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強
(鄭州溱洧書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鄭虔和劉延濤,相距千余年,卻共同具有驚人的文化標簽:兩位皆為河南人,且都處于河洛文化的中心,都在相距鄭州不足百里之遙的地方,鄭虔是唐制時滎澤人,即今滎陽;而劉延濤是今鞏義市北山口鎮(zhèn)人。兩位都是詩書畫通才,前者被唐玄宗在畫作上御題:“詩書畫三絕”,后被沉淀為成語“鄭虔三絕”;后者被兩岸文化藝術界公認為詩書畫三絕的文壇清流。兩位都是經(jīng)歷了亂世,前者經(jīng)安祿山之亂,后者處在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中卻仍在藝海神遊并創(chuàng)造出文壇佳話,被兩岸文化界公認為三絕畫家。
有一個成語“鄭虔三絕”。這是一個勵志成語,說的是唐代的著名學者鄭虔刻苦讀書習文,潛心書法和繪畫藝術的故事。所謂三絕,意思是詩、書、畫都達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和境界。據(jù)《新唐書?文藝?鄭虔傳》載:“玄宗愛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為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薄膀茍D山水,好書,??酂o紙,于是慈恩寺貯柿葉數(shù)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嘗自寫其詩并畫以獻,帝大暑其尾曰:‘鄭虔三絕’?!边@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主要是弘揚鄭虔勤勉為學的精神。講的具體內容是唐代河南鄭州滎陽學者鄭虔潛心書畫藝術,在長安(西安)為廣文館博士(六品官)時,由于沒有紙用,把慈恩寺內儲存好幾屋子的柿樹葉抱來作紙張使用練習書法和繪畫,幾乎把柿樹葉都用光。鄭虔為藝術而克服困難、竭力拼搏的精神,和孔子“韋編三絕”、匡衡“鑿壁偷光”等故事一樣,都是鼓勵莘莘學子立志讀書,有志者事竟成,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本文將目光聚焦在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上,因而解讀“鄭虔三絕”主要是看產生這三絕的個人因素、時代背景和對后世的影響尤其是對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影響。
從“鄭虔三絕”的成語里,我們領悟到,繪畫是綜合藝術,需要文化的滋養(yǎng)。繪畫不是孤立的一門技巧,如果僅僅局限于用技法、勾勒、敷色而呈現(xiàn)一種物象,那將永遠停留在畫匠的層面。在影像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繪畫絕不能成為復制影像瞬間美的工具。繪畫藝術是一種精神追索,畫山水畫是以山水作為寄情達意的載體,來抒發(fā)情感,凈化心靈,傳遞精神意涵。
在這則典故中,鄭虔是把詩書畫合成一卷,獻給唐玄宗李隆基,受到唐玄宗賞識并親題“鄭虔三絕”,肯定了鄭虔在詩書畫方面的成就。因鄭虔任“廣文館”首教,遂稱其鄭廣文或廣文先生。從這則典故中,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文化學常識:藝術是綻放在文化土壤里的絢爛花朵,文化是滋養(yǎng)異彩紛呈爛漫花朵的肥壤沃土。劉虔是詩人、書法家、畫家,且在各個藝術領域內都達到“絕”頂高度,但是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是一位學養(yǎng)深厚的文人。鄭虔是歷史上有名的“名士”、“高士”,他不僅在詩書畫領域獨領風騷,而且在軍事、醫(yī)藥、風俗等領域都有建樹。軍事著作有《天寶軍防錄》,醫(yī)學著作有《胡本草》,民俗文化著作有《會粹》等,截然不同的學科專著,足以證明這位滎澤學者、河洛之子是一位博學通才。近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這樣評價:“這位鄭虔,倒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博士’。他能詩,能畫,會寫字,會彈琴;而又是星歷家、醫(yī)藥學家,兵法家。