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慶
( 莆田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
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創(chuàng)造的一個個經(jīng)濟社會奇跡, 不僅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同時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來華學習。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 2019年來華留學生近40 萬[1]。 今天, 來華留學生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興群體。 面對這一新興群體, 如何既把他們培養(yǎng)成學有所成的專業(yè)人才,又把他們造就為知華、 友華、 愛華的國際友人,這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有感于此, 文章擬從中國故事國際言說的角度, 探討促進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的戰(zhàn)略意義與舉措。
文化認同指的是 “人們對某種文化的認識和接受, 包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 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 秉承共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等”[2]。 來華留學生一旦認同中國文化, 將是一份豐富的國際人力資源, 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既可為促進派出國與中國的政治、 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還可為中國故事在國際社會言說與傳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認同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它以文化感知為前提, 以文化體認為基礎, 以文化接受為根本。 正因此, 來華留學生認同中國文化后, 往往就會有意無意地成為中國文化的義務宣傳者,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泰國公主詩琳通于1991 年到北京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研究。 雖然學習時間并不長,但她從此熱愛上了中國文化, 此后, 她著書立說, 向泰國人民介紹中國, 為增進中泰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3]
無獨有偶, 巴勒斯坦前駐華大使穆斯塔法·薩法日尼, 在北大學習漢語, 攻讀學位, 學成后擔任多年駐華大使。 在其擔任大使期間, 他堅持在北大教授阿拉伯語課程, 為中巴友好交往立下汗馬功勞。[3]
對來華留學生而言, 中國是他們的求學目的地, 如何增進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好感? 通常一個人對第二故鄉(xiāng)的感情并不亞于第一故鄉(xiāng)。 來華留學生對第二故鄉(xiāng)的感情又與其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成正比, 文化認同度越高, 其感情也越深。此時如果有人對其第二故鄉(xiāng)惡意造謠或中傷, 那么, 他(她)就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為其站臺、為其辯護。
尼日利亞在華留學生聯(lián)合會主席烏馬爾·阿布卡巴爾便是這樣的人, 2020 年年初, 當?shù)弥恍┰谌A尼日利亞人團體頻繁對媒體謊稱 “尼日利亞人在中國受到不公正對待” 時, 他馬上仗義執(zhí)言, 在本國主流媒體 《獨立報》 上發(fā)出聲明予以澄清與譴責, 批評撒謊者是 “中國政府的壞客人”。 “在中國的尼日利亞學生沒有人受到歧視或騷擾, 事實上很多人感謝中國政府所做的努力, 特別是在一些省份封鎖期間, 我們的保障很充足。” 該聲明刊出后, 尼日利亞國內(nèi)幾家主流媒體也都紛紛轉(zhuǎn)載, 引起了尼日利亞人民的廣泛關注與反響。[3]在重慶從事音樂劇教育工作的西班牙青年赫克托·戈麥斯, 當他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媒體上散播著各種有關中國的不實信息時, 便在第一時間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打假網(wǎng)站——FACT-CHECK CHINA(中國事實)[4]。 正是因為有烏馬爾·阿布卡巴爾、 赫克托·戈麥斯等廣大來華留學生的努力, 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
“感動中國” 2019 年度人物之一的潘維廉,于1988 年來到了廈門大學學習漢語, 又因為認同中國文化, 決定永久居住在中國。 幾十年來,他通過書信, 不斷地向家鄉(xiāng)親友介紹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 講述著一個個真實的中國故事。 潘維廉的事跡說明, 認同中華文化的來華留學生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文化的國際義務宣傳員。
(1) 拓寬了中國故事國際言說的傳播頻道
中國故事的國際言說者中主要有兩股不同的力量——一是中國政府和中國媒體, 一是一些西方政府和西方媒體[5]。 這些西方政府和西方媒體往往出于一己之利歪曲、 抹黑中國, 誤導國際受眾; 而中國政府和中國媒體堅持客觀真實的傳播原則, 但由于多采用宏大敘事與正向言說, 因此, 在國際受眾眼中又有 “王婆賣瓜” 之嫌。正因如此, 傅瑩敏銳指出: “應當看到, 國際輿論場是非常多元和多視角的, 不同背景的受眾接納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 僅僅靠官方、 外交傳播不足以通達所有場合, 需要更多人到國際上參與表達?!盵6]顯然, 來華留學生就是一支到國際上“參與表達”、 參與講述中國故事的有生力量。由于來華留學生身份特殊, 因此, 他們的言說既不同于西方政府和西方媒體, 也有別于中國政府和中國媒體, 而是一支獨立的力量。
(2) 壯大了中國故事國際言說的傳播力量
不可否認, 經(jīng)過中國政府多年來的不懈努力, 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有較大的提升, 但“西強我弱” 的國際話語格局至今仍未根本改變[7]。統(tǒng)計資料表明, 即使在今天, 全球仍有90%以上的信息是由西方輸出[8]。 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力量并不宏大。 而今, 有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加入到言說中國故事的隊伍中來, 不僅拓展了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渠道, 而且壯大了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力量。
(3) 提高了中國故事國際言說的傳播效果
傅瑩認為: “對溝通評判依據(jù)是結果, 不是我想講什么, 甚至不是我講了什么, 而是對方聽懂了什么, 進而接受了什么。”[9]可見, 衡量中國故事的國際言說效果, 關鍵在于國際受眾是否聽得懂、 聽得進。 對此, 來華留學生恰恰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方面, 他們熟悉本國民眾的語言習慣、 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 另一方面, 作為青年人, 他們思維活躍, 掌握現(xiàn)代傳播技術, 了解國際年輕受眾的資訊興趣。 正因此, 他們的言說與傳播常能深入受眾的心靈, 從而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赫克托·戈麥斯深知當代年輕人習慣“快閱讀”, 所以, 他把打假新聞盡量制作成“短消息”; 因為他了解到關注其博客的受眾來自不同的國度, 因此, 他的報道除了使用西班牙語外, 還同時翻譯成英語。 他的用心成效明顯,瀏覽量不斷上漲, 文章的轉(zhuǎn)發(fā)量也不斷攀升。
