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玲
(中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理想信念,是世界觀和政治信仰在奮斗目標上的具體體現(xiàn),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以及個人生存的思想根基。[1]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增強大學生勇?lián)鷼v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經想要使理想信念教育機制更夠最大化的發(fā)揮作用,就必須了解目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機制的現(xiàn)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目前,雖然大部分人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作用表示贊同,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機制問題還尚未引起普遍關注。此外各個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機制也仍在探索中,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教育機制。當然理想信念教育機制從過去到如今正在螺旋式的上升發(fā)展,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時代性的問題。我們必須深刻的分析出現(xiàn)的問題為理想信念教育機制的構建提供現(xiàn)實遵循和經驗借鑒。
在目前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教育方式仍然還是理論講授?!敖處熤v,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仍然帶有一些權威性和強制性的色彩。雖然目前,已經創(chuàng)新了許多教育方式,但學生參與度并不高。高校還是以講授為主要方式。在教學機制運行過程中,教育形式單一,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課堂積極性并不高。在多媒體的運用上,一些學校的電子資源配備不足,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導致部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相對落后。在教育內容上,內容陳舊,枯燥。部分老師沒有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更新知識,導致教育內容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缺乏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并且不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教育要求和大學生的實際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使得教育內容在大學生的時效性和接受度并不高。
當前,各個高校的考評機制仍然較為滯后。目前各個高校的理想新教育考評機制仍然是以采用筆試得的方式考察學生對書本的理解、對時事政策的掌握。由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長遠性,短時間內往往難以看到變化。而這種有標準答案的筆試方式往往只考察到了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心理素質、實踐能力、道德素質等等實際能力方面的考察較少。所以考評機制不夠全面。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學校的期末考試往往只能對學生進行片面的考核,并不能保證評估的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對教師管理者而言,很多高校指定教育機制只考慮受教育者的考核,而忽略了教育者、管理者的考核。教育使一個雙向的過程,教育者在教育的同時也是受教育者。大部分高校對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仍然實行自我評價和校內人員評價,個別學校的學生對任課老師的評教仍然使走過場。不同的崗位的評價標準也是單一化,沒能真正的從客觀條件出發(fā),保證評估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總之,不管是對學生還是教育著,目前高校所設置的理想信念教育考評機制都相對落后,難以為理想信念教育機制的整體運行提供反饋的作用。
目前,各個高校的創(chuàng)新機制仍然進行的十分緩慢。部分學校的教育者、管理者沒有及時學習、吸收新時代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發(fā)展前沿問題和時事政策;一些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者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扎實的專業(yè)訓練,理論基礎知識本來就不強;由于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專職教育者很少,大部分教育者、管理者大多身兼數(shù)職,教學任務大,往往也無心做理論研究;以上原因都導致很難在理想信念教育理論上做出創(chuàng)新。在實踐的創(chuàng)新上,目前雖然開創(chuàng)了理想信念教育演講比賽、志愿者活動、就業(yè)指導等等第二課堂的新思想、新觀點,但是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活動辦起來難度大、導致這些新思想往往都無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來。這都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機制的創(chuàng)新機制發(fā)展緩慢。
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相對單一、機械化。難以激發(fā)學生對其興趣,導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并不佳。很多學校的傳統(tǒng)的考核機制,采用閉卷考察學生的書本知識的理解,這種方式只注重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理想信念教育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活動,高校只重視理論學習的模式,會導致學生無法將書本知識合理的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的課堂教育,往往帶有計劃性和強制性,有一套自上而下的運行體系,學生大多數(shù)屬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甚至會引起學生的方案。在當前“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的理念之下,這種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的發(fā)展。好學生的標準大多以成績優(yōu)秀來作為評判標準,而忽略的學生的全面性、發(fā)展性、個性的成長規(guī)律。這種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另外,大部分學生還是畏懼教師們的權威性,不敢與教師交流、溝通。導致不能師生之間的不平等。久而久之,教師也無法真實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因此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性和針對性的教育要求。