他最有趣的是飯吃不飽偏好喝酒,沒有錢便向朋友討錢去喝?!庇捎卩嶒赂咄?,學名遠播,博學廣聞,觸類旁通,和當時的文化名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尤其是和同出鄭地的老鄉(xiāng)詩圣杜甫的交往更是流傳史冊。詩圣杜甫對鄭虔尊崇有加,不吝筆墨,寫下了二十多首詩,記錄了這位國學大師的曲折經(jīng)歷,寫出了對這位學界泰斗的教仰之情。“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倍鸥€稱贊鄭虔“才過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今天我們討論“鄭虔三絕”的繪畫藝術,是要學習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學習他勇于創(chuàng)新的藝術追求。還要從他身上悟出一個道理:不能把繪畫孤立起來,而要把它當作文化的廷伸,文化園地里綻放的鮮麗花朵。
唐代封演評價鄭虔:“鄭虔亦工山水,名亞于維(王維)。”鄭虔和王維都是水墨山水畫的開創(chuàng)者。雖然他們都沒有作品流傳至今,但畢竟王維以詩名世,而且王維官做得比鄭虔大得多,由于諸多原因,繪畫史上把王維當做水墨山水的創(chuàng)始人,而鄭虔卻被忽略。其實,水墨山水的真正奠基者是當代畫家荊浩,荊浩在其山水畫專論《筆法記》中,記錄了他從吳道子那里學筆法,從項容那里學墨法,而這位項容就是鄭虔的得意門生之一。由此可見,鄭虔對于水墨山水畫來說,既是探索者,亦是傳承者,我們在研究繪畫史時,尤其是研究山水畫發(fā)展史的時候,不能忽略這位水墨山水畫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始人。
鄭虔作為滎澤人,已被今人確認為鄭州市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他的歷史功績已被載入史冊?!班嶒^”成為勵志的成語典故而廣泛流傳。一千二百多年后,又一位詩書畫三絕的文化名人,以其豐厚的學養(yǎng),滋養(yǎng)出在詩歌創(chuàng)作、草書創(chuàng)作、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面的“三絕”,所取得的成就彪炳于現(xiàn)當代文壇,成為河南文化星空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一顆明星。他就是出生在鞏縣〈今鞏義市)北山鎮(zhèn)的劉延濤,現(xiàn)代著名的國畫家,詩書畫三絕的藝術通才。如今的“劉延濤故居”坐落在鞏義北山口村,門上的牌匾是民國元老于右任所題。劉延濤是民主革命先驅劉覺民的堂侄。劉覺民是同盟會先驅,于右任的生死之交,他們都是民國元老,都是酷愛傳統(tǒng)詩書畫藝術的國學大師,弛聘在詩書畫領域的文壇領袖。劉延濤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深受胡適、錢穆、顧頡剛等人的影響,國學功底深厚,為今后成為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大家奠定了堅實的學養(yǎng)基礎。劉延濤有家學淵源,有學養(yǎng)滋潤,有名師指點。在中學時期,受教于北平美專,他的美術教師是魏復乾。在北平大學求學時,又得到當時國畫教授、知名畫家胡佩衡教授畫藝。胡佩衡除教授畫藝外,還拿出所收藏的古代名畫,讓其欣賞,學習臨摹,使其開闊視野,領悟前賢畫藝,明確畫理,其技法日益精進。使劉延濤達到三絕境界的另一因素,是他個人的特殊經(jīng)歷。北平大學畢業(yè)后,胡佩衡推薦劉延濤參與編纂《故宮書畫集》,這一特殊經(jīng)歷,使劉延濤眼界大開,得以遍覽故宮書畫名跡。古代畫家的筆墨意趣深深地滋養(yǎng)著這位已經(jīng)有一定繪畫基礎的畫家。劉延濤的作品,從章法布局、意境營造、筆墨意趣、審美取向等藝術元素中,既有五代到北宋的全景式山水的恢宏氣勢,又有南宋簡明暢快的筆墨情趣。既能看到荊浩、李成、范寬、郭熙等水墨山水的宏偉峻拔、異峰突起,又能看到李唐、馬遠、夏圭的簡約清麗、明快清新。劉延濤和之前史上河南著名畫家郭熙一樣,都有一段特殊的經(jīng)歷。郭熙由于得神宗喜愛,遍覽宮中御藏歷史名畫,以捕捉太行山神韻為特色,以荊浩、李成、范寬筆法為圭皋,然后融諸家之長為己所用,寫出了自己的面貌,并留下《林泉高致》山水畫理論專著。