美學標準衡量當代文學,自然當代文學的特殊性喪失,導致80年代重寫文學史中歷史簡單化的偏至。

        2 去政治化追求造成的文學史偏至

        在80年代的語境中,為了對抗左翼革命文學史范式,反抗文化政治一元觀,極力夸大審美的作用是極具策略性的表現(xiàn),雖然高舉文學自主性、個性化敘事的大旗,但本質(zhì)上仍然是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性。這樣的“反政治的政治”背后其實是二元對立思維在作祟,二元對立思維和一元論是互為表里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使得五四啟蒙話語在80年代暢通無阻。所以,重返80年代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構這種高度本質(zhì)化的二元對立,只有充分揭示80年代的政治性,才能化解80年代文學與十七年文學的對立,才能進一步揭示文學與政治的對立?!盵1]47

        王曉明《一份雜志與一個“社團”——重評五四文學傳統(tǒng)》和陳思和《民間的沉浮:從抗戰(zhàn)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的發(fā)表,標志著五四啟蒙立場和精英主義的撤退,一時間人們關注的重心變成了到底什么是現(xiàn)代性。80年代的現(xiàn)代想象某種程度上和“民國文學”熱一樣,在大眾傳媒的作用下把人們對民國的想象理想化?!爸貙懳膶W史”同樣對現(xiàn)代性有著理想化濾鏡,二者都有對現(xiàn)實不滿的投射,都有知識分子對政治與文學關系的考量,都在政治與文學的對立下形成了完美想象,而這種理想化濾鏡也遮蔽了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事實上,“對‘五四’的許多作家而言,新文學不是意味著包含多種可能性的開放格局,而是意味著對多種可能性中偏離或悖逆理想形態(tài)部分的擠壓、剝奪,最終達到對最有價值的文學形態(tài)的確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50—70年代的政治文學時代,并不是‘五四’文學的背離和中斷,而是它的發(fā)展的合乎邏輯的結果”[7]240。也就是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學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承接了五四新文學所具有的排他性。在文學性、主體性的光環(huán)下,五四新文學其實在進行權力的訴求和爭奪,它本身充滿了復雜的沖突與悖論。

        20世紀80年代文學史的重寫同樣借助對其他文學思潮(通俗文學、左翼文學等)的壓制,試圖實現(xiàn)中國的現(xiàn)代性轉變。從啟蒙主義的現(xiàn)代性審視80年代中國文學,新文學整體觀只關注到了西方現(xiàn)代性模式基礎上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邏輯,試圖建立起世界與現(xiàn)代中國同構的文學。某種程度上,這是把現(xiàn)代性從西方現(xiàn)代性中抽離出來,進行了普適化,但是這個現(xiàn)代性卻無法有效解釋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且不斷求新的革命性和獨特的中國經(jīng)驗。對此,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用內(nèi)部研究的方法,探詢在歷史語境中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得以形成的歷史邏輯,并注重對十七年文學中復雜的文學因素及其運作過程的呈現(xiàn)。90年代盛行的“再解讀”思路同樣試圖尋找40—70年代文學主流敘事形成的歷史原因,雖然這一思路和90年代消費主義、后殖民主義以及新左派的崛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從對現(xiàn)代性的內(nèi)部差異的關注來看,這一思路重新回歸到歷史語境中去,通過考察“同一文本在不同歷史階段結構文本的方式和文類特征上的變化”[4]175,試圖揭示不同文化樣態(tài)的“磨合”關系對文本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而探尋文本是怎樣在壓抑異質(zhì)因素的情況下實現(xiàn)主流話語的覆蓋的,這些研究思路都是在努力矯正此前文學史書寫中將歷史簡單化和對政治權力污名化的偏至。

        在80年代的特殊語境中,政治化成為一個突出標識,受文革的影響,政治權力仿佛是負能量的代名詞,長久以來人們致力于擺脫政治的影響,建立起一個文學自主的世界,實現(xiàn)人的主體性。但在福柯看來,權力沒有褒貶之分,權力在社會中無處不在,所有知識都是被“社會規(guī)訓”的。從這個邏輯來說,所有的社會裝置,當然也包括文學都置身于權力之內(nèi)。文學本身就是一種權力,不同的文學樣態(tài)表達著不同的權力訴求。80年代實際上就是借助文學性的擴張來實現(xiàn)自我主體的建構,當時的知識分子們傾盡全力提倡五四話語的回歸,其實是要借此恢復長久以來被國家集體話語、大眾話語和民間話語冷落的知識分子話語權,呼喚精英主義的歸位是知識分子們的深層動機。布迪厄指出“知識分子是雙維的人……他們遠非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處于尋求自主(表現(xiàn)了所謂‘純粹的’科學或文學的特點)和尋求政治效用的矛盾之中,而是通過增加他們的自主性(并由此特別增加他們對權力的批評自由),增加他們政治行動的效用……”[8]396。所以,一味地強調(diào)文學自主性,強調(diào)去政治化,其實這個立論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文學生產(chǎn)不可能不受政治權力和社會理念的影響,文學自主性呼聲的背后是被壓抑良久的知識分子爭奪話語權的野心,文學孤島并不存在。