大學生是學校和社會的連接點,大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并不是只有單純的校園環(huán)境。在全球化經濟的影響下,不同的國家、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在一些先進思想、觀念的涌入的同時也有一些個人主義、民族主義、享樂主義等等錯誤思想通過不同的方式進入大學生的視野里,使學生們的一些觀念和想法發(fā)生一些消極的變化。另外,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在網(wǎng)絡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有很多不良的思潮在網(wǎng)絡上傳播。網(wǎng)絡上的信息多種多樣,良莠不齊,導致學生的思想容易造成混亂。由于大學生正處在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年齡尚小且社會經驗不足,不能夠看清楚錯誤思想的真正面貌,導致學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其迷惑。然后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無法快速適應其變化進行調整,高校教育機制中的內部環(huán)境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交流脫節(jié)。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的靜態(tài)機制導致整個機制內部各要素缺乏活力。理想信念教育機制的運行嚴重滯后。使得在大學生之間的奢靡之風、功利主義之風等等不良風氣在大學生中變成了常態(tài),這些錯誤思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也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重重挑戰(zhàn)。
根據(jù)調查,目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和兼職教師總數(shù)一共位77054 人,其中專職教師只有51178 人,有師范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僅僅只有14.3%。按照《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17年本)要求,高校應按照師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設置專職教師崗位。[2]很多學校專業(yè)的師資力量缺乏,導致出現(xiàn)了很多“半路出家”的思想政治教師。所以,其中一部分教師專業(yè)技能不夠、知識體系不全面、前沿研究動態(tài)不清楚、學生思想動態(tài)了解不透、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不夠,使得課堂效果欠佳。另外,很多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一些教師稀缺的學校,一名教師可能要講授好幾門課程,學生人數(shù)多,大部分時間還要忙于其他事務,批改作業(yè),缺少時間在開展的教學研究,總結教學經驗,長此以往,很多實際的理論課中只有照本宣科,只有教學沒有教研,導致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缺乏創(chuàng)新。
制度的好處在于它的規(guī)范性、強制性。能夠引導和制約人們的行為。要使理想信念教育機制在具體的運行中有章可循,就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根據(jù)這種制度,讓每個學生能夠的行為得到規(guī)范。制度建設是理想信念教育機制運行的支撐和保證。首先,要明確責任制度,教學部門、管理部門等各個部門明確個人所在部門的職責,形成人人遵守,各個嚴防的“制度畏懼感”只有各部門清楚自己的權責,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夠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人管。逐級落實,層層負責。其次,要強化制度的執(zhí)行。制度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如果不去執(zhí)行制度,那么制度形同虛設。領導干部更是要起到帶頭的作用,在制度上執(zhí)行上垂先示范,帶動所有人嚴格執(zhí)行制度。最后不能離開制度的監(jiān)督機制,缺少科學的監(jiān)督機制和追責機制,一些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實行,就沒有客觀的評估標準。要加強日常督察、定期考核、總結。讓所有人既做制度的執(zhí)行者也做制度的監(jiān)督者。對于違反制度的人和事進行懲處,嚴肅處分不執(zhí)行制度的行為。切實維護制度的權威性。
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師承擔著幫助廣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的主要責任,主要通過通過課程的講授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應對定期對教師進行有重點、分層次地對進行培訓,幫助其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想要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能,高校要與時俱進,在理想信念教育內容上凸顯時代特征,優(yōu)化更新理想信念教育內容。[3]所以,教師自身應該關注國內外學術的新動態(tài)、新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識儲備。深挖教育資源要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做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指引者。各級黨委、團委、輔導員發(fā)揮著指導學生實踐能力指導者的職能,他們通過管理、服務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作為管理人員應該掌握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特點,能夠更好的洞察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此外,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隊伍,除了幫助學生傳遞知識以外,更要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課紐扣。更應該做到為人師表、以德施教落實立德樹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的任務。
堅持教書與育人機制是要改變過去的那種強制性的教育方式和枯燥的教育內容。要增強教育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必須注重情理結合、寓理于情,把外部“灌輸”與內心“感悟”、課堂“講授”與現(xiàn)場“體驗”、“理性”思維與“情感”沖擊相結合。[4]首先,在教育內容上,理想信念教育的書本知識相對乏味,很少學生對之有興趣。所以在教育內容上我們要大膽創(chuàng)新,更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一些學生是身邊所發(fā)生的人、事作為有趣的案例,避免過于“高大上”,使教育內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在教育方式上要靈活多樣,在原有的講授制基礎上,探尋多元的教育方式。除了知識競賽、觀看紅色經典電影、實地參觀、唱紅歌讀經典等方式來提高課堂的生動性,使學生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最后,堅持教育和育人相結合的機制,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廣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并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并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