而劉延濤這段整理編纂《故宮書畫集》的寶貴經(jīng)歷,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是千載難逢、可遇而不可求的難得機遇。另外,劉延濤身處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特殊年代,后來又輾轉到臺灣,歲月和閱歷為劉延濤的作品植入了深深的思鄉(xiāng)情結。劉延濤曾經(jīng)有這樣的題畫詩:“兒時往來嵩邙道,一樹一石永不忘?!痹趧邮幍哪甏铮嘧兊氖羌妬y的政局,不變的是家國情懷。血脈里流淌的是故鄉(xiāng)的親情,筆墨下描繪的是家山的莽厚。嵩山、邙山、浮戲山、洛河和黃河交匯的洛汭,這些故鄉(xiāng)的物象,正是劉延濤揮灑在畫軸上寄托思鄉(xiāng)情結的渲泄渠道。
2014 年6 月10 日,在劉延濤故里鄭州,由河南博物院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故園青山——劉延濤書畫特展”,展出的作品內容多系表達真摯思鄉(xiāng)之情的,其中一幅《憶寫邙山圖》更表達了劉延濤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思念。濃濃的鄉(xiāng)情,深厚的學養(yǎng),創(chuàng)造出脫俗的藝術作品。劉延濤吸收史上山水畫家,尤其是兩宋畫家的畫理畫法以及筆墨精神,寫出胸中對家山的深深眷戀,抒發(fā)對祖國山水的家國情懷。鄭州升達藝術館專門開辟有“劉延濤藝術館”永久地展示劉延濤的藝術作品,讓我們可以欣賞到這位已經(jīng)故的與張大千、溥心畬齊名的三絕畫家劉延濤后精品力作。
中原大地,歷史悠久,繪畫星空群星熣燦。而鄭虔和劉延濤就是其中兩顆耀眼的星星。他們兩位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故此放在一篇文章中解讀。
1.他們在不同的時代,穿越時光隧道,相距一千多年,但都處在河洛文化的浸泡中。鄭虔生活在唐代安祿山之亂前后,是著名的文人,廣文博士。而劉延濤是現(xiàn)代國學大師,蜚聲兩岸文壇。
2.他們兩位都是出身于名門望族。鄭虔“詩禮傳家”,揚名千秋,尤以文名著世,“鄭虔三絕”以成語典故激歷后人。劉延濤家學淵源,學養(yǎng)深厚,學貫古今,在詩書畫領域都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尤其是書法上,得現(xiàn)代草圣于右任真?zhèn)鳎⑦M一步發(fā)揚光大。所著《草書通論》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部僅以草書這一種書體而作的書法理論專著。是“草書勢”的系統(tǒng)化實踐性總結。
3.他們都以一片赤子之心,胸懷天下,心系家鄉(xiāng),營造家山,書寫造化神韻,繪就精神家園,寄托家國情懷,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思鄉(xiāng)之戀。
4.他們都有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作本能。鄭虔大膽變法,成為水墨山水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立者,影響了整個山水畫的發(fā)展進程。劉延濤融合南北兩宋山水畫之大成,融唐末以降山水畫大家的筆墨意趣于自己的畫卷之中,納唐風宋韻、元明特色,匯各家之長于筆端,融史上神韻在畫卷,揮毫潑墨,皴擦點染,寫出嵩邙神質,傾瀉大河濤聲。
總之,從他們后身上,可以感受到河洛文化的無窮魅力。從他們的詩書畫成就中,可以聆聽到巍巍嵩邙、滔滔黃河對中原兒女的殷切呼喚?!皵?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敝性蟮剡@塊熱土,應該有更多的三絕人物出現(xiàn)在歷史畫卷,為這塊神圣的土地、勤勞的人民做出貢獻,無愧歷史的重托,無愧中原兒女的稱謂。
通過對相距一千多年的鄭虔和劉延濤兩位繪畫大師的分析,找出他們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從中可以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原大地厚重的歷史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回顧綿綿不斷的歷史文化,增加文化自信,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