        文學和政治權力是水乳交融的,我們需要努力的是如何才能使文學、政治、社會之間的關系正常化,如何才能最大化地、最有效地發(fā)揮國家公共體和個體之間的張力。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每一次的文學史重寫都是對國家意志和權力的重新認識,都是對歷史、對文本的重新解讀,每一次的重寫文學史,都試圖回歸到歷史語境中尋找解決當下困境的新方法。

        3 多元復合范式的文學史建構

        進入21世紀,在繼承之前文學研究思路和邏輯的基礎上,文學史書寫呈現(xiàn)出了新特點,不僅文學史之“史”和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得到正視,在“新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中,“民族人類話語”逐漸建構起來,多元復合范式的文學史書寫開始生成。但不可否認,20世紀80年代重寫文學史運動建構起來的問題觀念、思維特征、精神結構仍然在發(fā)揮著影響,從革命話語的文學史范式和啟蒙話語的文學史范式的交織糾葛,到復合范式的文學史書寫,其中的演變思路蘊含著豐富的啟發(fā)內(nèi)容,重新審視這一過程對文學研究有著借鑒意義,也有利于中國現(xiàn)代轉型的充分討論。

        第一,疏通文與史的關系。要疏通文與史的關系,首先就是要消除二元對立的思維。二元對立思維強調(diào)不同文化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最終導向的是一元論本質(zhì)論。事實上,現(xiàn)代中國文化是在中外古今文化的磨合中走向“大現(xiàn)代”的,不可否認異質(zhì)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各有特色,它們之間的相遇勢必會引發(fā)激烈的矛盾,但“文化‘矛盾’的化解途徑就是文化‘磨合’,矛盾運動是過程,磨合融合是目的?!盵9]151非此即彼的文化觀只會使文學研究故步自封,世界文化繁榮昌盛就是因為異質(zhì)文化堅持對話、交流,在磨合中走向和而不同、多元共生,這也是當今文化發(fā)展的大趨勢,只有打開本質(zhì)主義的枷鎖,文學史才能恢復其多元多樣的真面目。

        文學與歷史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這在中國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與社會變革、思想運動、政治改革等息息相關,割斷文學與歷史的關聯(lián),那文學史便不成其為文學史。80年代為去除革命話語霸權,文學史書寫多是將歷史簡單化的,但歷史從來都是復雜的場域,在復雜的歷史場域中文學的發(fā)展軌跡也是多線條的,秉持著復雜歷史的觀點就可知不論從哪一個角度進入歷史,最終呈現(xiàn)的都是歷史的一面,因此,文學史書寫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現(xiàn)代重新拉回到歷史場域中,充分歷史化,眾人協(xié)作以生成式的軌跡再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歷程,這樣多樣文學之史便得以呈現(xiàn),畢竟“唯有總體的歷史,才是真歷史,而只有通過眾人的協(xié)作,才能接近真正的歷史?!盵10]40新文學整體觀試圖建立一個連續(xù)的完整的文學史邏輯,但這個邏輯引發(fā)的爭議也是明顯的,它沒有辦法有效解釋歷史上的異質(zhì)性元素,沒有將國家宏大敘事概括進去,最終只能是按照自認為完整的線索把契合該邏輯的文學內(nèi)容串起來。實際上,現(xiàn)代歷史并不存在一以貫之的、完整的發(fā)展邏輯,文學史基本上都是掛一漏萬的,應該樹立這樣一個常識,也正是因為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邏輯足以涵蓋全部文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復合式文學史書寫才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正視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權力)的關系。文學作為權力的一種,重寫文學史中不同的話語范式都是在為不同的現(xiàn)代性意識形態(tài)正名,文學史每一次的重寫都試圖回答“如何通過共同體建構、制度設計、價值重建、個人自覺和文化生產(chǎn)等來完成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轉型,其中尤為核心的是以自由為終極目的之民族國家、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本土化建構問題?!盵11]14這似乎成了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夢魘。在21世紀,被拉下神壇的五四又重新回歸文學史,這一次五四沒有被絕對化,而是“企圖在一個更為龐大的社會文化視野中重構現(xiàn)代文學史,政治文化、商業(yè)文化、教育體制等外部因素被考慮于文學史框架之中?!盵11]10以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重新與五四對話,文學史在不斷擴容中呈現(xiàn)為一個大型互動領域,精英知識分子話語、大眾話語、國家主流話語、民間話語等都在表達各自的訴求,只有文學史真正做到眾聲喧嘩,中國的現(xiàn)代轉型才會得以充分討論。

        新世紀以來,文學研究面臨新的語境,習近平發(fā)表的《在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和《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方面肯定了“國家集體話語”對祖國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大力提倡繼承革命使命和人民書寫,繼續(xù)為推動時代的發(fā)展奮斗;另一方面,“社會個人話語”也受到重視,“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fā)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fā)展,推動觀念、內(nèi)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盵12]11需要注意的是,主體性與文藝自由民主不是完全沉浸于個人私語,而是要以“自我革命”為基本準則,有效地將自我與革命結合起來,將國家宏觀敘事和個人主體敘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發(fā)揮文學的時代精神。