與赫克托·戈麥斯類似, 就讀于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的日本學生宮崎一騎, 因被武漢人民抗擊疫情的舉動所感動, 產(chǎn)生為武漢做點事的念頭。他很快制作出 《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 的視頻,配上日文和英文雙語字幕后上傳到中外社交媒體上。 宮崎一騎制作的視頻消除了國外觀眾對武漢的誤解, 有的觀眾表示 “刷新了對武漢的印象”,有的觀眾則希望 “疫情結束后能到武漢旅游”。[10]
來華留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國家, 生活習慣、文化習性、 價值觀念各不相同。 推進來華留學生認同中國文化, 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絕非一校一地之事, 而是一項需要多部門協(xié)同參與、 多措并舉的系統(tǒng)工程。
思想決定行動, 認知影響實踐。 在新時代,面對滾滾向前的世界發(fā)展大勢, 如果仍然把來華留學生視為單純的求知者來看待, 這既是認知上的短視, 同時也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來華留學生這一群體既是今天的受教育者, 同時也是壯大明天朋友圈的重要對象。 為此, 對來華留學生,務必要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高度給予重新定位、 重新思考, 務必清醒認識這一群體對中國文化認同的戰(zhàn)略意義, 從中央到地方、 從教育組織到統(tǒng)戰(zhàn)部門、 從學校到教師, 上下協(xié)同。
既然把來華留學生納入了新時代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對象, 既然中國文化認同是來華留學生知華友華愛華的前提條件, 那么, 就應當旗幟鮮明地把“中國文化認同” 作為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新內(nèi)容寫進培養(yǎng)方案。 然而, 現(xiàn)行的培養(yǎng)目標中僅僅強調(diào)了 “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 “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 地理、 社會、 經(jīng)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 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 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 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 (《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規(guī)范(試行)》)“認識”和“認同”雖只一字之差, 內(nèi)涵卻有天壤之別。 “認識” 只是了解與理解, 而 “認同” 則是認可與接受, 內(nèi)化于心、 外化于行。 與此同時, 要相應地修訂和完善課程體系, 構建中國文化認同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齊頭并進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中國文化異彩紛呈, 有傳統(tǒng)文化也有現(xiàn)代文化, 有主桿文化也有枝葉文化, 有精華也有糟粕。 那么, 來華留學生究竟應當接受怎樣的中國文化教育呢? 對此, 習總書記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2018 年5 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 對在場的留學生說: “要了解中國, 就要了解中國的歷史、 文化、 人文思想和發(fā)展階段,特別是要了解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盵11]習總書記明確告誡來華留學生既要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又要學習當代中國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文化。
當然, 中國文化認同教育絕不同于中國文化課程教育。 中國文化認同教育更復雜、 更漫長、更具艱巨性與挑戰(zhàn)性, 它貫穿于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滲透于來華留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正因如此, 教育機構與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 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 以期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繼續(xù)強化實踐教育、 體驗教育等常規(guī)教學方法外, 不妨借鑒當下實施的課程思政的做法, 深入挖掘所有課程中的文化元素, 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式地滲透文化教育。
有學者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 “高校管理服務水平相比課程設置和師生互動對留學生中國評價的影響更顯著。” 并進而認為: “無論是從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還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促進中國形象的提升, 改善當前高校針對留學生群體的管理服務水平都顯得迫在眉睫。”[12]這一研究結果說明, 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與服務水平已經(jīng)難以滿足當代來華留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 已然成為制約他們對中國文化認同的一個主要短板。 為了切實提升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度, 就必須及時更新管理理念, 提高服務水平。 比如, 在學習生活上多提供一些有溫度、 人性化的服務。
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與服務, 既體現(xiàn)在其求學期間, 還應延伸到其學成之后。 應及時建立來華留學生通訊錄、 qq 群、 微信群等聯(lián)系方式,設立來華留學生海外聯(lián)合會等組織機構, 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來華留學生聯(lián)誼會, 以此進一步夯實彼此之間的情感, 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 以期把來華留學生真正轉(zhuǎn)化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力量。
新時代, 面對國際發(fā)展新趨勢, 來華留學生這一新興群體已不再是單一的教育對象, 它同時也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資源。 一旦他們認同并接受了中國文化, 便能在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維護中國形象和說好中國故事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要把中國文化認同教育明確納入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 構建中國文化認同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齊頭并進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為有效促進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 務必要有高度的戰(zhàn)略意識, 認真研究、 多措并舉地加以推動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