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 張雪芹 胡敏杰
(華北科技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
新的時代,高校人才培養(yǎng)需要有更大的格局,需要站在全球合作與競爭的高度,增強各類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從而真正使我國成為現(xiàn)代化強國。在教育部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1]對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描述中,強調了課程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跨文化教育”、學生應“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根據(jù)對本校2018 和2019 級兩個年級各10 個班級的大學英語學生跨文化交際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總結學習中的具體問題,改進教學策略和提高教學效果。兩個年級組都覆蓋了不同文、理、工專業(yè)的學生,分別收到298 和292 份有效問卷,能夠反映學生的總體狀況。
本次問卷調查問題設計分為如下幾個模塊,基本覆蓋了學生的認知和學習過程:
1.學生對外語學習中語言與文化的認識;
2.外語教師對語言、文化知識的教學現(xiàn)狀及效果;
3.學生自身對語言與文化學習方面的自我認知;
4.學生對語言、文化知識獲取及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認知。
“任何人類學習都是一個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2]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脫離了文化就不能獨立存在。語言和文化相互支撐、相互影響。任何語言都是用來表達其背后的文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地理、歷史、風俗、社會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英語。
問卷調查第一題是調查學生對外國文化的興趣。通過調查,2018、2019 兩個年級組非常感興趣的比例僅僅分別為23.74%和12.88%,更多的同學選擇比較感興趣,比例分別為63.13%和73.48 %,選擇沒有興趣地接近為0%。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對外國文化還是比較感興趣的,為了從興趣出發(fā),加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識和學習,還需要老師的科學、耐心地引導。
問卷調查第二題是調查學生對外國文化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同第二題相似,通過調查,2018、2019 兩個年級組認為很有必要的比例僅僅分別為32.32%和19.7%,更多的同學選擇必要,比例分別為54.55%和67.42 %,選擇沒有必要的接近為0%。但是認為不是很必要地存在一定的比例,分別占12.12% 和12.88%。由此可以看出,認為很有必要的學生有限,且仍有部分同學認為沒有很大必要,因此今后老師授課中應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重視外語學習中文化知識的習得及跨文化技能的掌握。
班本部分從學生角度,調查研究外語教師對外語語言、文化知識的教學現(xiàn)狀及效果。從學生層面調查,有利于客觀、全面反映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及教學效果。
本部分問卷調查第一題是調查外語老師是否經(jīng)常在課堂上傳授外國文化。在問卷調查中,2018、2019 兩個年級組選擇“經(jīng)常傳授”的比例分別是42.93%和46.21%;選擇“有時會”的比例分別是46.46%和41.67%,選擇偶爾傳授的比例均在10%左右,選擇不會傳授的均在1%左右。由此可見,大部分任課老師會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兼顧外國文化的習得,但是有部分老師對文化知識講授的頻率應當適當提高。
問卷調查第二題是調查老師是否會經(jīng)常設計一些課堂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在問卷調查中,2018、2019 兩個年級組選擇“有時”的比例最大,分別為53.54%和58.33%,選擇“經(jīng)?!钡谋壤浯?,分別為40.4%和32.85。選擇“從不”的比例分別為6.06%和9.09%??缥幕R和能力的提升既離不開知識的鋪墊,也離不開實際情景下的訓練。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老師還是比較重視實際技能技巧的操練,也有部分老師沒有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沒有注重語言文化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卷調查第三題是調查老師主要用什么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兩個年級組選擇比例較大的分別是: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與文化相關的詞匯短語、對比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通過多媒體如電影錄像、圖片、互聯(lián)網(wǎng)等補充課堂文化教學內(nèi)容。而兩個年級組選擇“要求學生參與資料閱讀、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的比例分別為40.91%和40.15%,所占比例偏低。這一方面說明老師們注重結合教材補充文化知識、注重知識的擴充和講授、注重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但是在調動學生思考、討論、角色扮演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面仍然較為薄弱,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
本部分問題的設計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在語言與文化學習中的動機因素、興趣偏向、問題所在、心理因素等,據(jù)此來制定相關的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課程安排。
問卷調查第一題是調查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原因。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們認為存在問題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跨文化交際氛圍、其次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自己不重視,選擇“教師教學不當”的比例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提高來說,提供和創(chuàng)設跨文化交際氛圍非常重要[3],老師們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建立高效的學習氛圍,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還應當針對部分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問卷調查第二題是調查影響學生學習外國文化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主要因素。根據(jù)學生們的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影響他們學習外國文化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實踐的機會、缺少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其次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及受母語思維的影響,而“作業(yè)和考試壓力太大”有一定的影響。選擇“學校和老師不重視”的同學僅占較小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主要影響因素是缺少跨文化學習氛圍和實踐機會,今后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有更多的改進措施,同時減少常規(guī)作業(yè)和考試對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負面影響。
本部分的問題設計主要是了解學生對語言、文化知識獲取及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認知。通過調查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和獲取英美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有利于了解當前最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歡的途徑和方法,改進教學策略。
本部分問卷調查第一題是調查學生認為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最行之有效的途徑是出國深造和課堂教學,可見學生是比較重視對異國文化的親身經(jīng)歷,同時也是比較重視課堂對跨文化知識和技能的習得。其次,學生們還選擇了引進外籍教師和自學,比例相對較小,但是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說明部分學生認同在國內(nèi)通過外教的學習和自主習得相關知識和技巧。
問卷調查第二題是調查學生獲取的英美文化知識主要來源。根據(jù)學生的選擇情況看,學生們獲取英美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依次是電影電視影碟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課堂課本及輔導書、小說、報刊雜志、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專題講座。由此可以看出,影視媒體對于學生習得英美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能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內(nèi)容和感性認知;課堂課本及輔導書及小說報刊作為傳統(tǒng)知識的傳播媒介作用也不可或缺。比較而言,當前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和專題講座有待加強,對跨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播還顯不足。
通過對本校學生跨文化交際學習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同學們在學習中存在一些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學策略?,F(xiàn)將分析結論總結如下:
1.大部分同學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對外國文化是比較感興趣的,為了從興趣出發(fā),加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識和學習,還需要老師的科學、耐心地引導。大部分同學雖然對異國文化有興趣,但是獲取文化背景知識的主動意識不強,停留在被動接受和學習的狀態(tài)。教師應當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自主性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2.應當從大學一年級就加強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老師授課中應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重視外語學習中文化知識的習得及跨文化技能的掌握。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和促進學生了解地理、歷史、風俗、社會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英語。
3.相當部分同學具有主動和外國人溝通的心理意愿,而同時也存在語言學習和應用中不自信和一定的焦慮。因此,教師應當轉變學生的觀念,努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練習和實踐機會,讓學生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同時樹立自信,克服心理焦慮,把進行跨文化交流當作一件樂事。
4.由于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知識非常有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效果,需要教師提高學生對非語言交際因素的重視,同時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和補充。
5.今后應改變部分老師偏重于語言教學、對文化教學的比例安排偏少的情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兼顧文化知識的教學,強化文化知識的比重。同時,還應加強對教師道德文化能力培訓和文化教學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效果[4]。
6.英語課堂不僅要學習的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習俗和文學藝術,對價值觀念的比較和理解更要加強,這樣更有利于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溝通技巧。
7.對于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提高來說,提供和創(chuàng)設跨文化交際氛圍非常重要,老師們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建立高效的學習氛圍,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8.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跨文化學術交流和跨文化溝通機會,安排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外活動,以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更好地把課內(nèi)外學習結合起來,增強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