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4)
清末留日學生地域分布的廣泛性。自19世紀末期,清政府將留學日本作為國策后,前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逐年增加,留日學生的來源地也十分的廣泛,較以往留學生而言,留日學生的籍貫不僅僅局限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還到達了內陸和偏遠地區(qū)。
早期留學美國的人大多在沿海地區(qū),地域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留日學生就打破了這種狹隘的分布格局。從1904年《東方雜志》的報道可以了解到當時留日學生的籍貫是:“旗籍27人,奉天1人,直隸77人,山西1人,陜西1人,河南7人,山東40人,湖南130人,湖北126人,江蘇175人,浙江142人,安徽55人,江西人,福建42人,廣西8人,四川57人,廣東108人,貴州17人,云南27人。”留日學生來自我國十八個省份,雖然東南沿海省份所占人數(shù)仍較多,但是所占比例下降至40%(仍以廣東,江蘇、浙江三省份為例),其中內陸和偏遠地區(qū)的留日學生數(shù)量也在增加。
清末留日學生年齡的差異性。在留日浪潮的推動下,清末留日學生中隊伍中,不只有青壯年,少年,老年都在其中,所以在留日學生的隊伍里年齡懸殊較大,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找到。關于這類報道或故事在當時也是廣為流傳的,《東方雜志》中就有這樣的記錄:“(廣東)順德李君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學之志,至老弗衰,尚欲前赴東瀛考求工業(yè),稟由學務處批準嘉獎?!边@位廣東人李昂新,年齡已經高達82歲,仍前往日本留學,可見當時留日學生的年齡并不能阻礙去赴日求學的決心。1903年前往日本留學的石醉六也在自述中寫道:“當時前往日本的同伴一共有三十多人,年紀最大的是楊昌濟,年齡接近四十歲,年紀最小的是梁煥廷,年齡不到十二歲?!痹谶@僅僅三十五名留日學生中,年齡就有近三十歲之差,當年赴日學習的總人數(shù)約一千人,而留日學生人數(shù)最高時達八千多,當時留日學生年齡的差異性可想而知。
在清末留日學生隊伍中,年齡的差異性大也是當時留日隊伍的鮮明特征,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留日學生接受教育能力的差異性。
清末留日學生選擇專業(yè)的多樣性。清末留日學生在專業(yè)選擇方面較以往的中國留學生更為豐富,在之前洋務運動的提倡下,中國留學生大多學習數(shù)理學科和軍事技術學科。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留日學生所學習的專業(yè)呈多樣性,當時留日學生選擇的科目不像之前留美學生,局限于理科和軍事技術學科,學習法律學科、語言學科、政治學科、師范學科的人數(shù)在逐漸增加,雖然在1900年6月份截止時,各學校留日學生人數(shù)總數(shù)為80人,其中學習軍事學科的48人,占總人數(shù)的60%,但在同年九月份即將入學的人中,學習政治科的人數(shù)達到了78人,約占9月即將入學總人數(shù)的76%,可以看出學習專業(yè)的趨勢朝文科發(fā)展。1904年,駐日公使楊樞在奏折中寫道:在日本學校學習的共有一千三百多人,其中學習文科的大概有一千一百人,而學習武科的有兩百多人。從奏折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留日學生所選擇專業(yè)的多樣性。
加強了國內師資。二十世紀初,清政府實施新政,在教育方面大力提倡辦學堂,對師資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張之洞等人提出:“即速派人到外國學師范教授管理方法,分別學速成師范課若干人、學完全師范科若干人?!绷羧諏W生學師范者與日俱增。在畢業(yè)后,應國之需,進行師范事業(yè),補充師資力量,成為中國近代教育主要的師資來源之一 。大量留日學生的回歸,使得師資緊缺的矛盾的到了有效緩和。當時《東方雜志》報道說:“兩廣地區(qū)派赴日本學習速成師范的留日學生,歸國后,被各地紛紛指名延請”。在1907年朝廷還提出官費留日學生歸國以后,應當五年的教員,期限不滿,無法從事其他的事情的要求。所以當時除了在日本就讀師范專業(yè)的留學生,回國后從事于教育行業(yè),還有很多在留學時沒有學師范的留日學生也充當了教員。
留日學生不僅擔任教職,還翻譯日版及西方先進教育書籍、鼓勵地方有志者出國留學、興辦新式學堂等,其中有些并未直接從事教育,但他們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教育的進程,為中國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推進國內教育理念。留日學生在日本學習期間,更加意識到教育在國家面臨激烈的時代競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非廣興教育,不以圖生存;非研究教育實在,不足以收教育效果?!痹诨貒螅麄?yōu)榱恕伴_民智”,推行新式教育,于是翻譯和出版西方書籍,并將自己從中學到的思想理念囊括在內,對人們起到鞭策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民的精神世界,推動了國民教育思想的確立。
留日學生將國民推動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當做自己應盡的義務,他們翻譯了大批內容豐富、宗旨鮮明、種類各異的日本書籍雜志,作為傳播國民思想的有效途徑,幫助人民樹立起國民意識,在中國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國民教育思想的確立有利于人們擺脫傳統(tǒng)封建教育的牢籠,使人們認識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為追求自己的受教育權而做出努力,國民教育思想也成為了清末流行的教育思潮之一。
留學教育得到發(fā)展。清末留日學生在自身接受留學教育的同時,也不斷地推動國內留學教育的發(fā)展。不論是在留學期間還是在畢業(yè)回國后,他們都在為促進更多的國內人士接受留學教育而奮斗,在他們的努力下,國內人士對留學教育了解更為深入,同時更愿意出國留學,一批又一批的人踏上了留學的道路,留學隊伍也迅速壯大。
為了國內人士更加全面的了解到留學過程中的事項,留日學生也撰寫了許多的參考書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留學指南書籍主要有:1901年,章宗祥著的《日本留學指南》和1906年啟智書社著譯的《留學生鑒》。有利于國人對日本留學的相關事宜進行提前了解,在留日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論是撰寫留學參考書籍,還是親自帶領國內人士出國留學,留日學生對當時國內的留學運動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幫助國內人士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留學生活的基本情況,有利于國內留學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注釋
[1]楊真珍?!肚迥┝羧諏W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學,2007,第14頁。
[2]田正平著。《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第79-80頁。
[3]沈殿成主編?!吨袊肆魧W日本百年史1896-1996》[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第112頁。
[4]田正平著?!读魧W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第83頁。
[5]楊真珍?!肚迥┝羧諏W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學,2007,第31-34頁。
[6]董軍成。《清末留日教育的發(fā)展及其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8,第25-26頁。
[7]王桂等編?!吨腥战逃P系史》[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556頁。
[8](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