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
【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重塑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時空觀念,不斷改變人們的思維與交往模式,為當代社會注入了新的思想與文化內涵。這意味著信息技術課程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對信息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主動建構,注重學科思維品質的培育,養(yǎng)成良好的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對信息社會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與內化,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養(yǎng)成利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進行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在關注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社會人的素養(yǎng)養(yǎng)成,讓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具有豐富生命力的大寫的人。
【關鍵詞】信息技術;心理健康;育人
如何去幫助學生成為一個陽光健康、富有責任感的信息社會公民?這是身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應當在整個職業(yè)生涯持續(xù)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在自己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嘗試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在幫助學生有效建構信息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個性心理素養(yǎng)。本文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點淺見。
一、立足兒童思維,用“情”創(chuàng)“境”,讓孩子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建構知識
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不同,有著較強操作性和實踐性,這使得信息技術課堂很容易變成單調乏味的操作課、練習課。而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情感顯然是得不到激發(fā)和發(fā)展的。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與直接和感性經驗相聯(lián)系的。這就需要教師潛心研究教材,精心創(chuàng)設積極互動、富有情感和意義的情境,將教學內容合理地融入情境中,使學生沉浸其中,在豐富的情緒體驗中高效建構知識與技能,發(fā)展信息思維,提升信息素養(yǎng)。
以三年級信息技術第1節(jié)《信息與信息技術》為例,這一課是學生開始接觸信息這個學科的第一課,地位不言而喻。但是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偏強,跟著教材照本宣科很難讓學生對信息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更何談激發(fā)他們繼續(xù)探究后續(xù)知識的欲望。在對教材進行深度研究,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大膽的重構。導入新課模塊,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看表情,猜心情”的互動游戲情境,在學生們的熱情都被激發(fā)出來后我順勢追問:“你是如何通過表情獲得情緒信息的?”通過學生們各抒己見的回答提煉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傳遞。在學生們獲得新知,意猶未盡之時,我又繼續(xù)追問:“你們剛才做到的事情,計算機能做到嗎?”學生們好奇心瞬間被吊起,求知欲達到頂峰,這時我再讓學生上臺當“表情帝”“表情后”親自體驗小程序“百度AI情緒識別功能”,引領他們體會信息的處理過程和信息技術的神奇。整節(jié)課中,學生熱烈參與互動游戲,積極體驗信息技術,主動建構對信息的理解,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本節(jié)課之后,有一個班學生主動找到我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課!信息技術課真有意思!”我想這節(jié)課目的達到了,很明顯學生們在本節(jié)課上的體驗是愉悅的,有收獲的,對未來學習信息技術是有信心的,有期待的。
二、關注兒童需求,靈活運用合作、競爭、單干等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孩子社會化發(fā)展
身為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上總是將目光聚焦于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卻常常忽視了關注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和整體人格的培育,這顯然與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教師應扎實研究學情,順應學生心理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jù)學習內容在課堂上靈活組織學生進行或獨立、或合作、或競爭等不同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空間。
