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育、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校課堂愈來愈廣泛地運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不僅從深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讓學生增廣見識,提高學習興趣,方便了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術水平,而且拓寬了教育的發(fā)展范圍。剛開始,我在理解上有偏差,認為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是融合了,一味地追求技術的奢華與時髦來吸引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huán)境”或“教與學方式”,嘗試把信息技術與我的課程整合,借著這股東風,學習信息技術,并嘗試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進行著“漸進式修修補補”。隨著應用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只有把現(xiàn)代的信息化教育融入到課堂當中,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靈活多樣,才能讓課堂容量加大加深,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更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繼承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育思想,讓教育理念更加先進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具有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比傳統(tǒng)教學更多的稍縱即逝的教育時機,可以充分展現(xiàn)教師的教學機智,檢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師面臨了更多的挑戰(zhàn),需要教師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即時性、可控制性,結合自己的教學理論、教學經驗因時而化,因勢利導,對癥下藥,準確把握教育時機和分寸。通過對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我校廣泛運用信息化教學,陸續(xù)開展了以先學后教的小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自主利用教育信息網絡,自主研究學習內容,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實現(xiàn)教育理念的轉變。由傳統(tǒng)的教師指向型教學結構轉變?yōu)閷W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團體協(xié)作的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必須堅持教學目標的明確性,教學目標深刻影響著教學內容、過程及途徑。運用信息化教學絕不是盲目的引入大批量的教育信息資源,而是讓學生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甄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合理運用這些信息,明確學習目的,很好的輔助與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面向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師教學能力是影響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核心因素,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效果,教師應結合已有知識和教學經驗,建構面向實踐的和富有認知靈活性的信息技術教學技能。
三、學習的途徑更加廣泛
教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離不開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學校需要結合傳統(tǒng)教學模式,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學習途徑更加廣泛。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fā)展,混合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微課教學、云平臺教學、課后跟蹤教學等教學方法,以及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的“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都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途徑。讓學生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及多途徑的信息技術方式進行自主探究式、合作互動式、需要點餐式學習,保證學生只要有學習需求,就有滿足需求的平臺,讓學生隨時學,隨地學,隨心學,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計劃的順利開展。
四、增加學生學習的信息量
在小學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以介紹知識為主的科目中,使用信息化教學可以使信息容量至少增加上百倍??梢韵胂?,信息化教學一頭連著全球所有的網絡資源,又怎是一個教師、一本書所包含的知識能比擬的呢。
五、教學更直觀,更形象具體
利用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可以再現(xiàn)一些不易觀察的過程。例如,種子發(fā)芽的過程,但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漫長的過程,學生真正了解清楚的不多,而利用多媒體就形象直觀的展示出來了。
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欲望
之所以一些學生沉迷于網絡,就是網絡中有很多內容吸引學生,讓他們不能自拔。合理運用網絡等教育信息資源,對這些信息整理,規(guī)劃,再創(chuàng)造,就會讓學生學在其中陶醉其間。例如在學生的日常練習中,把做題轉變成競賽,把大家一起做改成抽簽選做,這樣就很好的調動了學生,讓學生沉迷于學習之中。
七、能夠更加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展開的動態(tài)化、多樣化的評價。過程性評價具備目標導向、激勵強化等功能。而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中的評價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中小學生的評價要求,這就需要通過現(xiàn)代的信息化手段,及時的、多樣的、有效的、綜合的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有關信息,采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問題等方面作出價值判斷,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國家督學、教育部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允慶老師的必由學,就很好的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增值評價。
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是大勢所趨,這是信息社會的呼喚,是教育信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實現(xiàn)信息化教學與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能夠有效提升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作為我們一線的教師,要把握時代脈搏,不斷研究總結經驗。面對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和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整合教育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積極探索新規(guī)律,提高個人素質,努力做好教育信息化與傳統(tǒng)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工作。
無論何種教育模式,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不變的;無論何種教育理論,我們教育的思想是不變的;無論何種教育方法,我們教育的初心是不變的。教育改革永遠沒有盡頭,但教育的路上永遠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