        第三,立足于民族和世界視野,構建“大現(xiàn)代”文學。21世紀“新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大勢所趨,“民族人類話語”的建構是當前態(tài)勢,“民族人類話語建構主要不表現(xiàn)為一種大眾化思想形態(tài),而是一種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更加開放的人類發(fā)展理論體系?!盵2]55基于此,文學史書寫更加自覺主動地加強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溝通,并在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80年代之后的文學史內(nèi)容持續(xù)擴張,書寫視野也從國家形態(tài)的中國逐漸轉向世界。審視重寫文學史后期以來的文學史著作,錢理群等人編著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增加了臺灣文學的專章介紹。陳思和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提出了潛在文學的概念,試圖將居于廟堂文學之外的民間文學的發(fā)展脈絡捋清楚,同時他也注意到了電影傳媒與文學的密切關系。丁帆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更是將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格局中考察,設有兩章專門介紹全球化形勢下中國的定位與發(fā)展,把中國文學與政治經(jīng)濟、世界轉型聯(lián)系起來,在更大的格局中探討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變化。除此之外,書中較詳細系統(tǒng)地介紹了港臺文學的發(fā)展脈絡。這些文學史著作反映出書寫視野的逐步開放,也形成了文學史多元互補的復合范式。

        過去文學史書寫的范圍局限在以政治地理學和民族國家形態(tài)定義的中國,在此空間地理內(nèi)的作家、文本等才有資格進入文學史。但是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為對象的文學史書寫是否僅僅局限于“中國”?此外,除了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典型的文體能進入文學史外,是否還有其他與文學有密切聯(lián)系的文化樣態(tài)可以加以分析?文學史書寫的邊界究竟在哪里?王德威提出了“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此處所定義的‘華語語系’不限于中國大陸之外的華文文學,也不必與以國家定位的中國文學抵牾,而是可成為兩者之外的另一界面……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jīng)驗的復雜性和互動性是如此豐富,不應該為單一的政治地理所局限。有容乃大:唯有在更包容的格局里看待現(xiàn)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fā)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多所體會?!盵13]7他借用海德格爾“世界中”的概念,打破文學史書寫中封閉的國家空間。在他看來,世界是變化的、復雜的,文學史應該持續(xù)更新以此來實現(xiàn)“開放”狀態(tài)。王德威試圖恢復眾聲喧“華”的文學史,同時他上溯到傳統(tǒng)“文”的內(nèi)涵,從莊子、錢鐘書等人的著作中尋找蛛絲馬跡,同時借鑒西方認識論豐富了對文學的理解。他“將文心、文字、文化與家國、世界做出有機連鎖,而且認為這是一個持續(xù)銘刻、解讀生命自然的過程,一個發(fā)源于內(nèi)心并在世界上尋求多樣‘彰顯’形式的過程?!盵13]8在這樣的文學史觀下,他將廣播、圖像、電影、音樂、文字、建筑、名人事件等記錄中國的媒介和載體都納入到文學史中,在這樣動態(tài)的、開放的傳統(tǒng)與世界中試圖解讀出中國獨特的現(xiàn)代性。“事實一再證明,立足于當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要在文化創(chuàng)造上有所作為,就需要不斷開闊文化視野,在‘古今中外化成現(xiàn)代’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制約下,積極而又明智地采取多向度的拿來主義,‘化合多元文化’,由此建構寬容的、和諧的、豐富的‘大現(xiàn)代文化’,在跨文化、跨民族的層面逐步實現(xiàn)文明互鑒、共生雙贏?!盵14]48新世紀的文學史在不斷試探著文學史書寫的更多可能,不斷打破舊時文學史的書寫邊界,以期建立“大現(xiàn)代”的多元復合文學史。

        長久以來,我們在文學性、主體性的牢籠中固守本質(zhì)主義對終極的追問,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怎樣言說,無論如何“變臉”,都會給鮮活富有生命力的文學戴上枷鎖。解構主義的出現(xiàn)使得單一的文學史理解得以消解,文學和歷史都以其不可重復性的真面目示人。同時立足于民族和世界視野觀照文學,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以整體性的視野返回歷史場域中,在此基礎上建構出文學史書寫的復合性,促成多元和多源的文學史書寫,這才能以史為鑒,深入探討中國歷史的轉型問題。

        猜你喜歡
        建構歷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誰遠誰近?
        建構游戲玩不夠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例談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免费特级黄毛片| 色婷婷久久免费网站| 美利坚合众国亚洲视频|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8| 一级黄片草逼免费视频| 免费久久99精品国产|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九九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av一区仑乱久久精品| 激情五月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w| 亚洲精品中国国产嫩草影院美女|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高清| 久久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免费一级黄色大片久久久|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密桃 |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亚洲熟妇少妇69|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草青青91在线播放|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h视频| 日本第一影院一区二区|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观 | 色www亚洲| 亚洲精彩av大片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ⅤA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