在教四年級下冊《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這一課時,筆者以“制作繪本故事”這個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本節(jié)知識。在“插入圖片”“插入在線圖片”這兩個簡單任務中均是放手讓學生自學教材獨立操作的,從課堂效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成功完成這兩個任務,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增強。在“設計徽章”這個能體現(xiàn)個性化設計思維的任務中我采取了競賽的方式,讓同學們參考微課“徽章DIY教程”,或獨立或合作,自由組隊設計徽章。最后由師生共同投票比一比在相同的時間內誰設計出的徽章樣式好看、顏色協(xié)調、創(chuàng)意優(yōu)秀。這樣的活動考慮到了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同學在完成任務時是否愿意與人合作的傾向性,發(fā)展了不同方面的能力,又通過競賽的方式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好勝心與創(chuàng)造力,每一個同學不管是單干還是選擇與人合作都卯足了勁想要讓自己的徽章更受歡迎。另外這個任務的評講標準也比較多元,每個師生手上都各有幾張不同標準的票,所以每一個作品都有可能因為不同方面的優(yōu)勢受到大家的肯定,這給予學生極大的心理支持,讓他們更有信心挑戰(zhàn)接下來的任務。最后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也為了讓作品更加完整,我安排了一個繼續(xù)創(chuàng)編故事的任務。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決定誰當編劇,誰當素材收集員,誰當操作員,誰當講解員,共同商定完成下一幕的故事場景。在這個任務中,小組成員之間學會了相互信賴,學會了傾聽和表達,學會了承擔責任,知道了遇到異見和沖突如何處理。作品完成之后,由小組內的講解員講解展示他們創(chuàng)編的故事,然后由其他小組成員一起從劇情合理、素材處理、畫面和諧、故事意義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和反饋。
教學活動究其本質是一種具備育人特性的人際交往活動,而活動組織的形式不同,育人的效果也會出現(xiàn)不同方面的傾向性。學生可以在獨立學習中發(fā)展自我意識,學會自我監(jiān)控與評價;在合作學習中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體會與伙伴求同存異,解決沖突,共同擔當,攜手達成目標;在競爭學習中,激活內在潛能,探尋自己的不同可能,獲得自尊自信。這幾種方式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篩選優(yōu)化組合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和育人效果。
三、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光亮面
“你喜歡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成績優(yōu)秀、懂事有禮、聰明活潑……”若是把教師們的回答進行統(tǒng)計,以上這些詞匯必是超高頻詞匯。那其他沒有這些特征甚至暫時還擁有與以上特質相反品質的孩子呢?我們暫且將這二類學生比喻成園子里的植物。毫無疑問,前者必是被園丁放在心尖兒上呵護澆灌的花朵,他們在園丁的精心培育下綻放的愈加美麗愈加自信。那后者則是花叢中間雜草叢生的牽?;ɑ蛘卟嘶?,受到的關注和照料不多,在明艷花朵的映照下存在感也不強??烧l又能說牽?;?、菜花沒有自己的魅力和價值呢?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七種不同的相對獨立的智力類型:言語智力、邏輯數(shù)學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只是不同的人所擅長的優(yōu)勢智能不同。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不同學生的潛力與閃光點,并幫其雕琢打磨,讓他們散發(fā)光芒。
我所帶的班級中有一個特別的學生,這個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在課堂上也很難管理好自己,總是亂動,還經常會打擾其他同學,讓各科老師都很是困擾。我第一次到這個班級上課整隊到機房時,他就在路隊中搗亂,我那時不明所以只按常規(guī)情況批評處理了一頓,結果他不僅沒有好轉,到機房時還不肯進機房,固執(zhí)地蹲在外面的走廊上發(fā)呆。后來經過與班主任溝通才發(fā)現(xiàn)他的情況很特殊,不適用普通孩子的教育方式,不過聽孩子父母說這個孩子對電腦操作很感興趣,還特地在外面報了編程班。了解到這些后,我的心中便有了想法,我讓他把自己的編程作品帶到班級展示給班級同學看,在全班同學對他的編程作品驚嘆不已之時,我順勢表揚了他在信息方面的能力,并且推舉他為電腦小顧問,負責在課堂上幫助電腦操作有困難的同學,享受在課堂進行巡視和在路隊中當領隊的待遇。我這樣做本來只想找個理由讓他在路隊的時候跟我一起在前面帶隊,讓他沒法搗亂,在課堂上巡視巡視解一解他想動一動的“癢”。可是我發(fā)現(xiàn)他當上了小顧問后,特別珍惜自己的新身份,雖然有時候還是會管不住自己,但是整體狀態(tài)跟之前比判若兩人。更愿意聽取別人的建議了,課堂上專注的時間更長了!這樣的改變讓我驚喜,也讓我反思,看來我還是低估了學生自我成長的能力!
教育的對象是鮮活的、具有豐富個性的人。這就要求身為教師的我們眼中能看到人,不一樣的人,并用我們的智慧和真誠給這些不一樣的人施以不一樣的教育影響。讓他們因我們喜歡上信息技術的課堂,喜歡信息技術,喜歡用信息技術的思想、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信息技術助力生活,點亮人生。
【參考文獻】
[1]朱水萍.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社會化與人格培育的過程[J].教育探索,2004(12)
[2]王慶彩.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J].高教前沿,2011(01)
[3]陳石紅.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J].課程與教學
[4]周波,黃培森.關注個體差異:教育過程公平的路徑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