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超
一、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內容是圖形全等變換之一的旋轉,學生在學習旋轉的性質內容方面跟以前學習的平移、軸對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先研究變換前后整體圖形的形狀和大小是否發(fā)生變化,然后再從圖形變換深入探究特有的性質,所以,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探究旋轉的內容,使學生能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圖形運動中的變與不變。
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旋轉的性質,了解旋轉作圖的步驟和關鍵.
2.能夠根據(jù)旋轉的性質,會畫旋轉后的圖形.
3. 經歷探索旋轉作圖的過程,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美,培養(yǎng)學生喜愛數(shù)學的興趣.
三、教學問題診斷
旋轉的知識在小學多多少少接觸過,但是學生不能把握旋轉的本質,不能夠把知識升華到特殊性質層面。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過平移和軸對稱的知識,對圖形變換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通過對圖形的探究掌握定義和性質,歸納性質的學習方法比較熟悉,但是對于新的內容的學習,比如旋轉的本質是如何的,還不能快速掌握并吸收,特別是不能吃透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夾角相等的知識點,因此,教學上要對這部分的知識點進行突破。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旋轉的性質,掌握旋轉作圖的方法.
難點: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1.創(chuàng)設情景
師生活動:觀看圖片,思考平移、軸對稱的形狀和大小有什么變化?旋轉呢?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為引出旋轉的性質做銜接.
2.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步:在紙①上,剪一個三角形圖形,在紙上確定一個點O作為旋轉中心,在紙①下放一張白紙.第二步:在紙②上畫出剪掉的三角形圖形(△ABC),然后圍繞旋轉中心轉動紙①,再畫出剪掉的三角形(△A'BC'),第三步:移開紙①,△A'B'C'是由△ABC繞點O旋轉得到的.
師生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拿自備的教具(紙殼、剪刀等)做探究,然后通過PPT操作探究過程,同時讓學生觀察。通過PPT演示探究,引領學生3個問題逐個突破.探究得出結論后,讓學生親自量一量,驗證結論.
教師追問1:軸對稱的性質中:對應點之間有怎樣的位置和數(shù)量關系?類比軸對稱,說說旋轉有什么關系?
教師追問2:旋轉是圖形繞旋轉中心旋轉某一角度,此時圖形上的點如何旋轉?圖形中的哪個角表示旋轉角?
教師追問3:根據(jù)問題①②,你能將猜想的結論歸納一下嗎?
【操作】 已知:如下圖,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外一點O,請畫出繞點O順時針旋轉60°后的對應四邊形A′B′C′D′嗎?
畫法:連接AO、 BO 、 CO 、 DO,分別做出四條線段旋轉后的線段A′O、 B′O 、 C′O 、 D′O,順次連接A′B′C′D′,即四邊形A′B′C′D′為所求.
【歸納】 旋轉作圖關鍵步驟:
1. 確定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
2. 連接圖形關鍵點與旋轉中心后,分別作出線段的旋轉圖形.
3. 順次連接關鍵點旋轉后的對應點,所成圖形即為所求.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較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感受旋轉性質的發(fā)現(xiàn)、概括、驗證的過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應用新知
例:如圖,E是正方形ABCD中CD邊上任意一點,以點A為中心,把△ADE順時針旋轉90°,畫出旋轉后的圖形.(還有別的方法畫圖呢?)
分析:關鍵是確定△ADE三個頂點的對應點,即它們旋轉后的位置.
解:設點E的對應點為點E′.因為旋轉后的圖形與旋轉前的圖形全等,所以∠ABE′=∠ADE=90°,BE'=DE.在CB的延長線上取點E',使BE'=DE,則△ABE'為旋轉后的圖形.
設計意圖:體會旋轉性質的本質,理解數(shù)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總結能力.
4. 鞏固新知
練習1 如下圖所示的四個圖形中,△ABC經過旋轉之后,不能得到△A′B′C′ 的是( )
練習2 如圖所示,△ABC的三個頂點都在格點上,畫出△ABC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后的△A′B′C′.
5.課堂小結
學生活動:學生畫思維導圖,掌握旋轉作圖的內容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6. 課后作業(yè): (1).三維練習冊第62頁 (2).為了慶祝即將到來的國慶節(jié),運用所學的旋轉知識,設計一幅精美的圖案。
設計意圖:查漏補缺,熟悉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